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校发生了很多学生跳楼事件?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跳楼背后的真相
6月6日,中北大学发生学生坠楼身亡事件。
而就在4月13日,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
这样的事情在近年来也是屡屡发生。
我们在为这些弱冠青年、豆蔻年华扼腕叹息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思考,在这些残忍现象的背后到底真相是什么
是什么导致悲剧的发生,怎么样能够拯救更多的生命不要夭折,不要给家人、旁人、社会带来忧伤和困扰。
据统计,过去四五十年间,全球男女自杀率增高了62%,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2019年全球自杀人数接近100万,也就是说每30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自杀。
而自杀未遂人数是自杀死亡者的20倍。
从上世纪1950年到本世纪2020年的70年间,自杀人群的年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世界自杀人群呈“年轻化”趋势。
在15—24岁年龄组中,自杀已位居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年轻人已成为自杀危险性最高的人群组。
大学生是自杀预防的高危人群之一。
针对学生自杀,剖析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不良的家庭环境。
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自杀行为的发展与家庭功能紊乱有关,如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感情交流、缺乏帮助、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家庭矛盾、家庭冲突、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
二是负性生活事件,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冲突、师长责罚、经济困难等。
而低年级学生自杀多是学校生活适应问题,高年级学生自杀则多与社会适应有关。
在自杀未遂者中,负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与抑郁、绝望、低自尊等负性情绪明显相关。
第三是社会对自杀的态度。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自杀被看成一种犯罪行为。
后来虽然这种禁令被取消,但自杀行为仍受公众谴责,被认为是不负责任、不道德的表现。
而现代,更多的人对自杀持中性态度,认为自杀是个人的选择。
对生存的意义缺乏深刻认识的人们,一旦受到不良生活的刺激,容易把自杀视为解脱痛苦的“实用”方法。
但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自杀的否定态度将会增强。
自杀将受到谴责,因为它违背了人类全部道德所寄托的人生崇拜。
自杀者的共同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不了解自己,谁也无法帮助自己,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最不幸的人,活着太痛苦了。
而对生命意义、适应能力、抗压、抗挫折的教育的缺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的。
所以自杀的预防与干预必须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学生,学校一定要完善心理咨询工作,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生命教育。
作为家庭,不光是重视孩子的学校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培养。
让我们铭记:“自杀,一个都太多”,自杀预防人人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