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 我来答
搞史人
2020-09-17 · 每一个汉字,都是最美的历史。
搞史人
采纳数:19 获赞数:23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第一个劝曹操称帝的人是孙权

吴国的孙权杀了蜀国的将军关羽后,非常担心刘备会借机出兵报复。于是,孙权想出了一个计谋:他要向曹操俯首称臣。并且立即派使者送去了一封劝曹操称帝的书信。

这时,司马懿也抓住机会,立即劝说曹操称帝。

(孙权)

陈群说:“汉室自安帝以来,到现在国运已经衰弱了。魏王您德高望重,百姓仰望,故孙权远在东吴也向您称臣、劝您称帝呢!此乃天人之应,异气同声。魏王您应早登大魏皇帝,而即正统,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曹操笑着说:“我做了30多年的汉臣。虽然我为汉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现在已经是魏王了,我怎么还敢奢求别的呢?”

古代劝进的方式,都是属下劝好几次,权臣非得推辞好几次。不能一下子就答应的。因为这样才能看出这位大权臣并非有意篡夺王位。

曹操年纪很大了,想让他的儿子当皇帝。曹操只想做“周文王”(推翻商朝的周文王没有称君王,让自己儿子周武王做了开国君主)。

曹操越是拒绝称帝,大臣们越是想说服他。曹操的心腹之一夏侯惇也加入了这个劝进队伍,他说:

"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万害为百姓所归者,即生民之主也。今王上从戎三十余年,功业卓著,天下投归,理应顺民应天,复何疑哉?"

曹操见群臣都来劝自己称帝,连忙挥挥手,拦住他们,说:

“别说了。如果我有天命,我就做个周文王。”

(曹操)

曹操的话意思很清楚。他想当皇帝,但是自己不会称帝,将称帝的伟业留给自己的儿子。

司马懿明白了曹操的这一举动,但他还是没能想明白,像曹操这种枭雄,为何甘愿采取如此柔软缓和的做法?

有多少人为了最终登顶,没有条件去创造条件去称帝?(例如袁术)。是什么让曹操拥有如此绝情的自制力,以至于拒绝了拥有一切、近在咫尺的终极诱惑?

曹操的这句话“如果我有天命,我就做周文王”,已经在他的脑海中萦绕了20多年。起初司马懿听到曹操说这句话时,也是根本听不懂,只有当司马懿处于同样的处境时,他才终于意识到曹操心中的难处。

曹操,为什么不想称帝?在我看来,曹操之所以没有称帝,最大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毕竟是汉人,不能忍受一个乱臣贼子的名声。例如,袁术称帝后,别人都说他是个大逆臣,结果袁术没有一个好下场。

你认为曹操没有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大头小宝宝
推荐于2018-04-19 · TA获得超过123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4万
展开全部
是他不想当、不敢当、甚至对皇帝不屑一顾?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写联名信请曹操废掉献帝自己称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后,马上面见曹操,对他说千万不能称帝,不然会给孙刘攻打曹魏的口实,此事必须从长计较。当时曹操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为就是他的劝阻使曹操没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后也郁闷而死。
这件事说明夏侯墩认为曹操还是想当皇帝的,只是时机未到。为何曹操统一北方,在朝中有绝对的权威后,还没有称帝的最好条件?因为汉朝皇帝那受着上天庇护的“遮羞布”还在,曹操怕拉开这条遮羞布后,舆论对己不宜,怕孙刘两家借机制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称帝的计划暂且放下。
还有一事恰好说明了曹操的担心。赤壁后曹操不敢再举兵南下专心治理北方。记念后北方一片繁荣的景象。孙权趁机拍拍曹操的马屁,说曹操现在受万民景仰,应一跃为帝才对哪。曹操读了信后冷笑一声,说:“孙权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烧烤哪。”这话一语双关,既说了谋权篡位不可行,还因为汉朝号称得到“火德”自己代汉须胜于“火德”,就是让自己坐在火炉上的意思。孙权这信是一半试探一半挑唆,曹操也是一半拒绝一半不甘心。
曹操实际上拥有皇帝之权,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献帝只是后宫的男主人,有时甚至连后宫也管不了。一切生杀大权都在曹操手上,只不过曹操还缺一件黄袍子罢了。
事实上,不称帝对他也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留下献帝,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在都许之后不久就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豫州,使关中诸将望风而降;他则利用献帝之名,实现和平的征服,让大小诸侯掩耳盗铃,“名正言顺”地代表献帝。刘琮投降、张昭一派劝孙权投降,也是为了以此做挡箭牌。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欲,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公元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凛啸
2018-02-14 · TA获得超过676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28
采纳率:62%
帮助的人:55.6万
展开全部
很简单,因为再怎么说,当时也还是汉室江山,(姓刘的天下)就算已经名存实亡,但影响力尤在,从政治上考虑,他确实没必要称帝,因为他已经有了所有实权,献帝只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而且一旦出什么事情,他都可以往皇帝身上推,而且他一旦称帝,就会失去所有民心,并且等于宣布要和天下为敌,这样,别的军阀就会有借口集结合理讨伐他,就算他再强大,打得赢也耗不起,并且即使他称帝,别人也不会信服他,还要被人从汉贼骂成篡汉反贼,从军事上说,手下那些猛将谋士可能有那种跟随曹操原本只是为了帮助他统一汉室,还天下太平(例如荀彧这些人),而曹操一旦称帝,与他们的理想则完全相悖,曹氏集团就会分崩离析,而别的君主趁机挑拨离间,甚至可以让曹氏集团内斗,从而兵不血刃,轻而易举打败曹操,实现自己的野心,而曹操也很聪明,深知这一点,并且他是出身汉室官僚主义的人,想维护这个政权,所以篡汉之说更无从谈起。。。但曹操确有篡汉之心,这一点并不用怀疑

另外曹操自己也说了想当周文王(自比周文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玄逸无咎
高粉答主

2011-01-26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3万
采纳率:95%
帮助的人:2.9亿
展开全部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

  对此,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曹操虽有此念,但他审时度势,最终还是决定知难而退,适可而止,把代汉自立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证据则在《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据两书,曹操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后,代汉自立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陈群、桓阶、夏侯敦为代表的一些人拒绝劝进。陈群、桓阶认为,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尺土一民,皆非汉有〉,只剩下一个虚名(唯有名号),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夏侯敦则说,什么是万民之主?就是能够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殿下就是这样的人,应该尽快“应天顺民”,有什么犹豫的?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说过,施行的是政事,就是从政(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确实眷顾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众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仍然服事殷商的。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所以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几个月,曹丕就逼汉禅位了。

  然而吕思勉先生不同意。吕先生的《三国话史》中有一节《替魏武帝辨诬》,全盘否定曹操代汉自立的说法,认为曹操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他说,曹操自比周文王,“正见得他不肯篡汉”。至于学术界普遍认为这话的意思是暗示曹丕来做,吕先生的评论是“岂非梦呓”。

  那么,事情到底是怎样的?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曹操的内心深处其实很矛盾。要说曹操从来就没想过要代汉自立,怕不是事实。说曹操没有这个资格和条件,就更不是事实。但他终其一生确实没有这样做,确是事实。原因何在呢?有障碍。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总结了四条,我归纳为十二个字:不吉利,想报仇,难改口,不合算。具体说就是:
  一,曹操年轻的时候说过“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的话。这个观念,晚年时可能还有。
  二,曹操世受汉恩,报答之心是有的。
  三,曹操一直信誓旦旦,绝无篡汉之意,总不能自食其言。
  四,刘备和孙权一直把曹操看作对手和榜样,一方面骂他汉贼,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他早点称帝。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孙权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上表称臣,说天命就在曹操这里。对此,曹操的头脑倒是很清醒。他明白,只要自己称帝,刘备、孙权他们马上就会跟着来,“篡汉”的罪名却得由他曹某来背。他不可能上这个当。再说了,曹操现在虽然不是皇帝,却是“中央”,刘备、孙权也只是“地方”。如果三个人都称帝,刘备、孙权他们就不是“地方”,而是“对方”了。这不划算。

  所以,曹操拿着孙权的信对大家说,这小子是要把老夫搁在炉子上烤哇(是儿欲踞吾著炉上火邪)!这才有“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说法。也就是说,是否代汉自立,令创打魏王朝,听天由命吧!但是,封公、建国、称王这些事,该做还得做,而且一往无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端木诚夙鸟
2019-08-09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34%
帮助的人:666万
展开全部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10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一种自我评定。
参考资料:http://bbs.0437.gov.cn/viewthread.php?tid=22929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