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人养生001】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引用《黄帝内经》原文,参考曲黎敏《精讲黄帝内经》以及徐文兵、梁冬《黄帝内经说什么》,进行整理。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曲黎敏老师说,读懂第一篇的第一句是读古文典籍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昔在黄帝”并非仅止于昔日黄帝的出生,而可引申为洪水时代后的一群新人类。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生而神灵”,而此间的“神灵”,则引申为“超乎想象的生命”之意。孩子出生后,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会去询问一些哲理性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该往哪儿去”之类的问题,此在于“弱而能言”的先天智慧。“幼而徇齐”则指的是少年时期的风华正茂,身心发展均衡的表现。“长而敦敏”则是指青春期后的时期,人逐渐进入壮年,身体壮健而身手敏捷。最后一句“成而登天”则是描述了老年时期。
“上古天真”来源于道家所讲求的“道法自然”。所谓“天真”就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以上原文的24个字,讲的是黄帝的一辈子。黄帝出生就有与天地鬼神沟通的本事,引申意为孩子生下来之后的先天之能,也就是聪不聪明。古时“弱冠”指的是20岁以下,所以“弱而能言”则为年轻时出口成章,才华横溢。黄帝自幼追随名师,《内经》也是以黄帝和岐伯的对话而成,因此“幼而徇齐”是黄帝成名很重要的台阶,即名师指导。“长而敦敏”除了描述黄帝外表敦厚,内而聪敏之外,还有寓为人稳健、虚心实腹之意。黄帝一统天下之后,到山上修行,修到真龙下凡带黄帝登天,使黄帝到了真人境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功成名就。因此,这24个字世界上说的是一个成功人士的一辈子。道家的成功叫做“返璞归真”,以保存自己的纯真天性为目标。想健康养生,就要辨明世间煽动人心、令人欲火焚身的东西,远离那些不切实际、却让自己疯狂追求的东西。
我不是个会读古文的人,对于原文的24个字,简单的理解,就是黄帝的一辈子。黄帝生来就是个神灵之身,小时候就文采出众,幼年有名师指导,成年之后亦是栋梁之才,老年成仙成神登入天庭。
对比我们现今的人生,虽不是生来就是神灵之身,但孩子均有灵性。孩子的灵性体现在,生而知晓生存之道,以哭笑和发声表现自己的需求。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现今的基因工程研究告诉我们,其实人生下来就不是一样。每一个家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基因是不同的。所以孩子出生就不可能一样。就像老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是一个道理。这话虽然很残酷,但是真的是“话糙理不糙”。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天性,才能有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
就以“弱而能言”这一项来说,有多少孩子在弱冠之年,大大方方的站在台前来一段演讲?有!极少数,都是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同为父母的家长朋友们、家中老人们很清楚这些差距,因此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由,从孩子2-3岁开始,给孩子各种补课,以后天来弥补先天。能出人才吗?能!也是极少数!因为先决条件还是基因,孩子得足够聪明,还得有足够的抗压能力。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爱说话?还有好多孩子有抽动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压力,父母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环境的压力……我们说的这些压力,不是指学校学习(当然,我不认为现在的作业是压力),还有父母的态度、要求,甚至是说话方式。那么,“弱而能言”真那么困难吗?其实也不是。我们灌输给了孩子很多东西,却不经意间磨灭了孩子的很多天性。孩子爱玩儿!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孩子们在讨论玩儿的东西,话题可多了,说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但是讨论学习的题目,能讲得头头是道的恐怕没几个。因为玩儿是天性,孩子自然可以达到“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曲黎敏老师解释为青春期的风华正茂,而徐文兵和梁冬老师解释为年少时得到名师的指导。本质上无区别,只是看待角度不同。我们不得不承认12岁之后的课业是人生中最重的,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数量。中考、高考无一不是筛选型的考试。考的是孩子,考的是老师,考的也是家长。孩子和家长对于名师的需求简直就是人生的一大重点。遇到名师,能成就一个孩子一辈子;若遇不到名师,即便是天才也有可能遭遇滑铁卢。换个方向,人这一辈子的名师,其实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将来抵押在别人身上,不如沿着自己的步伐走,遇到老师来点拨方向,再由自己辨明方向继续走下去。
“长而敦敏”这个要求对于现在来说,其实不太容易。基本上现在的情况是“敦”得太多,“敏”得又不是地方。“敦”指厚重,曲黎敏老师解释为壮年期人偏向厚重生长,徐文兵和梁冬老师解释敦厚老实。但是现在的人基本上只剩了厚重,加以圆滑,则让人望之有了油腻之感。过于厚重,就很难达到传统意义上的聪慧敏捷。过于厚重也会带来各种疾病,“四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瘦子得这些病吗?当然有,但基本上都是四肢瘦,肚子大。如此有怎么表现为“敏”。“长而敦敏”也成了我们成年人追求的一种状态。于是,很多人开始健身减重,希望能“返老还童”(请原谅我用这个词)。而实际上,“长而敦敏”这个时期才是人生最佳的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可咸可甜、能甘能苦”,对于任何情况都有足够能力应对的时期。
“成而登天”我觉得即可理解为人生成功,也可以理解为人生最末。老年期很多人过得并不如意,很多老人都自己调侃说“能活着就够了。”这是一个社会现状,现代的老年人并不像古时候,有儿女围绕身边,偶尔干干活儿,忙忙家务,一年一年的也就过了。现在的老年人焦虑情况更胜于年轻人。源于什么呢?主要是生活和自我的习惯。我们总在问“这年头,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其实,什么也没变。是欲望!秉承着“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观念,年轻时得不到的东西,老了就得任性的得到。你想想,一个成功人士,或者是一个心境平和的老人,还会在乎老了想要任性一点吗?他恐怕最想的是修身养性,养个花弄个草,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待一待,安度晚年。所以说,这个“成而登天”的安度晚年,其实也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前面那12个字“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而我们一切的成长,都是为了最后的“成而登天”。
《内经》从开篇的寥寥数语就讲明白了我们人的一辈子。反思一下就能理解,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的经历不同,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结果,但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黄帝之所以能“成而登天”是因为他秉承初心,从一而终。那我们不妨寻找初心,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一点,从容一点,就更容易达到“成而登天”的境界。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曲黎敏老师说,读懂第一篇的第一句是读古文典籍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昔在黄帝”并非仅止于昔日黄帝的出生,而可引申为洪水时代后的一群新人类。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生而神灵”,而此间的“神灵”,则引申为“超乎想象的生命”之意。孩子出生后,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会去询问一些哲理性问题,比如“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该往哪儿去”之类的问题,此在于“弱而能言”的先天智慧。“幼而徇齐”则指的是少年时期的风华正茂,身心发展均衡的表现。“长而敦敏”则是指青春期后的时期,人逐渐进入壮年,身体壮健而身手敏捷。最后一句“成而登天”则是描述了老年时期。
“上古天真”来源于道家所讲求的“道法自然”。所谓“天真”就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以上原文的24个字,讲的是黄帝的一辈子。黄帝出生就有与天地鬼神沟通的本事,引申意为孩子生下来之后的先天之能,也就是聪不聪明。古时“弱冠”指的是20岁以下,所以“弱而能言”则为年轻时出口成章,才华横溢。黄帝自幼追随名师,《内经》也是以黄帝和岐伯的对话而成,因此“幼而徇齐”是黄帝成名很重要的台阶,即名师指导。“长而敦敏”除了描述黄帝外表敦厚,内而聪敏之外,还有寓为人稳健、虚心实腹之意。黄帝一统天下之后,到山上修行,修到真龙下凡带黄帝登天,使黄帝到了真人境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功成名就。因此,这24个字世界上说的是一个成功人士的一辈子。道家的成功叫做“返璞归真”,以保存自己的纯真天性为目标。想健康养生,就要辨明世间煽动人心、令人欲火焚身的东西,远离那些不切实际、却让自己疯狂追求的东西。
我不是个会读古文的人,对于原文的24个字,简单的理解,就是黄帝的一辈子。黄帝生来就是个神灵之身,小时候就文采出众,幼年有名师指导,成年之后亦是栋梁之才,老年成仙成神登入天庭。
对比我们现今的人生,虽不是生来就是神灵之身,但孩子均有灵性。孩子的灵性体现在,生而知晓生存之道,以哭笑和发声表现自己的需求。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现今的基因工程研究告诉我们,其实人生下来就不是一样。每一个家族,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基因是不同的。所以孩子出生就不可能一样。就像老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是一个道理。这话虽然很残酷,但是真的是“话糙理不糙”。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天性,才能有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
就以“弱而能言”这一项来说,有多少孩子在弱冠之年,大大方方的站在台前来一段演讲?有!极少数,都是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同为父母的家长朋友们、家中老人们很清楚这些差距,因此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由,从孩子2-3岁开始,给孩子各种补课,以后天来弥补先天。能出人才吗?能!也是极少数!因为先决条件还是基因,孩子得足够聪明,还得有足够的抗压能力。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爱说话?还有好多孩子有抽动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压力,父母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环境的压力……我们说的这些压力,不是指学校学习(当然,我不认为现在的作业是压力),还有父母的态度、要求,甚至是说话方式。那么,“弱而能言”真那么困难吗?其实也不是。我们灌输给了孩子很多东西,却不经意间磨灭了孩子的很多天性。孩子爱玩儿!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孩子们在讨论玩儿的东西,话题可多了,说得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但是讨论学习的题目,能讲得头头是道的恐怕没几个。因为玩儿是天性,孩子自然可以达到“弱而能言”。
“幼而徇齐”,曲黎敏老师解释为青春期的风华正茂,而徐文兵和梁冬老师解释为年少时得到名师的指导。本质上无区别,只是看待角度不同。我们不得不承认12岁之后的课业是人生中最重的,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数量。中考、高考无一不是筛选型的考试。考的是孩子,考的是老师,考的也是家长。孩子和家长对于名师的需求简直就是人生的一大重点。遇到名师,能成就一个孩子一辈子;若遇不到名师,即便是天才也有可能遭遇滑铁卢。换个方向,人这一辈子的名师,其实就是自己。把自己的将来抵押在别人身上,不如沿着自己的步伐走,遇到老师来点拨方向,再由自己辨明方向继续走下去。
“长而敦敏”这个要求对于现在来说,其实不太容易。基本上现在的情况是“敦”得太多,“敏”得又不是地方。“敦”指厚重,曲黎敏老师解释为壮年期人偏向厚重生长,徐文兵和梁冬老师解释敦厚老实。但是现在的人基本上只剩了厚重,加以圆滑,则让人望之有了油腻之感。过于厚重,就很难达到传统意义上的聪慧敏捷。过于厚重也会带来各种疾病,“四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瘦子得这些病吗?当然有,但基本上都是四肢瘦,肚子大。如此有怎么表现为“敏”。“长而敦敏”也成了我们成年人追求的一种状态。于是,很多人开始健身减重,希望能“返老还童”(请原谅我用这个词)。而实际上,“长而敦敏”这个时期才是人生最佳的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可咸可甜、能甘能苦”,对于任何情况都有足够能力应对的时期。
“成而登天”我觉得即可理解为人生成功,也可以理解为人生最末。老年期很多人过得并不如意,很多老人都自己调侃说“能活着就够了。”这是一个社会现状,现代的老年人并不像古时候,有儿女围绕身边,偶尔干干活儿,忙忙家务,一年一年的也就过了。现在的老年人焦虑情况更胜于年轻人。源于什么呢?主要是生活和自我的习惯。我们总在问“这年头,到底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其实,什么也没变。是欲望!秉承着“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观念,年轻时得不到的东西,老了就得任性的得到。你想想,一个成功人士,或者是一个心境平和的老人,还会在乎老了想要任性一点吗?他恐怕最想的是修身养性,养个花弄个草,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待一待,安度晚年。所以说,这个“成而登天”的安度晚年,其实也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前面那12个字“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而我们一切的成长,都是为了最后的“成而登天”。
《内经》从开篇的寥寥数语就讲明白了我们人的一辈子。反思一下就能理解,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的经历不同,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结果,但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过来。黄帝之所以能“成而登天”是因为他秉承初心,从一而终。那我们不妨寻找初心,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一点,从容一点,就更容易达到“成而登天”的境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