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电动汽车换电”模式失败了
早在2017年的时候,我们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可能性,无意间摸索到了电动汽车更换电池的这个场景,觉得它跟区块链技术是绝配。这里我整理下思路,说明技术的可行性,但更重要的是, 借助宁德时代入场电动汽车换电的最新动向,分析下我们当年实施时失败的原因 。
早在5、6年前,电动汽车还未大规模普及,电池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基本的续航里程只有100~200公里。
当时有三种给汽车电池补给能量的模式混和存在:
电池的价值理论上可以从品牌(如特斯拉、比亚迪)、类型(如锂、镍、镍氢)、容量与规格、新旧程度来判断,电池的寿命跟使用折旧率有很大关系,没法从外表的新旧程度来评价。
电池的价值跟上述的几种因素有关,但在换电过程中,如何构建透明的电池价值评价体系,而非换电站一口价,这也是用户关心的问题。
分析到换电过程中以上两个价值交换的痛点,我们考虑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解决方案确实受到了大众的关注,所以有幸在当年的万向全球区块链峰会中获奖;此后多年,也陆陆续续有相似模式的方案出现。
我们只是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团队,仅关注了电池价值交换的技术实现,模拟实现了 Ethereum 及 Hyperledger Fabric 两个版本的电动汽车换电模式,但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及行业沟通能力,最终只能是模拟。比如如何从电池的电源管理系统中获得这些充放电信息,以及区块链的多方节点如何部署,构建换电站的成本等问题,这些我们都爱莫能助。
当时也有人提过电动汽车还不够普及,而且电池规格大小不一,推广起来很有难度,可以尝试应用于两轮电动车的电池交换。但两轮电动车的电池价格一般在100~500之间,价格偏低,当时也缺少正规的换电厂商,区块链的重要节点很难寻觅,部署成本也不容易覆盖。
最近宁德时代开始入局电动汽车的换电模式,它作为电动汽车行业内的电池龙头老大,从行业应用的难点出发,发布了“乐行换电”,可以提供一整套包含电池包、换电站、App应用的解决方案。
它的换电方案的核心亮点是 “巧克力换电块” ,一个电池块就是一个标准尺寸的电池包,而不同汽车厂家的电池其实就是这些电池块并排链接在一起封装而成的。汽车厂家的电池可能是尺寸不一的,但电池块的尺寸是标准的,如果其中一两块电池包缺电或是坏掉,直接更换掉这些有问题的 “巧克力块” 即可。
宁德时代实际上推动的是“电池银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新能源电动汽车不需要给车配备电池,只需要配上换电支架。消费者把车买回去,再向换电站租用电池,这也是我们之前项目中考虑的电池全生命周期问题,有以下几个优势:
2024-10-30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