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建议你要读一读《明朝那些事儿》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07-3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历时九个星期,中间有所间断,作为我完整通读的第一部史书《明朝那些事儿》(共九册),终于读完了。

        从开国皇帝朱重八(朱元璋本名)的造反是死,不造反也是死,揭竿而起建立明朝;到最后一位崇祯皇帝绝望地吊死在梅山的歪脖子树上,明朝,共经历两百七十六年。在这两百年多年里,上演了无数的欲望、权力、正义、奸邪、杀戮、绝望、坚忍、奸臣当道、精忠报国、、、、、、 

        当我静静的合上最后一页书卷的时候,内心感到了一丝的平静,亦或是悲凉。从一开始,我就读得很慢,一是觉得书写得很好,而好的东西总想着要慢慢品尝,再就是读的过程中引发了我的思考,每一场斗争,每一次谢幕,我都仿佛觉得自己置身其中,好像是自己做了一场梦似的,而如今,梦醒了。我努力地告诉自己说:“一切都结束了,忠贞也好,奸邪也罢,这个朝代都已经走完了它的旅程。”就像文中作者一再强调的那样,这个王朝已经是“气数已尽”了,你要说明朝的亡国怪谁,哪还真不好说,有人说是怪崇祯斩了袁崇焕,又有人说明朝亡于党争,还有人说明亡实亡于万历、、、、、、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谁也奈何不了谁。而当我看到“气数已尽”这四个字时,突然感觉明白了什么,也许,真的是这样吧。大厦将倾,纵然有人想力挽狂澜,最终也不过是无力回天。

        历史已成为历史,历史已无法改变。但历史留给我们的,却远远不止历史本身,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每本书的开篇第一页,都印上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名言:“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暗暗隐含了深意,它让我想起了那个历来都亘古不变的规律——“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个规律延续了几千年,自人类文明开始以来,纷争不断,杀戮不止,从来就没有长久的国泰民安,而人类,也确实没有充分吸取到历史的教训,哪怕是在今天,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重演着历史的悲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个人而言,我想说,读懂历史,参透历史,能给我们有限的生命带来许多无限的机遇和改变,而这,或许就是读历史能带给我们个人的最有意义的地方。

        在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时常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大家彼此分享自己的心得。有的人说,这部巨著给他最大的收获是人要学会察言观色、识时务,不管世事如何变迁,懂得变通的人一定不会混得太差。比如说大奸臣严嵩,年轻时为官多年都不见有多大成就,直到他遇上了嘉靖皇帝,直到他决定放弃了曾经作为读书人的初衷。他看准了嘉靖的心思,所以就一味的逢迎拍马,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什么为国为民,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他一心只为自己,外辱有人御,内乱有人平,他关注的,只是自己手中的权力,掌权二十多年,多少冤魂死在他的“屠刀”下,他很能审时度势,瞄准时机就出拳,整人那真叫有一套,但就是不为天下苍生做点事,虽说最后位高权重,实现他的野心和抱负,但却留下了万世骂名。也许,他足够聪明,在险恶的官场中能做到屹立多年不倒,也不失为一种本事。但他还是忘了一点,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士人的初心,失去了读书人的良知,一心只为权谋,到头来,得到终究只是名利一场空。有明一朝,这样的人实在是多得数不过来,比如太监王振、魏忠贤,奸臣周延儒、温体仁等,均属此流。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是从小人物一步步走上去的,所以深谙世道,论勾心斗角、贪得无厌,实在是常人难以企及,但历史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谁奸谁忠,它都看得明明白白,当一切尘埃都拂过去之后,公道自在人间。

        我记得上大学的第一节思修课,老师就告诫我们,一定要坚守读书人的良知。如今看完此书,深表赞同。

        也有朋友跟我说,她最大的感悟是世道险恶,觉得要想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实在很难,社会是复杂的,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管是身处庙堂之高,还是生活在寻常百姓家,规则无处不在,当然,这其中,有很多还是“潜规则”。

        其实有时侯我觉得,皇帝是这个世上最孤独的人,从出生的那天起,他的一生都注定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然,假如一开始就胎死腹中,倒还省事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明孝宗皇帝,由于他的父亲太软弱,连生孩子这种事都被万贵妃管得死死的,她自己不能生,别人也别想有孩子。但向来风流的皇帝从来都不缺少生孩子的机会,而孝宗皇帝就属此例,他的母亲是宫女,地位卑下,所以孝宗皇帝的父亲在临幸过她之后,很快把这件事给忘了。孝宗皇帝从出生时起,就面临着夭折的威胁,倒不是他身体不好,前面已经说了,万贵妃是不能容忍任何人给朱见深生孩子的,整个宫中都是她的耳目,谁怀孕了都得打掉,或者说,都得死。可即便是这样,孝宗皇帝还是活了下来,并最终继承了皇位,这倒也不是他的命有多硬,而是在残忍的宫廷中,尚且还存有一丝怜悯,尚且还有一丝仁爱之心,他的命,是那些无辜的太监和宫女们用生命换来的。以前一听到太监,我就怒发冲冠,觉得这是个坏透了的物种,特别是明朝的太监,什么九千岁啊,王公公啊,全都是祸国殃民的主。直到我读到了这个故事,我不这么想了,因为太监也是人,而人心都是肉长的,总有一些人,不管世道如何变坏,不管受到多大的伤害,却依然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种人,我们称之为纯粹的人,谁能想到,在那一场场激烈的斗争中,还能看到这种小人物的努力与挣扎,他们或许没有孔圣人的伟大,没有王阳明的盛名,但他们的存在,会让你我觉得,这个世界,其实还没有那么坏。

        好,打住。我们接着来谈皇帝,很多人好不容易熬到了皇帝的宝座,却未必是件值得庆幸的事,虽然表面上自己大权在握,但我说了,只是表面上。尽管你是皇帝,有九五之尊,但你别忘了,这个天下不是你一个人的天下,你再牛掰,也不可能一个人独揽天下大事。所以,你需要帮手,你需要一批人来帮你打理天下,而你要做的,是知人善任,用对了人,恭喜你,千古明君,一旦用错了人,误了国,对不起,昏君的骂名还得让你来背。所以,作为一名君王,懂得用人是关键。

        可问题是你手底下都是一群玩政治的高手(不是高手也混不到中央的级别),其中还不乏那些欺世盗名的老油条,在他们面前,你不过是个雏儿。表面上喊着“吾皇万岁、陛下英明”,心里在盘算着如何架空你也是常有的事。于是,你终于明白,当皇帝有多么的不容易,虽然享受着万邦来贺的无上荣誉和三宫六院的欢悦之愉,却也时常提心吊胆,搞不好,一早起来,就发现自己已经身首异处。所以,还是印证了那句话——“高处不胜寒”,皇帝的无奈,也许从出生那天就已经是注定了的,这种事情,科学的说法是运气,迷信点说就是命。

        后来我有和一位老师聊起明史,我原本还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没想到老师一听到明史,直接甩过来一句话“那是一个所有人都不幸福的朝代”。首先不管这句话的对错,就凭当时老师的这番真性情,就足以让我敬服,能用一句话总结了一个长达两百七十多年的朝代,而且干净利落,丝毫没有拖泥带水,高,实在是高。事后经过我仔细考虑,发现老师的论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先前我们已经说过了,做皇帝的不幸福,除了像朱元璋、朱棣这样的工作狂,能够苦中作乐的之外,有明一朝的皇帝,大多过得不怎样(因为明朝的臣子实在太强悍),比如后面的万历,小的时候被管得太严,竟然管出了心理问题,而管他的人,就是他的大臣,你说气不气人,堂堂天子,每天过得跟孙子似的,也难怪后来他能做出那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来。

        那么明朝的臣子呢?他们幸福吗?答案还是否定的。明朝开国时,朱元璋实行的是重典治国,尤其是重典治吏,对于贪官污吏,那真叫一个“零容忍”。只要被查出来,无论牵连到谁,无论牵扯到多少人,一律杀头。而且是各种残忍的死法,什么流放、砍头、绞刑,那都是小儿科,剥皮、抽筋、挖眼、鞭尸才叫狠角色。据说当时的官员上班前,都要和先写好遗嘱,在家人的一片哀嚎声中赴任,颇有一番“壮士一去西不复还”的悲壮。因为谁也不知道,将会有什么样的案件牵连到自己,官员们每天都过得忧思重重。

        而且明朝的俸禄非常低,即使是一些省部级高官,想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又想要过得体面一点,就只能搞一点灰色收入(好像不搞还真不行)。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后来的海青天——海瑞,虽然身居高位,却每天都是青菜加小米粥,充分发挥了劳动人民的勤俭节约的精神。据说,有次他母亲生日,他特地买了两斤肉来庆祝,就这点事,竟然传遍了全城,一时成为佳话,足见其生活过得有多节俭。

       

那明朝的农民呢?也不见得有多幸福。朱元璋在位时,大力发展生产、建设经济,对官员严加管控,确确实实让老百姓过了几天好日子,也为明朝的稳定和延续奠定了基础。毕竟是贫苦人家出身,深知农民疾苦,为农民做了不少好事,在此,我想给老朱点个赞。可后面的皇帝就不这样了,有的皇帝喜欢打仗,好好的皇帝不当,非要给自己封将军;有的皇帝喜欢炼丹,整天在道观里守着一炉青烟;还有的喜欢做木工、、、、、、各种奇葩的爱好都有,这些东西,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叫做“作死”。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有什么样的皇帝,身边就会聚集什么样的臣子,两者的结合,就是这个国家的命数。经过几个皇帝的闹腾,民变四起,内忧外患,于是就需要平定,而平定又要花钱,钱从何来,靠那些整天在朝堂上磨嘴皮子的人吗?显然,最后又都算到了老百姓的头上,你说老百姓能幸福吗?搞事的是你们,出了事却让我们来买单。这都尚且可以忍受,最不能忍受的是出现灾荒的年月,本来受灾的就是老百姓,你不来赈灾也就算了(事实上就算赈灾,钱也难以到达老百姓的头上),却还要人家交赋税,这不是要了人家的命吗?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崇祯朝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怎么都剿灭不完,其实是有道理的,只要肯翻一翻明朝的发家史,就不难明白。两百多年前,朱元璋不就是这样被逼起来造反的吗?既然你让老百姓活不下去,老百姓也不会让你坐得安稳,这就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有史学家称,明朝有两大祸患,一是宦官,一是言官。刚开始看到时,我还持有异议,说宦官我可以理解,怎么连言官也成了祸患呢?待我读完整部书后,发现这句话不仅在理,而且精辟。明朝的言官真的刷新了我对言官的认识,以前总觉得言官的形象都是无畏斗士,可读完了才发现,这帮满口天下苍生的读书人,大多都跟菜市场的大妈没什么两样,如果非要比较出差别的话,那就是一个是骂人出口成章,一个全靠口水战,仅此而已。这些言官大多品阶不高,但骂人的功夫实在了得,而且上至皇帝,下至县老爷,只要他想骂你,就不愁找不到你的黑材料。本来设置这种官职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约束官员,让皇帝能够真正实现兼听则明。可渐渐的却演变成了各种力量的角逐,你和我是一伙的,我就不黑你,你和我没有共同利益,那对不起了。这些人是忠诚也骂,奸臣也骂,所以到了最后,皇帝也常常被搞得晕头转向,搞不清楚到底哪个说得是真的,只能抓瞎,不然,还能怎么办,毕竟皇帝也是人。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让我知道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比起王阳明的聪明绝顶,比起申时行的处世圆滑,我更喜欢尽管有道德作风上有瑕疵,却始终能坚持自己的理想,真正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张居正;还有二十多年来在严嵩眼皮底下忍辱负重,甚至不惜抛弃名节,只为一朝能还世人一个公道的徐阶。我个人认为这样的人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像徐阶,当他的那些同僚都唾弃他的时候,当天下人都误解他的时候,他还在坚持,还在勇敢的做着孤胆英雄,这非常不容易,因为这个过程,太孤独了,这就是所谓的卫道之艰辛。他让我知道,作为一个读书人,为了理想,为了天下苍生,可以放弃什么,可以不计较什么。

        而那些道德上的楷模,虽然每次听起来都让人恨不得好好夸赞一番,但实际上他们能做的贡献却十分有限。因为我始终相信,水至清则无鱼。表面上的名声太盛的人,不见得对国家,对人民有用。张居正固然有很大问题,但人家干实事,有历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张居正,明朝可能会早很多年灭亡。以前听到这句话时,我还有所怀疑,觉得一个国家怎会因一人而变,直到后来明朝没了张居正,直到后来明朝的轨迹一步步走向歧途,我才相信,什么叫“世间再无张居正”。在政治上,他是个猛人,搞斗争从来不含糊(这是政治家的本色,不能全怪人家),在国家的建设上,他也是个猛人,而且是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而这些,就是信念的力量,当年他官场失意被外放时,当他看到无数饥民饿死荒野时,他似乎明白了他要做什么,他作出了为国为民为苍生的誓言,靠着这种信念的支撑,他也像徐阶老师一样,开始了自己的孤独之旅,开始一步步实践自己的理想,而最终,他确实做到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外交上有郑和下西洋,政治上有内阁的创立,经济上有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科举上设立八股取士,文化上有四大名著之三、、、、、、而且作为中原王朝,两百多年来,没有依靠和亲、议和就实现了边境上长期的稳定,并且还出兵朝鲜、安南,让中国在当时的影响力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实在是很了不起。在这两百多年中,能人辈出,文化璀璨,为中国的历史填上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故,这是一部人生必读之书,它将丰富你知识的宽度和广度,让你的人生多一分成熟,多一份从容,多一条可行的路。

      完。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