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送别》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社区已经给同学们上第三节音乐课了。很多同学对唱歌都有浓厚的兴趣,那怎么样才能唱好一首歌呢?想唱好一首歌,不仅要正确掌握歌曲的音准、节奏,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歌唱技巧,对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表达的含义、情感等等还要作更深的了解,我们在演唱时才能更好的诠释一首歌曲的内容。这几节课我们从识谱开始学唱《送别》,这首歌曲应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了,但人们常常会对熟悉的东西熟视无睹,感觉很熟要说出个所以然来也还未必。因此我向大家作个全面的介绍。
《送别》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词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歌曲鉴赏
《送别》曾被选为《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电影的插曲。2004年9月30日,《送别》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而评选的“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
《送别》歌词分为三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那天听写作课上老师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词寄情于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杨柳、笛声,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营造了一个离别凄凉的场景。整个场景给人以平稳、连贯、延伸的感觉,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具有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第二部分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更多地形容友人在送别时的内心感受。表现的是知音难寻,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后友人间就“天之涯,地之角”了,寂寥忧心充满了心间,此刻挥别只能敬上浊酒一壶,把酒言欢。这时加上音乐的节奏、力度的变化,把人物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谱分三段,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翻唱过此歌曲的有:唐朝乐队、黑豹乐队、上海长虹合唱团。今天我们学习这首歌,了解这些知识点,对演唱时把握歌曲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送别》是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的歌曲,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词作者介绍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歌曲鉴赏
《送别》曾被选为《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电影的插曲。2004年9月30日,《送别》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而评选的“百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
《送别》歌词分为三个部分,前一个部分作者从不同的几个层次几个方面去刻画一个即将离别的场景。那天听写作课上老师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词寄情于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杨柳、笛声,显出一片孤寂的景象,营造了一个离别凄凉的场景。整个场景给人以平稳、连贯、延伸的感觉,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创作手段,具有很高的音乐性和艺术性。
第二部分则从景物之中抽离出来,更多地形容友人在送别时的内心感受。表现的是知音难寻,离别的不舍之情。以后友人间就“天之涯,地之角”了,寂寥忧心充满了心间,此刻挥别只能敬上浊酒一壶,把酒言欢。这时加上音乐的节奏、力度的变化,把人物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谱分三段,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
翻唱过此歌曲的有:唐朝乐队、黑豹乐队、上海长虹合唱团。今天我们学习这首歌,了解这些知识点,对演唱时把握歌曲的情感有很好的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