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狮子 为何古代 有石狮子?
尽管国内没有本土的狮子,但因为古代对外交流,狮子也很早就进入了我国并本土化。最早记录狮子进入国内的,是在《后汉书》当中,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使者进献了大量奇珍异宝与珍禽猛兽,其中就有一对狮子。
虽说狮子主要分布在非洲,但古代的西南亚洲,也有狮子的存在。像是古代的伊朗、印度,在西亚与南亚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亚洲狮,而因为那时候的中外往来比较频繁,所以狮子作为西域猛兽,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唐朝时期,狮子作为礼物进入国内更多,仅仅是在太宗贞观二十多年里,有记录的进献狮子的记录有有十三次,而进献的国家多达八个。当然,不仅仅是狮子活体,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关于狮子的外域文化。
历史渊源
狮子形象始于汉朝,《穆天子传》“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狻猊,狮子。亦食虎豹。”
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而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
《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