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红楼梦》的读后感,不少于2000字!!!!跪求!!!!我们老师太那啥了,,

 我来答
GatlingPea375
2012-01-21 · TA获得超过4.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29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889万
展开全部
  《红楼梦》读后感-----空谷幽兰之林黛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 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2篇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一部含笑的悲剧。它描写了一个上层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极其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贪婪、腐败及罪恶。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品读《红楼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其中的金陵十二钗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与时代仅仅相连。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第十二位女子,十二钗中去世最早的一位,也是留下谜团最多的一位,她的真实身份,她的真正死因一直为红学界所争论。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她的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深,情即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红学家刘心武先生认为判词中包含贾家衰亡的原因。他认为秦可卿真实身份是康熙皇帝废太子之女,这也解释了她为何在贾府中有如此高的地位。身为废公主,她依然与家族保持联系。她的死,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而是与她的家族有关。在最高权利的争夺中她的家族最终失败,最终牺牲了她。她的病并不是因为与贾珍偷情被发现而起,她患的是政治病。贾府收养废太子女儿本该受到灭顶之灾,但她死后,贾府反正如她所说的:“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的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这与贾元春有关。

  贾元春,贾府中最高贵的女子,她的沉浮决定着贾家的兴衰。她的一生具有神秘的色彩。红学界十大谜题中有三大属于她。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她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谁),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红学家刘心武先生说判词中包含了元春的命运。元春年幼时,因贤孝才德,入宫作女史。此时,她很有可能在还是太子的弘历身边。词中的‘二十年’大概是她很小时到秦可卿去世期间。‘辨是谁’指的就是秦可卿。或许,年幼的元春对这个突然出现在宁府的神秘女孩秦可卿一直感到迷惑。在进宫后,她便渐渐猜测出秦可卿的真是身份。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族,在她觉得秦可卿家族即将失败时,将秦可卿的存在告诉了皇帝。皇帝原谅了贾家,并加封贤德妃,只是让秦可卿自尽,并允许贾家厚葬她。‘榴花开处照宫闱’暗含了元妃怀孕但最终没能产下孩子。第三句暗含了她入宫三个美好的春天,可能是元妃被宠幸的三年,但这三年又数第一个年头最好。最后一句暗含元妃生命的终结。在十二曲中属于元妃的《恨无常》描写初元妃死前的心情‘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告:儿命以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红学界认为,元妃的死因可能与秦可卿一案的复发有关,她很可能是像杨玉环一样被缢死的。她死后贾家便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王熙凤,浑号凤辣子,贾府中一举足轻重的人物,一出场便与众不同。生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材苗条,体态风骚,粉面含威春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问。由这段描写,,不难想象出她是怎样一个人物。她争强好胜,处处不肯落人褒贬,工于心机,把一个复杂的大家庭荣府治理得当。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里是一把火,暗里是一把刀。虚荣、贪财、阴险、毒辣、邀功等缺点不少。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大闹宁国府无不体现初她的特点。关于她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木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聪明绝顶的王熙凤在家族覆灭中也逃不出悲惨的命运。属于她的曲《聪明累》中描写了她的一生‘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竟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急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贾母的内侄孙女。生得蜂腰猿背,鹤势螂形,面貌非常美丽。虽然亦出于仕宦之家,但幼年伤父母,寄食叔家。然而这种遭遇并没有影响她的性格。在《红楼梦》十二个奇女子中,她是活泼、天真爽朗,不受穿着约束,乐观主义的典型代表。如冒失的以戏子比黛玉,大吃鹿肉,抢联即景诗,醉眠芍药 等,无不显出她的天真可爱。然而在家族败落的背景下,她的命运又如何?在第五回的册页里,关于史湘云的那一页画的是‘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判词是‘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这和《乐中悲》曲是相对应的。但无论是画卷、判词和曲子对她八十回后命运的发展都比较含糊。只能推测出她结了婚‘厮配得才貌仙郎’但未能‘博得地久天长’,最终‘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她最终是生是死我不知道,只有等红学家继续研究以及考古见证了。

  薛宝钗,别号蘅芜君,与宝玉原系姨表姊弟。生得脸若银盘,眼同水杏,嘴不点尔丹,眉下画尔横翠,肌肤也丰泽而白皙。她性情温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亦只她堪与黛玉匹敌。故贾府中自贾母起,上上下下没有不称赞她的。但她有个突出特点,就是她忠诚的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役道德,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思想毒害最深的一个。但她最终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在第五回的册页里,她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她的在曲《终身误》中,以宝玉的角度写出了他对宝钗的看法‘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她嫁给了宝玉,却最终被遗弃。据刘心武先生的研究,宝钗在贾府大崩溃之前抑郁而亡,她应该死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曹雪芹故意写成‘金簪雪里埋’,这朵牡丹花就如此的告别人世。

  贾探春,家政庶出女,排位贾府三小姐。削肩细腰,长条身材,鹅蛋脸儿,俊眼修眉,颊盼神飞。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凤姐都让她三分,有玫瑰花之称。她的才艺天赋,足以与其她姊妹匹敌。她和李纨,薛宝钗代理家务时,兴除利弊,把这个复杂的大家庭处理的头头是道。第五回中探春的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十二支曲《分骨肉》云‘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山遥水远,凄凄惨惨。探春最终应该做了海外王妃,安传统观念,这正是莫大的悲剧,探春纵有天高的本事,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探春,也只是整个悲剧中的一曲罢了。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以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预知短命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寻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一曲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全描写出来。各种人物,都归于一片白雪之中。

  读完《红楼梦》,我被十二钗的悲惨命运所感动,更被曹雪芹的才华所折服。曹雪芹含辛十载,写到七十八回便已泪尽而死,后两回是其家人为了筹够八十回的整数,而把手稿增改之后加上去的,虽细节尚有破绽,但到底是曹雪芹所写。这部写尽人间繁华、荣辱悲喜、沧海桑田的惊世奇文却被高额篡改的面目全非、一塌糊涂,由于他的胡编乱造,致使前八十回文字无着无落。给人们研究红楼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读完《红楼梦》,我感到十分的兴运。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而没有生活在封建社会。旧时代女子所承受的痛苦我不用去体会,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我更应该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因为它来之不易。是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我应该热爱它,保卫它。
百度网友a445060
2012-01-25 · TA获得超过398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8万
展开全部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悲剧,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悲剧。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悲剧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特别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接着平稳走势,最后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文明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现在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一定”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待以后

  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己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味琴物6024
2012-01-25 · TA获得超过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5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572万
展开全部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似乎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凤姐的小家子气,这本书只是记录了一户人家的兴衰史,那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红楼梦》以宝玉、黛玉的爱情为中心。全书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黛玉、宝玉。宝钗、王熙凤、等人的生活,第二部分是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对爱情的探索,宝玉和封建正统思想的斗争,以及宝钗、史湘云、花袭人,妙玉和刘姥姥等人物。第三部分写其他人物,如探春、宝琴、尤二姐、鸳鸯、晴雯、香菱等的活动。第四部分是主要写贾府的衰败之兆,大观园清芳流失,晴雯之死。 第五部分是主要写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发生波折,让宝玉和宝钗成亲,宝玉成亲当晚,黛玉泪尽焚稿而死,宝玉因此遁入空门。
贾母以封建的阶级做为基点,她对林黛玉的“疼”,仅仅是从“骨血”关系出发,并不喜爱她不符封建道德规范的要求;而对薛宝钗的“爱”,则是以她封建品格为基点,尤其是适应封建道德要求的性格。由此终于选中了薛宝钗而弃置了林黛玉。其结果是,同时酿成3个人的悲剧: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了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真正赢得爱情,陪伴她提终生的凄凉孤苦。她和林黛玉,只不过是同一条封建毒草藤上两颗属性不同的苦瓜而已。
《红楼梦》中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心酸,合上书本,我觉得我离红楼儿女的故事是多么的遥远。我沐浴在党的春风中,生活在新中国,我是多么幸福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