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农村的孩子要完全融入城市生活有多难?
每个人的出生,成长环境都不同。但是环境往往影响人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农村大部分家庭的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陪伴孩子的时间可能一年都不足一周,与孩子的交流基本都靠电话,视频。每到过年回家,很可能孩子见到父母还会因为陌生而躲避。我们无权去指责父母,他们也想陪伴在孩子身边,可现实不允许。而城市的孩子每天放学,开学都有父母接送,常年都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家庭环境,两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前者必定自卑,后者必定自信。
记得上小学时,我们最高兴的事就是下雨,因为又可以放假休息了。雨后,学生都各自拿上洗脸盆,从教室往外舀雨水,满桌子,书本上都是泥点子。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教育环境。
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往往成为留守儿童。在叛逆期更容易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
说到见识,这个差别可能会更大。一个农村的孩子,或许在上大学之前,他都没有出过他们的县城。
所以农村毕业生想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立足,真的是很难。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农民人均收入的提高,农村人或者农村后代在城市扎根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扎根下来的日子究竟满意度如何?网友们也是说出来实情:不难过的人都是靠自己,难过的人各有各的难过。

农民在失去土地后,融入钢筋水泥的泥沼,本身来说就个体生活而言,行为方式会有适应的过程,从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变成了每天的朝九晚五,帮着孩子带孙子,接孩子们上下学或出去外面闲逛。就是这两种行为打发着每日的时光,除此之外的社交圈可能也就献给了喧嚣的抖音、快手。

农民群体是幸福的。毕竟能到城里来生存意味着自己或者自己的后代已经创造出不同于同村人的优质生活,有些人劳动致富,有些人征地的钱,还有些人靠儿子过上幸福生活,来到城里虽然花销大了但是见到的世面或者体验到的生活却是完全不一样的风景,路边的高楼大厦、华丽的生活场所让很多乡下人流连忘返。
但农村人也是不幸福的。在城市,人情味似乎只能在自己小区里体验到,除此之外,脚步匆匆的人们都在向外人发散着信号:我很忙。农村人来到城市,年老一些的群体并没有上下班的工作,带孩子、买菜做饭也就是成为了日复一日的任务,在家庭中还有可能因为做的饭不和孩子胃口,一些习惯和孩子有出入而被嫌弃。

刘阿姨就说,自己每天早上五点要出门散步,可是家里人这时候正在休息,所以有时候即便轻手轻脚也会吵到孩子,因为这一些习惯问题和儿子儿媳吵架了不止一次,虽然如此疼爱孩子的心却是永远不会变得,每天吵吵闹闹慢慢也算是融入到城市中了。
张叔叔有着和刘阿姨不一样的体会,在张叔看来,城市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照耀着繁华的夜景,平时和坐在一起的社区大爷大妈们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可别小瞧了这些大爷大妈,个个都是曾经岗位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谈起之前的光辉事迹,畅想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向,聊聊自己家的孩子在什么岗位上创造着什么样的事迹,一天其实过得很快。

所以其实农村人能不能融入城市里本身就不是问题,难的是自己保持着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化解与城市社区的隔阂,也正是应了网友们的那句:难不难全是靠自己!
人的一生总是在向着更好的生活去努力,农村的孩子想要去城市里生活,城市的孩子想要去更好的城市生活,大家都在不同的出发点为着同一件事而努力,但是想要融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并不容易。
作为农村的孩子想要融入城市就更难一些,因为虽然现在农村也是越来越好了,但是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收到的教育,形成的观念仍和城市孩子有较大的差别。
想要融入城市,第一步要从去到城市读书开始。学校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认识新环境新朋友的地方,融入城市的第一步就是先读书,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日常里,了解城市孩子生活的方式、状态,了解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在校园里大家的情感相对比较纯粹,也不会有太多的社会等级分化,更容易融入,如果直接从农村来到城市就去到社会的话,很难在短期内交到朋友,因此先读书可以有助于自己认识一些城市的朋友,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这座城市,有利于日后融入这座城市。
其次,就业之后要多参与同事的社交,虽然那些社交方式,娱乐方式可能自己并不擅长或者并不喜欢,但是如果不去融入城市的生活习惯,就算你事业有成,赚了很多的钱,也依然没有融入到一座城市之中,依然是游离在城市之外的。
我们并不是说城市有多好,农村不好,所以要农村孩子去习惯城市生活,而是如果想要融入一个新的环境,最好的办法就是模仿。农村孩子融入城市过程肯定是艰辛的,无法避免会遭到一些人的歧视,会因为来自农村而受到不公的待遇,相比之下自己就是没有城市孩子现成的资源好,经济、收到的教育也都有很大的差别,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缩短差距的,城市的压力也更大,如果内心不够强大,自己也不够努力的话。想要在城市立足睡很难的。
农村孩子不必非要去城市发展,现在的社会模式是多元的,在哪里都可以有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选择发展的地方一定要是适合自己的,而不是自己难以承受的地方。
分享小时候的照片,人家有满月的,百天的,周岁的。我六岁时候才有第一张照片。
就算抛掉小时候的差距,谈谈现在。
有一天她们说不能理解为什么好多人大学毕业了就不想靠家里,就觉得不能用家里的钱。我只是说可能自尊心比较强吧。事实呢,是因为为了农村出来的孩子这些年读书,家里从没有什么积蓄。并不是读书有多费钱,他们已经足够节约,食堂一块二一份的土豆片,加上五毛钱一份的二两饭,他们也坚持了很久。
看到有类似问题里有人回答:家里贴补和贴补家里能一样么。
很是赞同。
就算是不说家里有没有支持,单单说日常,自己工作后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超市,每一样商品我都认真仔细的看使用说明,有配合手机百度。因为自己生活以后发现很多没见过,不会用的东西。像是煤气怎么开,微波炉怎么用。记得大学假期在饭店打工做服务员,闻到一种怪怪的味道,后来才知道那是煤气忘关了。原来煤气是那样的味道。我也喜欢超市的生鲜区,把一个一个没见过没吃过的水果蔬菜对上名字,周末总要买一种没尝过的回去试试。我小心翼翼认认真真的看了那么多说明,百度了那么多次,才不至于在同事面前丢人,才能在茶水间和他们一起热午饭,才能和他们讨论晚上吃点什么菜。
对于快三十岁的我来说,即使从大学开始就在城市里,可融入适应城市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