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纵横天下不敢篡汉,为何曹丕文武都不如父亲却敢篡汉呢?
曹丕时代和曹操时代已经不一样了。
首先,曹操对于汉室,对于追随自己多年的部下,是有感情的。曹操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当然要顾及到言行影响。曹丕不同,曹丕的权力是建立在父亲的基础上,他手下的臣子也多是只忠于曹魏,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朝中已经没有了强大的反对派,没有谁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可以和曹丕抗衡。
既然如此,曹丕为何还要搞得那么复杂,要求汉献帝仿效尧舜,禅位于自己呢?
这就是道德的力量,舆论的力量,世俗的力量。当一种观念经过成百上千年的积淀,即便不是法律明文规定,也同样具有约束的力量。社会舆论对每个人的影响都很大,古代人就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嘛。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弑君是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你民告官,要先打三十大板,你妻告夫要入狱九个月。何况曹家和刘邦、朱元璋不同,他们这些人都起身平民,和旧朝廷之间没有什么恩义,将其推翻,没有什么道义上的缺失。曹家是大汉臣子,并且一向标榜为了兴复汉室而攫取权力,现在权力在手,就抛弃自己的君主,曹丕将如何面对天下人。
于是曹丕发动起所有的力量,一起演了一场戏。现在的所谓大片了,无论讲投资,还是论规模,都是完全不能与之相比的。整个的禅让运动波澜起伏,总的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开始是曹丕的臣子劝进,臣子讲述了很多理由,说曹丕如何如何,可以称帝,汉室如何如何,天命衰微。可是如何解决夺权的道德问题呢?经过曹丕的提示,臣子们才明白,这个劝进不能由曹丕手下来说,否则就太假了。只能由汉献帝来讲。后来,大臣们纷纷去聒噪汉献帝,威逼利诱,汉献帝无奈,只能颁布诏命,表示自己恳求禅位与曹丕。可是曹丕依然拒绝。曹丕说的自己德薄恩寡。事实当然不是如此。曹丕不过是故作姿态。因为上古虞舜也有三让天下之义。于是乎,一次又一次,汉献帝强忍悲痛,恳请最厌恶的曹丕来当皇帝。曹丕一次次的故作姿态说我不行。就如同大家请客吃饭,谁坐主位大家都心知肚明,还要反反复复的谦让,耽误大家的时间。可是中国的礼,不就体现在这一次次的礼让中吗?
汉帝环顾四周,已经无人可托。当年曾经寄望于刘备,现在那小子跑到蜀中,自封为汉中王,还有东吴的孙权小儿,从来都是自搞一套。
禅让之后,曹丕封汉帝为山阳公,并且给万户作为封邑,在山阳依然奉行汉朝年号,可以用天子的规格进行祭祀,对曹魏上书不称臣。这些规定还还算是比较厚道。汉献帝在山阳县还活了十四年,五十四岁寿终正寝。山阳公这个封号,也由他的子孙一直延续下去,一直到西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子孙被杀,封地才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