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写社戏,意义是什么啊?

 我来答
热爱生活的王老周
2021-03-01 · TA获得超过62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1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9.5万
展开全部

《社戏》发表于1922年12月,是作者鲁迅先生取材于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短篇小说,后收入到小说集《呐喊》中。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主人公“我”便是鲁迅以自己少年时期为原型而塑造的形象,小说中描述了自己20年来的三次看戏经历:两次写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的场景,一次写自己年少时于母亲故乡平桥村看社戏的情景。这是鲁迅本人把自己的经历作为材料加以艺术提炼而创作出来的故事。

一、 鲁迅写《社戏》欲表何意
1. 乡村与都市的对立

鲁迅写《社戏》要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是解读这篇文章所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虽说小说的题目是社戏,但读过的人都知道,鲁迅其醉翁之意并不在戏。既然《社戏》之意不在“戏”,那么其欲表之意又是什么?

一直以来很流行的解读便是:主人公“我”的两次看戏过程表达了乡村人的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美好品格,表达了作者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社戏》是一篇对劳动人民优秀品质的赞歌。这种对于社戏的解读并无过错,但却稍显片面且流于浅薄。

小说中三分之一的篇章描述两次于北京看京戏情景,而后又用三分之二的篇章描述了看在平桥村社戏的情景。单从篇章结构来看,可知文章主要内容无疑是体现在看社戏的部分,但上述关于社戏的解读却将小说前后的两部分割裂开来,只见观社戏之情而忽视了看京戏之感。

小说开篇便表达了作者对于看戏的兴致始终不高,而后的两次偶然机会去看京戏,却“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与看京戏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自己对看社戏经历的念念不忘。

前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已经鲜明表达了看京戏和看社戏的不同感受,对都市观戏厌烦以及在乡村看戏的快乐。而探究其本质,便是体现了乡村与都市的对立。

2. 批判现实,寄情乡野桃园

鲁迅创作这篇所处时代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中国内务民主、外无独立,三座大山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头上。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代表人,他于这个时期所写社戏此文,绝非仅仅表达了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和对农村人民淳朴热情的赞美。

小说集《呐喊》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批判否定了旧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传统观念,表达了对民族生存的担忧,以及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为什么鲁迅将《社戏》收入了小说集《呐喊》?

该小说集中的小说多以揭露抨击社会黑暗以及风景制度迫害为主,《社戏》收于《呐喊》那他必定同样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否定,但其描写方式与小说集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这些正面表达对社会现实批判的小说明显不同,《社戏》更多的是从正面描写了乡村生活美好、农民民风淳朴,作者借此正面表达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匿名用户

2022-03-11
展开全部

《社戏》是根据作者幼年在农村中的经历加以理想化创造出来的一片乐土,在这个天地里,寄予着鲁迅的一种社会理想。所以《社戏》虽然也是在回忆往事,但其重点不在于记述过去,而在于抨击无情的现实,哀叹精神家园的失落,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

《社戏》中的故乡——平桥村是鲁迅心中理想的精神家园。在看惯了人间的苦难和世人的丑恶嘴脸后,鲁迅在黑暗里追求光明,在彷徨中坚守未来的希望。与现实的冷酷无情不同,《社戏》中的故乡有长久迷人的温暖、温馨纯真的和谐。鲁迅把写景和写情相结合,因此可以说,《社戏》即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也是精神的美餐,还是心灵的甘露。它的美好在于优美的风景和善良的童心。风景的美好是因为安逸静谧,而童心的美好是因为爱,而爱的结果是实现善良与单纯,没有了爱,生活就沦为生存,正是因为有了纯真和友爱,《社戏》中的精神家园才如此美丽温暖。

《社戏》是一篇具有回忆性质的文章,文中的景致和人物绝大部分来自童年的记忆。《社戏》中精神家园处处映照出人性的纯真与善良,这使它讲出了一切时代的永恒性,即功名利禄会如昙花般转瞬即逝,但纯真与善良会永远留在心中。《社戏》对于精神家园的描绘蕴含着对希望的执著与热情。精神家园的美好在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纯真与善良,人的自由生活才是构建精神家园的最终目的,而代表人类希望与未来的又是孩童。在《社戏》中,作者把孩童的内心世界描写得真诚、无私,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里,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给满天阴霾带来一线光明。

作者简介

鲁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摘自网上资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热心学生乔木
2022-04-20 · 执着于理想,纯粹于当下-学生
热心学生乔木
采纳数:525 获赞数:212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塑造出来的人物。“我──迅哥儿,虽然不能说就是作者,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

这篇作品跟鲁迅早期的其它作品一样,也反映了他的改革社会,必须先清除封建统治阶级加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改造国民性的观点,充满了反对封建的战斗精神。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个人想法是:他在写社戏的时候根本没有任何的想法,可能只是想要记录一些他所经历的有趣事件,只是因为他所在的时间正好是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国,而我们后人中又有那些需要借助他来"生存"的一些人,从而将问题复杂化了.
但是(为什么什么事都有个但是呢......),如果是从那些所谓的文学家的心理来讲:
从当时鲁迅所处的社会背景看:鲁迅的爷爷因科考一事坐牢 每到秋收要处决犯人的时候 鲁迅一家人就得给变卖家产打人情 以保的爷爷性命 所以孩子就躲到乡下去避避 社戏也就是在那时避难在乡下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早就怀有救国救民思想的鲁迅先生受到十月革命的强烈震动及“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励,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用笔向敌人展开殊死博斗,表现了鲁迅先生鲜明而坚定的革命立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用心帮助他人
高能答主

2022-03-16 · 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好帮手
用心帮助他人
采纳数:178439 获赞数:34529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鲁迅写社戏的重点,并不在于台上的戏有多好看,而在于台下。“不是大人们张罗的那台戏,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快乐。恰恰相反,是孩子们自己在台下演出的童年喜剧,赋予台上那出戏以某种意义和美感。

因此,真正成全这出“社戏”的人,是鲁迅的母亲。当孩子们急着要去看社戏的时候,母亲宁可自己担惊受怕,也没有强行跟孩子们一起去;当孩子们看完社戏回来后,发现母亲已经等了他们一整晚了。正是因为母亲的尊重,才有了这一场温暖而美好的社戏。

鲁迅心中的故乡确有两个,一是《故乡》描绘的现实故乡,一派凋敝残破的景象;二是《社戏》描摹的理想故乡,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脉脉温情。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他也常以理想故乡来反衬现实故乡的残破。

但其实鲁迅先生所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这只是他心之向往却求而不得的心境。在那样黑暗的旧社会里,哪里才能找到心中的那片乐土、那个精神家园呢?

《社戏》没有描写农村的苦难生活,只有对理想故乡的极度赞誉与讴歌,而这恰恰是对现实故乡的批判,因而鲁迅才会一直努力寻找精神家园。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试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关于社戏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写作背景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轻轻路过的酱油0t
高能答主

2022-03-06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16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社戏》是鲁迅先生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收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里,作品里的“我”,是鲁迅先生把自传性的材料加以艺术提炼塑造出来的人物。“我──迅哥儿,虽然不能说就是作者,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鲁迅先生的思想面貌和身世经历。

这篇作品跟鲁迅早期的其它作品一样,也反映了他的改革社会,必须先清除封建统治阶级加在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改造国民性的观点,充满了反对封建的战斗精神。
《社戏》写于一九二二年十月。作品写到在北京看戏的时候,说那是“倒数上去二十年中”的事。从作品发表时算起,倒数上去二十年,便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例如刚刚经过了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八九八年的戊戌变法一九○○年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者正在“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加紧奴役和盘剥中国人民。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年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留学于日本,一九○九年至一九一一年年底先后任教于杭州、绍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于一九一二年一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鲁迅先生非常兴奋,热情地欢迎和支持,并应当时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邀请,赴南京教育部任部员,后随教育部迁北京。此后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他说“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终于使他认识到,经过辛亥革命,中国的社会现状“招牌虽换,货色照旧”,没有什么改变。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表了小说《社戏》.《社戏》通过写“我”看戏过程的耳闻目睹,说明:如果不能把人民从封建的思想文化的束缚当中解救出来,人民仍旧处于麻木状态,那么一切革新都将是空读。然而希望究竟在哪里呢?在“乐土”上生活的童年伙伴们的身上,因为他们有着美好的精神世界,他们不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为了使我们的后代不再过“辛苦展转的生活”,或者“辛苦麻木的生活“……而过上“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那就必须战斗。如果不是这样,“一味姑息下去,则现在似的混沌状态,是可以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本篇作品写作的意图。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