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阿Q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初中语文老师讲解鲁迅的文章时,曾提到过阿Q,一笔带过的同时却又是叹了口气,似乎夜下刺猹的少年太过符合我们那时还很天真幼稚的心理,又似乎是一个太过深沉和隐秘的话题令人无从说起。
从父亲那里,我听到过一些关于老一辈的生计、乐趣和习俗的琐事,但故事总是一环一环相扣,令人回忆的同时连带出许多情绪和故事,甚至几度离题,跟我掰扯一些阴阳五行、周易、星宿、二十四节气。幸好我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听众,不管父亲随心所欲跟我掰扯到哪里,我一直都努力去明白、去理解其中的事理。只是,父亲如当年语文老师一样,都是长长的一叹,继而没有了后话。我常常为父亲讲故事时少有的沉默而感到心惊。如同一个旅途劳顿的僧人求取真经,却在最后一段路程的行走时突然丧失信仰和勇气;又如同安琪儿翻阅圣经时,上帝突然将某一页折叠起,伴随着翅膀的舞动,是上帝深沉的眼眸。
而阿Q,便是一直以来我不曾触碰到的圣经。的确,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是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性格不一的灵魂被鲁迅先生揉捏成一个代表,揉捏成阿Q,揉捏成一个时代特殊的缩影。笔力深沉,经得住推敲,也经得住思考。又似乎隐藏的太过深沉,令我第一次阅读时发笑,却又很明白令我发笑的底下有太多深沉的思想。
阿Q是个很可怜的人,他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各方的嘲笑和剥削,只好在思想上安慰和欺骗自己。这种精神胜利法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精神上的这种自我欺骗不亚于麻木自己,而麻木到了极点便会崩溃,或大笑或大哭大嚷或疯或癫或痴或傻,却又明明白白地无法逃开,只能也只好顺着时间发展下去,却又无能为力改变。
这种痛苦,不亚于监牢。因为曾经承受过,那滋味太苦太咸太过辛辣我不敢忘,更不敢再尝。
然而受气久了,压抑久了的时候,或许精神胜利法本身只起着安慰一时欺骗一时的效果,那些隐藏着的不经意的气愤总会慢慢慢慢叠加起来,在一个你不曾看见的角度,令一个你不曾想到的速度,这种潜能量好比一个火焰口,总有一天突破极限而爆发,往往表现为向无辜的人发火,以泄己愤。----至少我是这么经历、这么认为的,否则无法解释阿Q受到欺负后,转而在大街上欺负小尼姑。这是人之劣性,恐怕也是鲁迅先生入木三分刻画阿Q的目的,正中靶心唤醒国人。
阿Q的确可气,但可气的背后是异常冗杂的原因,令人心生悲凉。阿Q醉后唱戏,欺负小尼姑,内心的各种活动以及只是“啐”了一口等等,难道只是鲁迅先生写出去当相声的么?
未庄地方偏僻,即使距离最近的绍兴宣布光复,未庄人也只是拿碎到不能再碎的琐事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八卦,导致像阿Q一类的未庄人愚味无知、思想落后,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导致被他人窃取革命果实,导致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勾结在一起,只是为了变动后依然处于社会的中坚力量。假设辛亥革命能够渗透到农民,渗透至阿Q,渗透至千千万万个未庄,像抗日革命一样人人参与,明确目的端正思想,纳鞋底的纳鞋底,练花枪的练花枪。或许阿Q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就不会投降革命而梦想报私仇、抢东西、讨老婆,就不会因为赵家遭抢,官府为了杀一儆百而收了赵太爷的二十吊钱将阿Q抓来当替罪羊枪毙......
而如今我也终于只好像父亲一般长叹一口气,为这篇文章写下结语。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人而创阿Q这一角色,想必这阿Q身上有太多太多的人之劣性,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都是千差万别,可见鲁迅先生为此而凝聚的心血。佛说人有百千万劫,而今我以自己的理解和经历阅读阿Q,阅读那页曾被上帝折叠过的圣经。又或许,父亲、语文老师、我、以及千千万万同胞阅读后的这一叹,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从阿Q身上领悟到的道理,包含了被鲁迅先生射中靶心后与灵魂的深谈。
从父亲那里,我听到过一些关于老一辈的生计、乐趣和习俗的琐事,但故事总是一环一环相扣,令人回忆的同时连带出许多情绪和故事,甚至几度离题,跟我掰扯一些阴阳五行、周易、星宿、二十四节气。幸好我还算是一个合格的听众,不管父亲随心所欲跟我掰扯到哪里,我一直都努力去明白、去理解其中的事理。只是,父亲如当年语文老师一样,都是长长的一叹,继而没有了后话。我常常为父亲讲故事时少有的沉默而感到心惊。如同一个旅途劳顿的僧人求取真经,却在最后一段路程的行走时突然丧失信仰和勇气;又如同安琪儿翻阅圣经时,上帝突然将某一页折叠起,伴随着翅膀的舞动,是上帝深沉的眼眸。
而阿Q,便是一直以来我不曾触碰到的圣经。的确,他是一个很复杂的人,是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性格不一的灵魂被鲁迅先生揉捏成一个代表,揉捏成阿Q,揉捏成一个时代特殊的缩影。笔力深沉,经得住推敲,也经得住思考。又似乎隐藏的太过深沉,令我第一次阅读时发笑,却又很明白令我发笑的底下有太多深沉的思想。
阿Q是个很可怜的人,他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各方的嘲笑和剥削,只好在思想上安慰和欺骗自己。这种精神胜利法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精神上的这种自我欺骗不亚于麻木自己,而麻木到了极点便会崩溃,或大笑或大哭大嚷或疯或癫或痴或傻,却又明明白白地无法逃开,只能也只好顺着时间发展下去,却又无能为力改变。
这种痛苦,不亚于监牢。因为曾经承受过,那滋味太苦太咸太过辛辣我不敢忘,更不敢再尝。
然而受气久了,压抑久了的时候,或许精神胜利法本身只起着安慰一时欺骗一时的效果,那些隐藏着的不经意的气愤总会慢慢慢慢叠加起来,在一个你不曾看见的角度,令一个你不曾想到的速度,这种潜能量好比一个火焰口,总有一天突破极限而爆发,往往表现为向无辜的人发火,以泄己愤。----至少我是这么经历、这么认为的,否则无法解释阿Q受到欺负后,转而在大街上欺负小尼姑。这是人之劣性,恐怕也是鲁迅先生入木三分刻画阿Q的目的,正中靶心唤醒国人。
阿Q的确可气,但可气的背后是异常冗杂的原因,令人心生悲凉。阿Q醉后唱戏,欺负小尼姑,内心的各种活动以及只是“啐”了一口等等,难道只是鲁迅先生写出去当相声的么?
未庄地方偏僻,即使距离最近的绍兴宣布光复,未庄人也只是拿碎到不能再碎的琐事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八卦,导致像阿Q一类的未庄人愚味无知、思想落后,导致辛亥革命的失败,导致被他人窃取革命果实,导致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勾结在一起,只是为了变动后依然处于社会的中坚力量。假设辛亥革命能够渗透到农民,渗透至阿Q,渗透至千千万万个未庄,像抗日革命一样人人参与,明确目的端正思想,纳鞋底的纳鞋底,练花枪的练花枪。或许阿Q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就不会投降革命而梦想报私仇、抢东西、讨老婆,就不会因为赵家遭抢,官府为了杀一儆百而收了赵太爷的二十吊钱将阿Q抓来当替罪羊枪毙......
而如今我也终于只好像父亲一般长叹一口气,为这篇文章写下结语。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人而创阿Q这一角色,想必这阿Q身上有太多太多的人之劣性,每个人的理解和感悟都是千差万别,可见鲁迅先生为此而凝聚的心血。佛说人有百千万劫,而今我以自己的理解和经历阅读阿Q,阅读那页曾被上帝折叠过的圣经。又或许,父亲、语文老师、我、以及千千万万同胞阅读后的这一叹,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感,包含了从阿Q身上领悟到的道理,包含了被鲁迅先生射中靶心后与灵魂的深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