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六年级古诗
展开全部
一定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要着重看学情。
如果是低年级,图文并茂、穿插口语训练是很好的教学点。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草》这首古诗。
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生1:原因。
生2:原来。
生3:高原。
生4:校原。
师5:“校园”的“园”不是空虚“原”,以后老师告诉你。
生6:草原。
生7:原子弹。
生8: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
【点评: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些词汇中找上正确的解释。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对“原”字在中的理解更深刻了。】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点评:老师用图画的形式解释“离离”,使得教学更具形象性了。】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2: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3: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4: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点评:这不是看图说话吗?这不是语言训练吗?老师要有训练意识。】
……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生1: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2: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
李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徐评:因为解决了第三句中“尽”的深刻内涵,所以第四句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不用教师多少辅导,学生自己也能全面领会。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李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作了修改。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李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1: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2: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板书“强”)“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如果是高年级,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更为可行,对诗歌写作背景和诗人境遇的补充非常重要。
例如: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放在一起讲,让学生探究其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卜算子》。一首是毛泽东写的,一首是陆游写的,“卜算子”是词牌名。
师(板书):反其意而用之。
今天这节课,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懂,这两首诗的意思就领会了。
学习古诗文,第一要凭借注释,请大家借助注释,先自己读,自己学。
生:毛泽东与陆游写的都是梅花,词牌名也都是“卜算子”,可是两首词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是我理解的“反其意而用之”。
师: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请比较。
学生大讨论。老师随学生发言板书:坚强,孤芳自赏,大度,奉献等词,分别对应两首诗。
师小结转折:读古诗文,第一,要借助注释。第二,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如果是低年级,图文并茂、穿插口语训练是很好的教学点。
例如:二年级学生学习《草》这首古诗。
请看“离离原上草”中的“原”字。谁能用“原”这个字组个词语?
生1:原因。
生2:原来。
生3:高原。
生4:校原。
师5:“校园”的“园”不是空虚“原”,以后老师告诉你。
生6:草原。
生7:原子弹。
生8:原始人。
师:嗬!小朋友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指着刚刚板书在黑板上的上述词语)小朋友想一想,“离离原上草”的“原”是指的黑板上的哪一个词语?
生:草原!
【点评:教师巧妙地先让学生用“原”组词,然后在这些词汇中找上正确的解释。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发展了学生思维,而且对“原”字在中的理解更深刻了。】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就是指的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于老师顺手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草原图”。)
【点评:老师用图画的形式解释“离离”,使得教学更具形象性了。】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1: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2: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3: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4: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点评:这不是看图说话吗?这不是语言训练吗?老师要有训练意识。】
……
师:“尽”就是完的意思。这可奇怪了!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边说边将“草原图”上的草涂成黄色),大火一烧(说着又用红笔在草上画上火苗),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学生看图疑思。)
生1: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2: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师:对呀!草根没烧着,所以说没烧尽!(说完画了下面的图。)学到这儿,我想,小朋友一定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许多小朋友举手)谁能到前边来,把第四句的意思在老师画的画上画出来?(小朋友看图思考。于老师请一位举手最高的小朋友到黑板上画。这位小朋友用绿粉笔在地平面上画上了草叶)
李评:教师教学第四句“春风吹又生”,教学时是利用图画让学生自己画“春风吹又生”的情况,这是一个独特的、意想不到的设计。
师:请你把画的意思讲给大家听一听。
徐评:因为解决了第三句中“尽”的深刻内涵,所以第四句的教学变得水到渠成。不用教师多少辅导,学生自己也能全面领会。
生:(指着图)春天来了,春风一吹,小草又长出来了。
师:意思你理解了。不过,大家对这位小朋友的画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他画的草太高了。春天来了,草不能一下子长那么高。(众笑)
师:请你来改一改,好吗?(该生将草叶擦掉,改为草芽)
师:说说你画的意思。
生: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又发芽了。
师:改得有道理。
生:于老师,还有一样东西没画上去。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李评:这就叫循循善诱。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作了修改。听课老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李评:这位小朋友真聪明,风是看不见的,风从左边吹来,草向右边倾斜,这就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小朋友,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1: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2: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板书“强”)“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如果是高年级,旁征博引,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更为可行,对诗歌写作背景和诗人境遇的补充非常重要。
例如: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放在一起讲,让学生探究其中的不同。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卜算子》。一首是毛泽东写的,一首是陆游写的,“卜算子”是词牌名。
师(板书):反其意而用之。
今天这节课,如果你能把这句话读懂,这两首诗的意思就领会了。
学习古诗文,第一要凭借注释,请大家借助注释,先自己读,自己学。
生:毛泽东与陆游写的都是梅花,词牌名也都是“卜算子”,可是两首词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是我理解的“反其意而用之”。
师:这两位诗人笔下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请比较。
学生大讨论。老师随学生发言板书:坚强,孤芳自赏,大度,奉献等词,分别对应两首诗。
师小结转折:读古诗文,第一,要借助注释。第二,要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