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3-11-08
展开全部
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就是一种曲式,也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吧。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框架怎么看呢?靠的就是重复,变奏和对比这三个要素.只要抓住这三点,听音乐就不会茫无头绪了. 由于音乐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东,音乐家一定要重复一些旋律, 节奏什么的来加深我们的印象.但单纯的重复无疑是非常枯燥的, 于是要加以变化,这就是变奏. 最常见的变奏是在保留旋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奏,和声,音色, 加装饰音等手段来改变音乐的效果和情绪(听过《动物狂欢节》吧, 一首欢快的进行曲被极大地拉慢了节奏之后变成了《乌龟》,令人忍 俊不禁).复杂的变奏则比较混沌,什么要素都变了,当然还保有原型 的一些特征,否则也就不是变奏了. 对比则为音乐添加了戏剧性的因素.两段情绪,效果不同的音乐 先后出现,此消彼长,互相缠绕,互相融合,是不是很有趣呢? 那么就可以说说奏鸣曲式了.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自小巴赫以来,经海顿,莫扎特的发展和贝多芬的完善成为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重奏等大型乐曲必不可少的结构.而且一般都用在第一乐章(快板)中,所以又叫“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或“奏鸣曲-快板” 曲式. 它的结构从大轮廓上讲分成三大段: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以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第一乐章为例讲讲吧。呈示部把本乐章的主题提了出来.通常这里的主题有两个,以达到对比的效果.所谓主题就是一段简称主题和副题.主题使用主调,往往写得快速,有力,沉重,粗暴……总之希望一出手就镇住你。如果主调是大调,副部用属调;如果主调是小调,副部用平行调(大调)。为了增 加音乐的复杂性,显得作曲家不是草包:)在呈示部的开始有时有引 子;在主题副题之间再写上一段音乐,往往被称为"连接部"或"插部"; 在副题结束后再加上个尾巴叫做"结束部".这里的"结束部"是呈示 部的"结束",可不是整个奏鸣曲式的"结束"哦。在《悲怆》的第一乐章里,一开始大管低沉阴霾 的音乐就是引子;接下来的快速不安的旋律就是主题了,它被不断重 复和变奏之后,出现了一个温暖到人心里去的旋律: 3 2 1|6 5 3 5 1. 6|5 - .... 这就是副题了. 副题再被不断重复,变奏,由温柔而热烈,最后由平静的结束部结束 了呈示部的音乐. 展开部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添写出许多新的东东来,按某些人的行话叫它“发展”,按咱们中国老小说的叫法是“敷衍成文”. 在《悲怆》中,展开部显得急促而冲动,几经起伏后结束了展开部.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主题副题(实际上是呈示部)重复出来, 当然要经过一点变化落,不然岂不显得作曲家很没本事?如果主调是大调,再现部的两个主题都用主调;如果主调是小调,主部用主调,副部用同主调(大调)。
复三部曲式
1、概述
复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单二部或单三部)。
2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A)的典型结构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它们通常比在独立小曲中有较大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单主题的形式,因为复三部曲式强调的是中间部分与两端部分的对比,第一部分即便是对比主题的三部曲式,两主题的对比程度也小于第一部分与中间部分的对比。
3、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
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即中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B)
2、中部为展开部(R)
3、中部为连接部(T)
4、中部为第一部分材料的发展(A’)
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
4、 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Trio)
。
6、复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往往重复(A)或变化重复(A’)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中部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静止的再现。中部为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变化的再现。
变化的再现部的几种类型:
1 紧缩的再现部
2 装饰变奏的再现部
3 变形的再现部
4 展开的再现部
5 综合性的再现部
7、 复三部曲式各类型的图示
A + B + A(A’)
A + A1+ A(A’)
A + R + A(A’)
A + T + A(A’)
奏鸣曲式就是一种曲式,也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吧。即用一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框架怎么看呢?靠的就是重复,变奏和对比这三个要素.只要抓住这三点,听音乐就不会茫无头绪了. 由于音乐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东,音乐家一定要重复一些旋律, 节奏什么的来加深我们的印象.但单纯的重复无疑是非常枯燥的, 于是要加以变化,这就是变奏. 最常见的变奏是在保留旋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奏,和声,音色, 加装饰音等手段来改变音乐的效果和情绪(听过《动物狂欢节》吧, 一首欢快的进行曲被极大地拉慢了节奏之后变成了《乌龟》,令人忍 俊不禁).复杂的变奏则比较混沌,什么要素都变了,当然还保有原型 的一些特征,否则也就不是变奏了. 对比则为音乐添加了戏剧性的因素.两段情绪,效果不同的音乐 先后出现,此消彼长,互相缠绕,互相融合,是不是很有趣呢? 那么就可以说说奏鸣曲式了.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自小巴赫以来,经海顿,莫扎特的发展和贝多芬的完善成为交响乐、奏鸣曲、协奏曲、室内乐重奏等大型乐曲必不可少的结构.而且一般都用在第一乐章(快板)中,所以又叫“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或“奏鸣曲-快板” 曲式. 它的结构从大轮廓上讲分成三大段: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以柴可夫斯基的《悲怆》第一乐章为例讲讲吧。呈示部把本乐章的主题提了出来.通常这里的主题有两个,以达到对比的效果.所谓主题就是一段简称主题和副题.主题使用主调,往往写得快速,有力,沉重,粗暴……总之希望一出手就镇住你。如果主调是大调,副部用属调;如果主调是小调,副部用平行调(大调)。为了增 加音乐的复杂性,显得作曲家不是草包:)在呈示部的开始有时有引 子;在主题副题之间再写上一段音乐,往往被称为"连接部"或"插部"; 在副题结束后再加上个尾巴叫做"结束部".这里的"结束部"是呈示 部的"结束",可不是整个奏鸣曲式的"结束"哦。在《悲怆》的第一乐章里,一开始大管低沉阴霾 的音乐就是引子;接下来的快速不安的旋律就是主题了,它被不断重 复和变奏之后,出现了一个温暖到人心里去的旋律: 3 2 1|6 5 3 5 1. 6|5 - .... 这就是副题了. 副题再被不断重复,变奏,由温柔而热烈,最后由平静的结束部结束 了呈示部的音乐. 展开部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添写出许多新的东东来,按某些人的行话叫它“发展”,按咱们中国老小说的叫法是“敷衍成文”. 在《悲怆》中,展开部显得急促而冲动,几经起伏后结束了展开部.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主题副题(实际上是呈示部)重复出来, 当然要经过一点变化落,不然岂不显得作曲家很没本事?如果主调是大调,再现部的两个主题都用主调;如果主调是小调,主部用主调,副部用同主调(大调)。
复三部曲式
1、概述
复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是复杂化的三部曲式,包含三部分,两端部分对称地位于中间部分的两侧。典型复三部曲式的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复三部曲式与单三部曲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单二部或单三部)。
2复三部曲式的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A)的典型结构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它们通常比在独立小曲中有较大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单主题的形式,因为复三部曲式强调的是中间部分与两端部分的对比,第一部分即便是对比主题的三部曲式,两主题的对比程度也小于第一部分与中间部分的对比。
3、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
复三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即中部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1、中部为三声中部或插部(B)
2、中部为展开部(R)
3、中部为连接部(T)
4、中部为第一部分材料的发展(A’)
5、合成性中部(浪漫派作曲家)(BC,BCD)
4、 复三部曲式的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Trio)
。
6、复三部曲式的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往往重复(A)或变化重复(A’)第一部分,因而第三部分被称为再现部。中部为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静止的再现。中部为插部的复三部曲式,典型的再现部是变化的再现。
变化的再现部的几种类型:
1 紧缩的再现部
2 装饰变奏的再现部
3 变形的再现部
4 展开的再现部
5 综合性的再现部
7、 复三部曲式各类型的图示
A + B + A(A’)
A + A1+ A(A’)
A + R + A(A’)
A + T + A(A’)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