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安石变法前百姓不敢求富,变法后贫富差距扩大,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基本上是一次失败的变革,这是有历史公论的。变法的理论和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充满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君子构思变法却由小人执行,最终的结果是流弊横生,百姓惨遭盘剥。
- 变法的政策很理想,实施的过程很狼狈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要在财政制度和军队制度。首先推行的就是青苗法,王安石发现民间老百姓在夏收和秋收之前的青黄不接时最无以为继,百姓此时穷困家中无粮,所以会向富户借贷用以渡日,待到秋收再还贷,而富户往往为富不仁强迫穷苦百姓付高额利息。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在穷苦百姓青黄不接时由政府提供贷款收取合理地利息,从而使穷苦百姓免于高利贷的盘剥,而政府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传统士大夫认为政府不能干这件事,这是典型的与民争利,司马光更是认为政府放债收利官员容易产生徇私舞弊中饱私囊的情况。
青苗法付诸实施时果然就像司马光说的那样,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中央政府分配的放贷指标,强行向不需要贷款的富户、一般农户放贷,强迫还不起利息的贫农贷款,甚至向居住在城市的居民放贷,王安石规定的“取民情愿”的原则被践踏一空。为了使放出的贷款能有收回的保证,地方政府强令富户为贫户担保,被强行摊派的贫户还不上贷款只能举家逃亡,而逃亡的贫户又连累富户破产。
为了强兵,王安石又接连实行保甲法、保马法,政策的制定想法都很丰满,但依然是实施起来很凄惨。宋代军队为募兵制,就是职业军人,一入军队就如同有了编制,人老了也依然是士兵,成了老弱病残。这样的士兵主要是为了钱为了混饭吃,战斗力差不能打仗。这样的军队全靠国家供养,每年的花销很大且没有多大用处。王安石想改为兵农合一的制度,从而提出了保甲制,十家为一保,一保之内适龄的男丁二丁取一,授以弓弩,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训练。从而达到全民皆兵增强部队战斗力,节省政府开支的目的。
保甲法实施时也是一地鸡毛,说好的授以弓弩,地方政府却责成百姓自己购买,有的人为了买弓箭甚至把衣物都典当了换钱。训练时间也变成了每五天训练一次,后来民怨沸腾改为了一月训练三天,大都是走走过场,根本训练不出来什么战斗能力。本来在王安石的时代宋朝土地兼并严重,高官权贵占地无限,失去土地的百姓就变成了流民,政府将流民收容编入军队供给衣食减少了社会动乱,所以当时的军队保卫国家的责任少,社会救济的作用大。而保甲法使这些百姓失去生路,这些人只能流为盗贼打家劫舍。
- 王安石个性偏执,变法所用非人
王安石这个人学问极好耿介自重,但这个人的心胸却有待商榷,而且一旦执政听不进别的声音,被虚与委蛇的小人蒙蔽,喜欢听好话对批评的声音一概排斥,说变法好的就升官,这就造成了王安石的新法由一群小人在推动。王安石变法之初朝中大臣对他的理想寄予厚望,钦佩他任劳任怨的政治勇气,不幸的是他自视过高,个性极偏执,满朝上下在他眼里不是奸臣就是庸人,独行其是。御史中丞吕诲说他“好学而泥古,不通世务”,参政知事唐介说他“难当大任”,侍读孙固认为他“狷狭少容”。而王安石对与他政见不一致的人一概污之为“流俗之见”。
王安石这样的性格就造成了直言不讳的君子被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扶摇直上,王安石推行新政期间耿介之臣都遭到外放,小人却得高位。王安石下野后,他曾经的左右手吕惠卿无所不用其极的诬陷王安石,以提防他东山再起。秀州军事判官孙觉自地方赴京师任职对王安石说:青苗法甚好,人民称便,皆大欢喜。王安石大喜,立即引荐他去见皇帝,不久就得到高升。大文豪苏轼屡屡指出变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弊端,上书皇帝最后指出现在的形势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危池”。王安石看后大怒,不久苏轼被外放,本来以苏轼的资历被外放做知州是足够的,但是王安石认为不可,拟为颍州通判,后来神宗皇帝特批为杭州通判,杭州富庶时为东南第一城。王安石当政时凡此种小人得势君子遭污的事情数不胜数,终至变法失败。
王安石的变法是有高瞻远瞩的,他原本想要一个抑制兼并、上下富足的社会,一个兵农合一、武装自卫的社会,一个开明合理、教育普及的社会,都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但操之过急流弊横生,变法的内容都是好的,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所用非人,君子不愿与他合作,小人趁虚而入,将原本正确的变法道路执行的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