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吼叫教养”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孩子不哭不闹呢?
打骂是教不出好孩子的,要学会零吼叫教养
纵观整个中国,打骂成了家庭教育中很普遍的一个手段。很多父母也都在埋怨孩子不听话,甚至叛逆,可是有没有真正想过是自己教育的问题呢?这个答案,是肯定没有的。作为一个过来人,内心当然不容别人去反对他们自己内心的想法,而自己更是不愿意去反思自己,因为始终坚信,自己的都是对的。
我们不能企图控制我们的孩子,而且孩子肯定也不会任由我们控制,教育孩子不是控制孩子。
如果父母采取了这个错误的模式,一旦付出了,孩子却没有做出自己期待的反应,那么父母的情绪就很容易失控了。
一,别让孩子在语言暴力中成长
一个国内的教育短片,名为《语言能造成多大的伤害》,短短两分钟,却非常震撼。也许其中一些话你可能刚刚才对自己的孩子说过:
“你不嫌丢人我还嫌丢人!”
“就没见过你这样笨的!”
“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
我们以为打孩子才会伤害孩子,却不知道语言上的伤害,同样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要命的是,这种言语上的伤害,在我们的日常教养中,大量存在,且日久经年重复发生着。
在知乎上搜索关键词“父母的语言暴力”,发现很多在父母”吼式“教育环境中成长的自述者,要么心怀恐惧,不知父母下一步会做出哪些疯狂举动;要么畏首畏尾,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
因为在失控的父母面前,孩子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为了降低父母焦虑而做选择”,
二是“让父母更是失控的错误选择”。
做出第一种选择的孩子,完全按规定行事,像个机器人,做出第二种选择的孩子,顽劣不堪,像个叛逆分子,不管孩子做出哪种选择,都不能为自己负责、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在选择时面对的是失控的父母。
二,学会自控,零吼叫教养就这样简单
很多典型式中国家长都是靠吼孩子来使孩子听话,仿佛除了“吼”,不知道什么方法可以让孩子快速听话。
但是孩子并不会因为你大声的吼叫而变得更好一些,相反的,孩子反而会越吼越不听话,越吼越犟,越要跟你对着干。
因此想让孩子听话,光靠吼可不行。我们需要温暖的零吼叫教养法,才能对孩子的人生产生积极、正面而深远的影响。
零吼叫教养,就是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尽量避免各种情绪化的反应。你唯一可以完全控制的人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行为准确恰当,就算孩子不规矩不听话不乖,你也完全可以让局势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父母要学会自控,不要将失控的情绪传染给孩子,影响到孩子。
零吼叫,避开说教、惩罚、打骂陷阱,并不是很难,只要你找对关注的焦点,说话做事前认真观察、耐心冷静地镇定5秒钟,你也能够做到。
要让孩子不哭闹,这3种吼叫要戒掉
相信每个妈妈都会经历被孩子气的头顶冒烟的时候,当时总会忍不住大声训斥一通,然而收效甚微,事后还无限懊悔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有一份调查显示,全国超过89%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吼叫,年龄越低的家长越爱吼叫孩子,30岁以下的家长中经常吼孩子的比例占到28%,比其他年龄段的家长都要频繁。
孩子最反感的3种吼叫是:
1,警告性吼叫
这是最常见的吼叫类型,比如孩子用手去触摸不该碰的地方,吃喝拉撒都不让人省心,这时,父母的吼叫来了,警告孩子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对于这样的吼叫,一次两次孩子还能接受,一旦次数多了,孩子就会产生听觉免疫,你吼你的,我做我的,这样不配合的行为,更加剧了父母的恼火程度,事情由警告变成了惩罚,父母最初的警告目的也没有达到。
如果是警告孩子一些事情,可以根据事情的大小严重程度进行区别对待,让孩子看到不同事情被接受的宽容度,比如孩子在马路上乱跑和在地上抓了一把土玩,肯定不能是同一级别的警告,这样孩子心中形成一种标准,他就会按照这个标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避免出现大过错,控制自己不去犯小错误。
2,服从性吼叫
“听清楚了吗”“能做到吗”“必须记住”等,类似这样的话语都属于服从性的吼叫,发生这种吼叫通常是因为你已经跟孩子提醒很多次了,更多的时候,服从性吼叫是吼叫给自己听的,因为遭到了孩子的公然反抗而感到的挫败感。
如果这种方式只是单纯的发泄和威慑,而没有任何意见在里面,那么孩子也无法学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而且孩子可能会采用同样的方式回复他遇到的情况。就像有一个对孩子大吼大叫的妈妈,那么孩子长大后他对待别人的态度可能也会变得大吼大叫。
3,过激性吼叫
父母对孩子的一点点的小错误或者小失误就产生过激反应,经常对孩子进行过激性吼叫,容易使孩子消极悲观,或者自暴自弃,所以这种吼叫应该是要极力避免的。
打骂不是绝招,言传身教更重要
一流的家庭就要有一流的父母,一流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乖、不听话,百般教导都无济于事,以至于气急败坏,其实孩子的很多坏习惯都是从父母身上学来的,与其到头来被逼的束手无策,不得不对孩子吼叫打骂,不如一开始就做好言传身教,让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
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最重要
言传身教就是重视榜样的作用,父母用正确的示范来教导孩子,久而久之,这种示范便成为孩子的习惯,在言传身教的时候,需要注意:
1,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一年都读不完一本书,也不怎么去买书,也不逛书店。想让小孩多运动,自己却不注意自己的身材管理。
以前听朋友讲她小时候练琴,妈妈把她关在琴房里练琴,自己却在外面看电视。最后她哭着走出琴房说:妈妈,我也想看电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孩子成长。
2,多给孩子找典型的榜样
父母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便给予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父母不仅自己要做好榜样,也要善于运用周围人的榜样教育孩子。
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就是父母温暖的陪伴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陪伴不是陪同、不是看管、不是物质满足,更不是说教和监督。
陪伴,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一种给人依靠的信赖。
陪伴是要全身心的,是要融入孩子的世界,接纳他,建立起与他沟通的桥梁,与他一起分享他的快乐、他的悲伤、他的苦恼困惑……
1.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忙,每天都应该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很多的父母每天都能看见孩子,但是根本不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时间长了,亲子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很容易产生隔阂。为此,每天一定要抽出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在这段时间内,父母要把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放下,全身心地陪着孩子。专心陪孩子玩游戏、做运动、哪怕只是单纯聊聊天,这个过程中你是完全属于孩子的,心无杂念,不被其他事情占据精力。
2,进行有效地陪伴
很多父母认为,我每天都待在孩子身边,每天接他放学上学,每天给他做饭洗衣,让他写作业,其实这只是“陪着”。陪伴是什么呢?是你全心全意的去陪伴你的孩子,细致入微的陪伴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
3,父亲的陪伴不可缺席
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不同于母亲的作用,所以父亲一定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因为终日奔忙而无暇顾及孩子,只要多给孩子一点陪伴,就能让孩子的成长多一分快乐。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在反思,改进的同时,也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而且孩子需要的是和风细雨的灌溉,而不是狂风暴雨的浇灌,所以吼孩子不是爱他,真正的爱是懂得克制。
孩子哭的时候给孩子安全感安抚孩子的一个情绪,让他感受到父母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