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经济发达物资丰富,为何三百多年间还爆发433次农民起义?
宋代经济的繁荣不假,但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惠及绝大多数农民,自然农民起义不断。
一、等级社会,社会财富永远都只掌握在少部分人手中。
等级社会如同金字塔,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从来都是极少数人。经济财富都极少部分人垄断,经济发展的成果也由这少部分人掌握,人数占据社会主体的农民只能享受从上层人指缝中漏出的极少部分成果。
国富不代表民富,国家经济繁荣的红利并没有使百姓普遍受益,农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繁荣带来的福利。
即便是人均GDP很高,农民也永远属于“拖后腿”的那群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二、宋代不抑土地的政策,使得农民很苦
北宋立国之初就没有明确的土地政策,而且不抑制土地兼并。
宋太祖为了杯酒释兵权,示意武将“择便好田宅”,广置田产。最高统治者的暗示默许,无疑是一种政策导向,由此宋初文武官僚无不广占田产,而且这些田产都是良田沃土。
宋代没有明确的土地制度,它对于土地的买卖是放任的,不立田制”而又“不抑兼并”,朝廷只干预买者卖者到官府登录交钱交税就行,朝廷并不干预土地买卖本身。
由此宋代土地兼并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土地兼并的浪潮中,官僚、士大夫、富者肆意兼并土地,占据大量田地。这事情的另一面便是农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
土地兼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当农民活不下去的时候,农民起义自然也就接踵而至。
三、经济的繁荣使得宋代社会风气腐化,上层为维持优渥生活肆意压榨百姓
其实,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北宋的社会风气就走向腐败堕落。
如石守信、王全斌等武将在被解除兵权之后,为了彻底打消皇帝的猜疑,只能醉心于金钱田宅。诸如“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夺民家子女玉帛”、“开丰德库取金宝”、“贪冒货赂”等记述在《宋史》中不断出现。
整个社会风气极差,朝政向着腐败的快车道上疾行而去。
即便北宋灭亡,南宋新立,在杭州温柔乡的达官贵族也不忘享受享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统治者奢靡腐化,他们的奢靡腐化自然是建立在对农民的压榨掠夺之上的。
所以农民的生活又能好到哪里去?
很多人以“宋朝时唯一没有亡于农民起义之手的朝代”为噱头,若不是有女真和蒙古人的入侵,宋朝必定亡于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