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传统观点无原则地推崇农民起义,把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都看作推动历史进步的大英雄。由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京城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所以李自成的“业绩”更得到历史学家的推崇。但威名赫赫的李自成只在京城维持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许多学者都为李自成惋惜。哪些错误导致李自成最终成为悲剧人物? 不知道笼络明朝势力,李自成出身于驿卒,在他的头脑中,也许明朝皇室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统地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续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 从宏观历史看,李自成所率领的“贫民起义”势力,与最终推翻了统治王朝的反秦起义、反莽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中的势力根本不同,而与黄巾起义、黄巢起义和清朝后期发生的洪秀全起义颇为相似。唐末黄巢起义尤其与李自成起义的情况相似。虽然黄巢也攻占了唐朝的京城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登基称帝,但他也没能维持政权,而是很快败亡。从表面看,黄巢没能推翻唐朝而李自成却直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的成就似乎更大一些,但这完全是由于在东北崛起的满清政权对明王朝也构成致命威胁,崇祯皇帝本人也刚愎自用,不愿意离京避祸以观天下之变。从这一角度看,李自成起义并没有多大特殊的研究价值。 利用公共产品原理,我们可以把历史上“农民起义”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只有贫苦农民参加的起义,称为“贫民起义”;另一类是由社会各阶层参加的起义,称为“社会起义”。“贫民起义”的参加者都是由于天灾迫使他们无法生存,必须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谋生”,所以必须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历史上的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洪秀全起义都是如此。“社会起义”要么发生在由兼并战争建立不久的王朝,例如反秦起义、反隋起义、反元起义,要么发生在内部篡位王朝,例如反莽起义。在兼并王朝统治时期,国家各部分的“融合度”较低,皇帝在被兼并地区也不具有多大正统地位,而篡位王朝的皇帝则在全国都不具有正统地位,所以很容易引起社会各阶层(包括官僚、地主阶层的许多成员)的反抗,形成“社会起义”。这类起义的领导者都力图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所以都能够利用原有社会中的官僚地主阶层(阶级)。 “贫民起义”和“社会起义”的最大区别是,在“贫民起义”中地主阶级是支持王朝或直接参加镇压(起义)的,而在“社会起义”中地主阶级却是支持起义或是直接领导起义的。结局当然也截然不同:“贫民起义”总陷于失败,而“社会起义”却总是推翻了原有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有兴趣的读者可在网上搜索文《中国历史循环之谜新解》)。 李自成起义完全符合“贫民起义”的特点,它的参加者都是在天灾打击下无法生存的农民,其行动是破坏社会秩序而不是建立社会秩序。借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所以他们的失败就完全是必然的。 贫民起义领袖并不代表历史前进的动力,李自成也毫不例外。李自成的特殊性也许在于,他本人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与张献忠相比,他并不是嗜杀成性的暴戾之徒,所以历史资料中多有他得到部下和人民拥戴的记载,官书的《明史》也称赞李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但既然李自成并不亚于刘邦、朱元璋等帝王的个人品质,那么他的失败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历史条件使然。 参考资料:明清易代的“经济人”解读——兼谈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展开全部
1、原因
①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这就使得他没有一个巩固的后方,在同清军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作战之时不能集中兵力,顾此失彼。
②大顺军不但没有好好的将根据地巩固,就连基本的守城都做不到。
③李自成集团的局限性。在明末的乱世中,李自成及其大多数手下只看到了他们面前的敌人明朝政府及军队,看不到在当时也有实力同他们一决雌雄的满清八旗劲旅。
④李自成到了北京城后产生了很大的骄傲情绪,军队纪律急剧下降,在对待明朝政府的投降官员方面也有很大的失误。
⑤李自成在关键一战——山海关战役中没有集中兵力。
2、人物简介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
①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没有建立一个牢固的根据地,这就使得他没有一个巩固的后方,在同清军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作战之时不能集中兵力,顾此失彼。
②大顺军不但没有好好的将根据地巩固,就连基本的守城都做不到。
③李自成集团的局限性。在明末的乱世中,李自成及其大多数手下只看到了他们面前的敌人明朝政府及军队,看不到在当时也有实力同他们一决雌雄的满清八旗劲旅。
④李自成到了北京城后产生了很大的骄傲情绪,军队纪律急剧下降,在对待明朝政府的投降官员方面也有很大的失误。
⑤李自成在关键一战——山海关战役中没有集中兵力。
2、人物简介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