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当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适应教改潮流,优化教育结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现以生物学科为例,谈谈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深挖教材思想内涵,培养学生品德素质
在中学生物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思想教育素材,只要认真挖掘,就可以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我国在探索生命起源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介绍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现代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谈家桢、陈章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结合生物结构与功能、生命的物质性与运动性、生命的起源与进化、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等关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结合环境保护、计划生育、植树造林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基本国策教育;结合达尔文、孟德尔、巴甫洛夫、珍妮·古多尔等生物学家的简介,教育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要具有严谨、坚持不懈的态度,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二、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塑造良好心理素质
青春期不仅是学生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而且还是心理波动性最大,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学生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的变化,学习负担的加重,家长父母期望值过高及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许多心理矛盾,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早恋、轻生的现象,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强化心理卫生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修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课外科技活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要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如举办科普专题讲座和生物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花市、植物园、动物园、自然博物馆、自然保护区;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习考察和关于近视、遗传病、生态环境等社会调查;结合“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世界人口日”、“国际禁毒日”、“爱鸟周”等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在实践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
四、注重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检验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启发诱导学生把知识广泛迁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全面思考问题,勇于创新,促使学生由定势思维向发散思维转化。为避免学生思维单一化、僵化,教师要注重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讲完“种子的萌发、休眠和寿命”后,要求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一粒种子播到土壤中,没有萌发,可能有哪些原因?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维换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珍视学生新颖独特的观念、设想、构想,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要尽可能搜集或培养实验材料,改简单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改学生分组实验为家庭小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设法增加实验数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启发、诱导、帮助、鼓励学生参加生物开放实验,让学生自愿选题、设计、观察、验证或探究,从而扩大实验教学的领域,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第三,教师要尽可能带领学生走出实验室和校园,进行教学。如讲授植物分类时,教师可以在校园内指导学生考察植物,编写校园植物名录,给校园植物挂牌;还可以在野外指导学生根据植物形态特征比较辨认植物,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
六、结合教学内容,强化生存、安全、健康教育
生物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生物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结合生物课堂教学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和安全健康教育。如讲授“植物的向光性”和“苔藓植物的分布”时,教育学生在野外迷失方向时,如何判断方位;讲授“爬行动物”时,教育学生如何预防毒蛇咬伤和被毒蛇咬伤后如何进行自救;讲授“运动”时教育学生如何进行脱臼、骨折的急救;讲授“消化和吸收”时,教育学生如何预防龋齿和食物中毒,发生食物中毒时如何自救、急救;讲授“血液循环”时,教会学生出血的初步护理;讲授“呼吸”时,教育学生如何预防煤气中毒,如何进行人工呼吸,为什么不能吸烟、吸毒;讲授“传染病”时,教育学生如何预防各类传染病。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生存自救的本领,增强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