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到底怎么教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以读为重心、以理解为重心、以写为重心
【摘 要】儿童诗教学要取得成效,教师首先必须把握儿童诗适合诵读、与儿童生活接近、语言简单却精粹、比较“雅致”和富有情趣这几个特点,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读”为重心、以“理解”为重心、以“写”为重心来展开教学。
【关键词】儿童诗 诵读 理解 写作
总觉得儿童诗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天然地愿意接受让孩子诵读唐诗、宋词、小古文,甚至诸子百家,而对难易适中、内容新鲜、富有童心童趣、节奏鲜明的儿童诗,却没有足够重视。三年前,我想到书店去搜集一些好的儿童诗,搜索全城,收获寥寥。后来只能求助图书馆,到儿童读本里,到学生杂志里去一首一首地积累。
还好我们的教材对儿童诗给予了应有的重视。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一、二年级教材,儿童诗(包括儿歌)占到阅读篇目的40%左右,这种分量,终于吸引了一部分教师尤其低段教师的注意力,很多教师开始思考怎么教儿童诗。
在讨论儿童诗怎么教以前,还是先想一想儿童诗的特点。明确了特点,教学才有针对性。就如了解了论述性作品的特点,才知道读论述性作品,侧重找共识,找主旨,找依据;了解了故事的特点,才知道读故事,侧重找伏笔,找高潮,找巧合,找关键事件;了解了戏剧的特点,才知道读戏剧,侧重找时间,找场景,找背景,找人物的主要语言。那么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1)适合诵读。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它首先是诗,它是用富于感情的、凝练的、充满韵律的、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来看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的第一节:“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长短句里有鲜明的节奏,叠字和拟声词里有韵律、强弱等音乐感。诵读这样的儿童诗,简单而充满乐趣。
(2)与儿童生活接近。诵读韵文,对儿童而言,是一种乐趣。但吟诵一篇不知所云的韵文,是不能提升儿童对于文字的情趣的,所以我们需要很好地在诗歌之中加入他们熟知的生活元素。儿童诗,顾名思义,与成人诗歌的最大区别是诗人很好地利用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在诗歌中依托了儿童的生活。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诗写的就是孩子眼睛里的奇妙场景。这种场景,大人未必还有好奇心和闲情逸致去关注,但这却是孩童世界的重点,这样的诗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关注。
(3)语言简单却精粹。儿童对文字的认知,尚在初始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儿童在阅读及吟诵时,对那些拗口的词汇、句式会感到惶然不知所措。因此儿童诗的作者不能不考虑文字对于儿童存在的陌生感和这陌生感带给他们的事实上的阅读障碍,这就对儿童诗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在创作儿童诗的时候会尽量避免出现生僻词汇,也不追求一些词的另类活用,他们追求的是让一些常用词汇通过妥帖、巧妙地安放焕发出诗意。例如“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游”,“小鸡画竹叶”的“画”,“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的“举”,“风摇绿了树的枝条”的“摇绿”。
(4)比较“雅致”,富于情趣。有人可能会说,前面说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描写儿童生活、语言精粹”这些特点儿歌都具有,儿歌和儿童诗的区别在哪里呢?儿歌主要来源于民间传承,儿歌以记事、状物、逗乐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主要供学龄前孩子吟唱,是初级的,入门的。儿童诗则主要是诗人创作的,相对比较“雅致”,以情趣、意境的表现为主,不是实用的,是想象的,表现的艺术程度较深。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鞋》这首儿童诗,取鞋和船的象形,以一种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家这个“港湾”的温馨。
说句实话,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程序过于分明:先解题,再释词,接着了解内容,最后练习。三眼一板,缺少变化。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也过于理性,孩子对诗的欣赏是教师过度干预的指令性欣赏,我们常常让孩子用解剖的目光对儿童诗作理性分析,我们太喜欢揭示诗歌的“道理”。现在,我们大致把握了儿童诗的主要特点,就可以思考怎样来教儿童诗。我们儿童诗教学的方向肯定是指向——语言、儿童生活、情趣。我们的儿童诗教学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
以“读”为重心的诗教
前面说了,儿童诗是适合诵读的,教材里的儿童诗,短的三五句话,长的也就十几行百来个字。这些诗读起来有的如心中絮语,有的像穿涧山泉,有的似抒情小曲,错落有致。所以“朗读”是诗教的首选,老底子的语文教学,私塾先生要求学生一股脑儿地诵读背书,尽管我对这种不求甚解的“一读到底”也不全部认同,但它的功劳,亦不可抹杀。所以在没想到更好的办法以前,就索性让学生读,让学生大声读出来,读出那一种节奏,读出那一点韵味。儿童诗要多朗读的第二个原因是:诵读本身有它的作用,朗声而读是一种全身运动,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意会其理,心通其情,是一种调动耳、目、嘴、脑等各种感官的活跃的全身运动,它可以使记忆更持久,也能帮助理解,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当然,有教师已经关注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诵读。怎样帮助?一是感受儿童诗的音乐美。还是以那首《听听,秋的声音》为例,长短句结合,双声词、叠音词的频繁使用,关键词语的反复,in韵的一押到底,我们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未必点明这些“文学概念”,但是我们需要指导孩子通过顿歇、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读出整首诗歌的节奏、音调、韵律。二是契合儿童诗的心境。诵读儿童诗不能只是通过“朗读技巧”来推动,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心灵与感受和诗人遇合”, 读《听听,秋的声音》,当读到“秋叶刷刷、蟋蟀■ ■、庄稼歌吟”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你听到了吗?有什么感觉?”当读到“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联想:“你觉得秋的声音还在哪里?是什么心情?”总之,在读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让学生想象,让学生移情,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的体验和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当学生有感受有体验之后再朗读,味道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会由内而外喜欢上朗读,因为他们发现朗读实际上是在读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世界。
【摘 要】儿童诗教学要取得成效,教师首先必须把握儿童诗适合诵读、与儿童生活接近、语言简单却精粹、比较“雅致”和富有情趣这几个特点,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读”为重心、以“理解”为重心、以“写”为重心来展开教学。
【关键词】儿童诗 诵读 理解 写作
总觉得儿童诗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我们天然地愿意接受让孩子诵读唐诗、宋词、小古文,甚至诸子百家,而对难易适中、内容新鲜、富有童心童趣、节奏鲜明的儿童诗,却没有足够重视。三年前,我想到书店去搜集一些好的儿童诗,搜索全城,收获寥寥。后来只能求助图书馆,到儿童读本里,到学生杂志里去一首一首地积累。
还好我们的教材对儿童诗给予了应有的重视。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一、二年级教材,儿童诗(包括儿歌)占到阅读篇目的40%左右,这种分量,终于吸引了一部分教师尤其低段教师的注意力,很多教师开始思考怎么教儿童诗。
在讨论儿童诗怎么教以前,还是先想一想儿童诗的特点。明确了特点,教学才有针对性。就如了解了论述性作品的特点,才知道读论述性作品,侧重找共识,找主旨,找依据;了解了故事的特点,才知道读故事,侧重找伏笔,找高潮,找巧合,找关键事件;了解了戏剧的特点,才知道读戏剧,侧重找时间,找场景,找背景,找人物的主要语言。那么儿童诗的特点是什么呢?
(1)适合诵读。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它首先是诗,它是用富于感情的、凝练的、充满韵律的、分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我们来看看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的第一节:“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长短句里有鲜明的节奏,叠字和拟声词里有韵律、强弱等音乐感。诵读这样的儿童诗,简单而充满乐趣。
(2)与儿童生活接近。诵读韵文,对儿童而言,是一种乐趣。但吟诵一篇不知所云的韵文,是不能提升儿童对于文字的情趣的,所以我们需要很好地在诗歌之中加入他们熟知的生活元素。儿童诗,顾名思义,与成人诗歌的最大区别是诗人很好地利用了儿童的身心特点,在诗歌中依托了儿童的生活。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影子》一诗写的就是孩子眼睛里的奇妙场景。这种场景,大人未必还有好奇心和闲情逸致去关注,但这却是孩童世界的重点,这样的诗势必会引起孩子的关注。
(3)语言简单却精粹。儿童对文字的认知,尚在初始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否认儿童在阅读及吟诵时,对那些拗口的词汇、句式会感到惶然不知所措。因此儿童诗的作者不能不考虑文字对于儿童存在的陌生感和这陌生感带给他们的事实上的阅读障碍,这就对儿童诗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在创作儿童诗的时候会尽量避免出现生僻词汇,也不追求一些词的另类活用,他们追求的是让一些常用词汇通过妥帖、巧妙地安放焕发出诗意。例如“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游”,“小鸡画竹叶”的“画”,“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的“举”,“风摇绿了树的枝条”的“摇绿”。
(4)比较“雅致”,富于情趣。有人可能会说,前面说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描写儿童生活、语言精粹”这些特点儿歌都具有,儿歌和儿童诗的区别在哪里呢?儿歌主要来源于民间传承,儿歌以记事、状物、逗乐为主要内容,比较通俗,主要供学龄前孩子吟唱,是初级的,入门的。儿童诗则主要是诗人创作的,相对比较“雅致”,以情趣、意境的表现为主,不是实用的,是想象的,表现的艺术程度较深。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鞋》这首儿童诗,取鞋和船的象形,以一种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家这个“港湾”的温馨。
说句实话,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程序过于分明:先解题,再释词,接着了解内容,最后练习。三眼一板,缺少变化。我们平时的儿童诗教学也过于理性,孩子对诗的欣赏是教师过度干预的指令性欣赏,我们常常让孩子用解剖的目光对儿童诗作理性分析,我们太喜欢揭示诗歌的“道理”。现在,我们大致把握了儿童诗的主要特点,就可以思考怎样来教儿童诗。我们儿童诗教学的方向肯定是指向——语言、儿童生活、情趣。我们的儿童诗教学主要可以从三个角度切入。
以“读”为重心的诗教
前面说了,儿童诗是适合诵读的,教材里的儿童诗,短的三五句话,长的也就十几行百来个字。这些诗读起来有的如心中絮语,有的像穿涧山泉,有的似抒情小曲,错落有致。所以“朗读”是诗教的首选,老底子的语文教学,私塾先生要求学生一股脑儿地诵读背书,尽管我对这种不求甚解的“一读到底”也不全部认同,但它的功劳,亦不可抹杀。所以在没想到更好的办法以前,就索性让学生读,让学生大声读出来,读出那一种节奏,读出那一点韵味。儿童诗要多朗读的第二个原因是:诵读本身有它的作用,朗声而读是一种全身运动,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意会其理,心通其情,是一种调动耳、目、嘴、脑等各种感官的活跃的全身运动,它可以使记忆更持久,也能帮助理解,体会情感,感受意境。
当然,有教师已经关注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诵读。怎样帮助?一是感受儿童诗的音乐美。还是以那首《听听,秋的声音》为例,长短句结合,双声词、叠音词的频繁使用,关键词语的反复,in韵的一押到底,我们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未必点明这些“文学概念”,但是我们需要指导孩子通过顿歇、轻重、快慢、高低的处理,读出整首诗歌的节奏、音调、韵律。二是契合儿童诗的心境。诵读儿童诗不能只是通过“朗读技巧”来推动,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心灵与感受和诗人遇合”, 读《听听,秋的声音》,当读到“秋叶刷刷、蟋蟀■ ■、庄稼歌吟”的时候,我们可以问:“你听到了吗?有什么感觉?”当读到“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的时候,我们让学生联想:“你觉得秋的声音还在哪里?是什么心情?”总之,在读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忆,让学生想象,让学生移情,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孩子的体验和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当学生有感受有体验之后再朗读,味道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会由内而外喜欢上朗读,因为他们发现朗读实际上是在读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世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