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橡宴节,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日子。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只要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或节气,总能追溯到其根源,而且有理有据。现在就向你介绍关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与春秋五霸晋文公重耳有关。重耳耳垂大,肋骨是连在一齐的,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晋国内乱,州如明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杀太子自封晋惠公,对他更加无礼,重耳只好带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齐国,在途中公子重耳因连日吃野草,发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岭中哪有大夫?为了救自我的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块大腿肉生火做汤,把肉汤送给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忙下回到晋国做了晋文公,国家建立之后,晋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诉他那肉汤是介子推的肉,说重耳忘记给介子推封官了。于是他后悔忘了给介子推封官,可是此刻六部的尚书都有人做了,他去请介子推去做官,谁知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不忘本,就亲自去绵山请他,但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便出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来,之后两个人抱着两棵老柳树被烧死了。文公一看追悔莫及,下令举国哀悼介子推,把绵山重新命名为介山,规定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不许用火,并要插柳,还将4月5号命名为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两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十分重视这一个节日,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家不动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团之类的。近来我国又把它定为法定假日。让人们有时间去祭祖、扫墓、踏青。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内容。谓册告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我国很多地区,在清明节前几天,会对祖先坟墓培土、修整。及至清明当天,率领子孙在祖坟前,设立香案、备酒食、献花、诚心祭奠,各家各户在门前插柳,表示为逝者的悼念。
2、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搞,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4、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于国人而言,清明节扫墓祭祀,是为了尊重逝者,敬畏祖先,是为了给已逝亲人送去寄托与悼念,就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以爱告别,明白来日并不方长,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春天是新年的开始,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清明是悲伤与新生碰撞的节日,让我们珍重身体,热爱生活。
1. 祭祀山神:清明节原为祭祀山神的节日,山神是古代农民祭祀的对象,认为山神运宽可以保护山民及其家畜厅悄银,让他们安全平安地度过一年。
2. 祭祀爱人:清明节扮宴有祭祀爱人的习俗,相传汉武帝曾在清明节前往洛阳祭祀其先父高祖,以此纪念爱人,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祭祖节”。
3. 遵循农历:清明节也是根据农历来定的,是清明前后,也就是农历三月十五日到十七日之间。
4. 清明上河图:清明节还有一种来历,就是由清明上河图而来,据说这幅图是宋代画家曹植绘制的,描绘的是宋朝时期人们清明节在河边玩耍的景象。
清明节在升猛歼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清明节起源,据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知掘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