北宋对外战争是败多胜少,南宋对外战争是胜多败少,是这样吗?

我觉得北宋对外战争是败多胜少,南宋对外战争是胜多败少,因为我觉得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都是败多胜少,而南宋对外战争主要是对金的战争,而南宋对金战争明显是胜多败少。我的这个观... 我觉得北宋对外战争是败多胜少,南宋对外战争是胜多败少,因为我觉得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都是败多胜少,而南宋对外战争主要是对金的战争,而南宋对金战争明显是胜多败少。我的这个观点对吗?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4-02-15
展开全部
不太正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KA平夫
2014-02-15 · TA获得超过14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8万
展开全部
不是这样的

一,宋朝军队弱?
事实上,宋朝地外战争胜多败少。无论是宋军以少胜多,横扫南方各国,还是宋辽25年战争,乃至西北战争,乃至后来的宋金战争,宋蒙战争,宋朝军队在抵御异族的入侵中,胜多败少。而唐朝对外战争,却败多胜少“边廷血水成海水……”

二,宋朝军队善于守城,而不善于打野战。
事实上,宋朝前期禁军非常善于打野战,而且善于防守。但是却不善于进攻。其实归根到底是后勤问题,只要是本土作战,宋军一向打的不错。但是一旦远距离进攻战,宋朝一向打的不好。在古代困难的后期保障条件,而对手拥有强大的骑兵威胁下。以步兵为主的任何一个中原王朝都是这样。不惟独宋朝。
三,宋朝“重文轻武”。
实际上宋朝是重武的,无论是军费巨大,还是武器研发,无论是兵种合成作战,兵员素质,还是吸收社会精英。宋朝是“重文抑武”而不是“轻武”也就是抑制武将的权力。这是当今世界,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必然选择。
其实有关的想像是经不起具体史实的推敲。「在以往提出的『重文轻武』概念中……但在一般阅读这一概念中『轻武』的语义时,往往也容易使人对『轻武』的理解加以延伸,认为宋朝有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之意。而军队从来是国家存在的重要保障,即使是再愚蠢的统治者也不可能忽视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便有学者对此概念提出争论,指出:说宋朝『重文』符合实际,说『轻武』则不然。又列举宋太祖以下历朝重视军队,兵员庞大、军费惊人以及政治家无不谈兵等事实,……因此,最后得出的结论为∶宋朝是『重武』不是『轻武』。」(陈峰《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四,宋朝“强干弱枝”

香港曾瑞龙博士的《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分析》一文,以大量历史事实证明,“强干弱枝”政策自北朝以来就不断的加强。并且指出初唐兵力分布就是典型的强干弱枝。若一直如此,安史之乱根本无缘发生。强干弱枝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常态。而任何打破这一原则的做法,结局只有灭亡一条路。北宋后期就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后,北宋把精锐部队投入西北作战,打破这一原则,才使得金军顺利打到开封。造成了北宋的灭亡。
五,宋朝军队战斗力差,不如汉唐军人?
关於宋朝的武备及军人素质,可以参看以下一段话∶「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计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当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钧,比颜高之弓,人当五人有余。此皆近岁教养所成。以至击刺驰射,皆尽夷夏之术;器仗铠胄,极今古之工巧。武备之盛,前世未有其比。」(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一》)
六,宋朝军人软弱胆怯,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勇猛善战?兵员素质超越宋朝军队?
「至道初,李继迁遣其大校张浦入贡。上御便殿,召卫士数百辈,习射御前,所挽弓皆一石五斗以上。先是,赐继迁一弓,皆一石六斗,继迁但以朝廷威示戎虏,识非人方所能挽,至是,卫士皆引满平射,有余力。上问浦:『戎人敢敌否?』浦曰:『蕃部弓弱矢短,但见此长大,固已逃遁,岂敢拒敌?』上悦,后以浦为郑州防御使,留京师。」(江少虞《事实类苑》)
「会契丹遣使修贡,赐宴便殿,因出剑士示之。数百人袒裼鼓躁,挥刃而入,跳掷承做,曲尽其妙,契丹使者不敢正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虏人(金人)所射弓不过五斗,本朝战士所射弓多是一石或二石者。」(《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
七,“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是指宋朝?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俗谚出处不可考,倒是唐朝(高宗以后)反映类似现象的文字证据不少∶
「天下恶官职,不过是府兵」——王梵志《天下恶官职》
「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脱」——刘昫等《旧唐书‧刘仁轨传》
「卫佐悉以假人为童奴,京师人耻之,至相骂辱必曰侍官」——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兵志》

「劳苦与白丁无异,百姓不愿从军」——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O一》
「应募者皆市井负贩、无赖子弟」、「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
武则天时期,韦嗣立上疏说∶「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唐长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指出当时的情况是∶「逃避兵役成为人民逃亡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唯一原因的话。」宋朝何曾有过同等规模的逃兵潮?
八,宋朝军事战略,“以步克骑”是错误的?应该组建强大而精锐的骑兵部队?
养战马,必须要有大草原。可惜唐朝把华夏传统战马产地全部送光了,巧妇难以无米之炊。宋朝没有产马地,如何大批养战马?

在此引用史家对宋朝国防困境的分析∶
「中国的地理形势,到了黄河流域,就是大平原。一出长城,更是大平原。所以在北方作战,一定要骑兵。而中国之对付北方塞外敌人,更非骑兵不可。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一在西北。……而这两个出马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与马相关的尚有铁,精良的铁矿,亦都在东北塞外,……」(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三讲 宋代》) (补充∶东北一部分是唐朝丢失,一部分是沙陀送给契丹,而沙陀也是唐朝请来的,西北又是唐朝送给吐蕃、党项)
九,宋朝的对手辽国,西夏与唐朝的对手突厥是一个级别?
「半耕牧民族仍带有游牧民族的骑战传统和尚武特性,加上较多元化的经济,较强粘合性的政治体制,都是面对战争的有利条件。拥有一定规模矿业的半耕牧民族政权具备制造铠甲的物质条件,一般都能维持重骑兵为主力。辽军的『铁林』、西夏的『铁鹞子』,都属於这种难以对付的重骑兵。……在经济上,半耕牧民族政权能生产的货品种类较多,在遭到经济封锁时比较容易立得住脚。……吸收了官僚制度的半耕牧民族政权,在政治上较为巩固,容得挺得住『以夷制夷』等分化的策略。」(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
析》) (补充∶唐时北方几个汗国都因内乱、雪灾而崩溃,唐朝不费多大工夫便可收拾残局)
「宋夏边界向西北有瀚海沙漠戈壁七百里,成为以步兵为主的宋军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这在汉武帝时,匈奴『常以为汉兵不能度幕(漠)轻留』,故忽来忽往给汉边境造成很大威胁。元狩四年,霍去病、卫青各领五万骑,出其不意,径值幕北,大败匈奴,但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匈奴虽病远去,而汉亦马少,『无以复往』。可见自汉代起,大幕(漠)就是汉族军队难以逾越的障碍,只有强大的骑兵才能与草原民族一争雄长,否则只能是望大幕(漠)瀚海兴叹,『无以复往』。」(李华瑞《论宋夏战争》) (补充∶宋时西北瀚海比汉时大得多,西夏的防御能力也非匈奴可比)

十,宋朝对外胜仗胜利率高,是防守的结果,宋朝很少主动出击他国??
北宋很多时候都是主动出击的,例子有雍熙北伐、熙河开边、元丰伐夏、绍圣开边、宣和伐夏、联金灭辽等等,其中元丰伐夏更是冷兵器时代最大规模的军事作业,甚至是南宋,财政状况恶化亦始於开禧北伐。为了更有效地供应前线的军需,北宋容许河北、河西、陕西三路经常性截留上供钱物,南宋甚至容许富庶仅次於东南的四川财政独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