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的一生。
1个回答
2013-11-21
展开全部
因为荀彧从骨子里还是支持正统的大汉王朝的,帮助曹操只是权益之计。曹操知道荀彧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各方面都很优秀。曹操是一个政治敏感的人。他说过: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 既然终究不是一条路,曹操宁愿选择除掉后患。荀彧反对曹操即公位,就是曹操下决心杀荀彧的导火线。荀彧之死:性格决定人生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
然而,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改变了荀彧的一生。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虽然在他死后,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荣耀,但这些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些与他生前的功劳相比,也是他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如此功绩显著的人为什么要曹操被害死呢?
是因为他太强了,曹操嫉妒他而要杀了他吗?不会。曹操是一个善于重用贤才的人,就是因为他的强,曹操才会看中他,相信他,重用他,所以,曹操不会因为他能力太强而害死他。关键是他提出的建议损害了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对曹操来讲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会为此而害死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带来很多利益的荀彧。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荀彧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荀彧。哎 ........可怜的荀彧!
性格决定人生,此言不虚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由于荀彧不适应淮南的气候,不幸病倒了,于是就被留在寿春,曹操继续进军濡须。交战期间,孙权送给曹操两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可口,于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并吩咐把众将叫来,大家共同分享。后因孙权来攻,曹操出帐去了。这时大家都来到帐中,不见曹操,只看见桌子上的食盒,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主薄杨修打开食盒,吃了一大口,并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于是大家便争先恐后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谗的发现还有一个食盒,就把第二个食盒里的甜酥也吃了,并把盒子盖好,放回原处。这时曹操回到大帐,看见一个食盒已经空了,就问左右是谁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十分高兴。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个食盒送去。这时,荀彧正在寿春养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风寒,磕喘不止。接到曹操馈赠的食盒,心里十分高兴。可当他打开食盒一看,却是空的,心里暗想:曹公是个精细的人,绝对没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莫非是让我自裁?(这里要回头重提荀彧在未离开许都以前,董昭曾经与大家共同修表:说曹公辅弼朝廷,功勋昭著。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又兼立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功。宜受九锡,进爵国公,方显殊勋。邀请荀彧联名上表。荀彧说:“君等从前曾经提议恢复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公就曾经劝阻说:‘能够建立五等的是圣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兴义兵是为了匡朝辅国,本着秉忠之诚,退守避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绝署名。)荀彧自思:莫非这件事情传到了曹公的耳朵里,对我不满意,故而送我个空盒子,暗示让我自裁的意思。转念又想,曹公平时待人,宽容豁达;言谈戏笑,尽无所隐。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必有显露。哪能一无所示便赐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更加觉得寒气袭人。便命侍从禁闭门窗,添炭取暖。不多时候就昏昏睡着了,从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等到侍者进室发觉,已经冰冷去世多时了。时人不知道真相,以为荀彧服毒自尽。按照今天猜测,实在是炭火攻心而亡,说白了就是煤气中毒。后曹操得知荀彧去世后,大哭不止,并对属下说:“荀令君啊!德行周备,名重天下。百十年间的贤才也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啊!君与我相处二十了余栽,所进奇谋最多。没有荀令君我得不到今天啊!我失去荀令君,既丧良师,又折益友,损伤股肱!”于是亲自扶着灵柩返回许都。天子出城迎接,也是泪流不止。并追谥为敬侯。消息传入东吴,孙权修书给刘备,无中生有:曹公使荀彧谋害伏皇后。荀彧不从,故而自杀了。刘备得书,叹道:“老贼不死,祸乱不止!”后来裴松之评论说:此说既诬太祖,又毁荀公。虽是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呜呼!古人已逝,今者难辩,又何必多事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如戏志才、郭嘉等给曹操,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
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没有荀彧支持曹操攻打袁绍,坚定曹操的信心,或许曹操就将永远没有之后的那些赫赫战功,只能永远屈服于袁绍之下,也许也就没了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了;即使有的话,也是袁绍、刘备、孙权的争夺,没了曹操的份。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之后的一系列成功打下了基础,这也是曹操一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荀彧。
然而,一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却改变了荀彧的一生。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虽然在他死后,得到了如此之多的荣耀,但这些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些与他生前的功劳相比,也是他应该得到的。最重要的是如此功绩显著的人为什么要曹操被害死呢?
是因为他太强了,曹操嫉妒他而要杀了他吗?不会。曹操是一个善于重用贤才的人,就是因为他的强,曹操才会看中他,相信他,重用他,所以,曹操不会因为他能力太强而害死他。关键是他提出的建议损害了曹操的利益,而且是对曹操来讲很重要的利益,不然,他不会为此而害死对他忠心耿耿、为他带来很多利益的荀彧。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假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假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荀彧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采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荀彧。哎 ........可怜的荀彧!
性格决定人生,此言不虚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乃是当时曹营的第一大谋士。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由于荀彧不适应淮南的气候,不幸病倒了,于是就被留在寿春,曹操继续进军濡须。交战期间,孙权送给曹操两盒甜酥。曹操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十分可口,于是就在盒子上提了“一合酥”三个字。并吩咐把众将叫来,大家共同分享。后因孙权来攻,曹操出帐去了。这时大家都来到帐中,不见曹操,只看见桌子上的食盒,谁也不明白什么意思。主薄杨修打开食盒,吃了一大口,并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于是大家便争先恐后把一盒甜酥全都吃了,有嘴谗的发现还有一个食盒,就把第二个食盒里的甜酥也吃了,并把盒子盖好,放回原处。这时曹操回到大帐,看见一个食盒已经空了,就问左右是谁猜透他的意思。左右告诉他是杨修,曹操十分高兴。突然,曹操想起荀彧,就命人把另一个食盒送去。这时,荀彧正在寿春养病,正值冬天酷冷,又受了风寒,磕喘不止。接到曹操馈赠的食盒,心里十分高兴。可当他打开食盒一看,却是空的,心里暗想:曹公是个精细的人,绝对没有送我空盒子的道理。莫非是让我自裁?(这里要回头重提荀彧在未离开许都以前,董昭曾经与大家共同修表:说曹公辅弼朝廷,功勋昭著。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又兼立言。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功。宜受九锡,进爵国公,方显殊勋。邀请荀彧联名上表。荀彧说:“君等从前曾经提议恢复古制,建立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公就曾经劝阻说:‘能够建立五等的是圣人呀!又不是人臣所能制定的。我哪能承受得起呢?’曹公兴义兵是为了匡朝辅国,本着秉忠之诚,退守避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便拒绝署名。)荀彧自思:莫非这件事情传到了曹公的耳朵里,对我不满意,故而送我个空盒子,暗示让我自裁的意思。转念又想,曹公平时待人,宽容豁达;言谈戏笑,尽无所隐。再加上往日待我推心置腹;若是对我有不满意的地方,必有显露。哪能一无所示便赐我去死?左思右想不得要领,更加觉得寒气袭人。便命侍从禁闭门窗,添炭取暖。不多时候就昏昏睡着了,从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等到侍者进室发觉,已经冰冷去世多时了。时人不知道真相,以为荀彧服毒自尽。按照今天猜测,实在是炭火攻心而亡,说白了就是煤气中毒。后曹操得知荀彧去世后,大哭不止,并对属下说:“荀令君啊!德行周备,名重天下。百十年间的贤才也没有人能够赶得上啊!君与我相处二十了余栽,所进奇谋最多。没有荀令君我得不到今天啊!我失去荀令君,既丧良师,又折益友,损伤股肱!”于是亲自扶着灵柩返回许都。天子出城迎接,也是泪流不止。并追谥为敬侯。消息传入东吴,孙权修书给刘备,无中生有:曹公使荀彧谋害伏皇后。荀彧不从,故而自杀了。刘备得书,叹道:“老贼不死,祸乱不止!”后来裴松之评论说:此说既诬太祖,又毁荀公。虽是庸人,犹不至此,何以玷累贤哲哉!呜呼!古人已逝,今者难辩,又何必多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