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棋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截止到2020年11月,五子棋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时间,相传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轩辕黄帝无意之中画下了十七条横线十七条竖线,无意中的发明造就出了五子棋。
早在公元595年古人就用瓷来烧制五子棋盘了。千百年来,人们用各种材质来制造围棋的棋子,如:玻璃、瓷器、玉、玛瑙、铜等等。古代五子棋棋盘与围棋棋盘是通用的,汉魏时为十七路(17×17)棋盘,至南北朝时即已流行十九路(19×19)棋盘,直至1931年,才出现所谓五子棋专用棋盘。
为十五路(15×15)棋盘,形状近于正方形,平面上画横竖各15条平行线,线路为黑色,构成225个交叉点,邻近两个交点的距离纵线约为2.5厘米,横线约为2.4厘米。
棋盘正中一点为"天元"。棋盘两端的横线称端线,棋盘左右最外边的两条纵线称边线。从两条端线和两条边线向正中发展而纵横交叉在第四条线形成的四个点称为"星"。天元和星应在棋盘上用直径约为0.5厘米的实心小圆点标出。
扩展资料:
中国现代五子棋的开拓者那威荣誉九段,多年钻研五子棋,潜心发掘五子棋的中国民间阵法,他总结了五子棋行棋的要领和临阵对局的经验,得出一套“秘诀”:
先手要攻,后手要守,以攻为守,以守待攻。
攻守转换,慎思变化,先行争夺,地破天惊。
守取外势,攻聚内力,八卦易守,成角易攻。
阻断分隔,稳如泰山,不思争先,胜如登天。
初盘争二,终局抢三,留三不冲,变化万千。
多个先手,细算次先,五子要点,次序在前。
斜线为阴,直线为阳,阴阳结合,防不胜防。
连三连四,易见为明,跳三跳四,暗剑深藏。
己落一子,敌增一兵,攻其要点,守其必争。
势已形成,败即降临,五子精华,一子输赢。
五子棋相传是轩辕黄帝发明的,具体发明时间已不可考。
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内先轩辕黄容帝无意之中画下了十七条横线十七条竖线,这无意中的发明造就出了五子棋。早在公元595年古人就用瓷来烧制五子棋盘了。
五子棋是一种两人对弈的纯策略型棋类游戏,通常双方分别使用黑白两色的棋子,下在棋盘直线与横线的交叉点上,先形成5子连线者获胜。棋具与围棋通用,起源于中国上古时代的传统黑白棋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华人和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以及欧美一些地区。
扩展资料:
五子棋的段级位对象:参加中国棋院认可的国内外五子棋比赛的五子棋爱好者。
第四条段位共分九个等级,最高是九段,以下分别是八段、七段、六段、五段、四段、三段、二段、初段。段位以下共分十个等级,最高是一级,以下分别是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
第五条根据中国五子棋爱好者在国内、国际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实际水平,在五子棋段级位制度实施初期,对爱好者授予的最高段位暂定为六段。随着中国棋手参与国内外交流机会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所授予段位的上限,直至九段。
在中国,获得段级位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比赛。在全国五子棋邀请赛等国内大赛中获得一定名次,即可获得相应段位。
20世纪初,传统五子棋及连珠从日本传入欧洲。中国古代的五子棋先由中国传到高丽(今朝鲜半岛),然后于公元1688年至1704年(日本元禄年间)再从高丽传到日本,最初在皇宫和贵族大家庭中流行,到元禄末期,开始在民间盛行。
1899年,对传统五子棋进行规则改良后,经过公开征名,“联珠”这一名称才被正式确定下来,这取意于《汉书·律历志上》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联珠”一句。现写做“连珠”。
扩展资料:
对局双方各执一色棋子,空棋盘开局,黑先、白后,交替下子,每次只能下一子,棋子下在棋盘的空白点上,棋子下定后,不得向其它点移动,不得从棋盘上拿掉或拿起另落别处。
黑方的第一枚棋子可下在棋盘任意交叉点上,轮流下子是双方的权利,但允许任何一方放弃下子权(即:PASS权)。
五子棋对局,执行黑方指定开局、三手可交换、五手两打的规定。整个对局过程中黑方有禁手,白方无禁手。黑方禁手有三三禁手、四四禁手和长连禁手三种。
早在“尧造围棋”之前,可能民间就已有五子棋游戏。亦有传说,五子棋源于围棋,而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五子棋由何年何月传到国外,尚不明了。大约随围棋一起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先后传入朝鲜、日本等地。
据日本史料文献介绍,中国古代的五子棋先由中国传到高丽(朝鲜),然后于公元1688年至1704年日本的元禄时代再从高丽传到日本。
到日本明治32年(公元1899年),经过公开征名,“连珠”这一名称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扩展资料:
五子棋有两种玩法。玩法一:双方分别使用黑白两色的棋子,下在棋盘直线与横线的交叉点上,先形成五子连线者获胜。玩法二:自己形成五子连线就替换对方任意一枚棋子。被替换的棋子可以和对方交换棋子。最后以先出完所有棋子的一方为胜。
五子棋的棋具与围棋通用,是一种传统的棋种。
五子棋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不仅能增强思维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于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