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我们为什么总是扔不掉东西
展开全部
1、 “断”与“舍”的闸门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消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过度泛滥的物质涌入我们的生活。
比如,网购产生的大量包装纸箱、他人赠送的好看却无用的礼物等等。还有精明的商家也会利用人们捡便宜的心理,布下折扣陷阱来引导消费。而我们又偏偏无法抵抗打折的诱惑,经常看不清这样东西“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冲动之下买回家去,然后束之高阁。
无论是社会因素还是个人原因,物质涌入挤占我们的个人空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涌进来的东西出不去,永远会就堆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我们必须得意识到这一点。
作者引用了“闸门”的概念来解释“断”和“舍”这两个观念,即假设大家都是在河水中游靠近岸边的水池里生活的小鱼,生产出来的物品从上游流下来,需要的物品可以从池子入口进来,不需要的就直接流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水池的入口就是“断”的闸门,出口则是“舍”的闸门。水池的入口闸门本来是打算关死的,可来自外部的物质的压力过大,再加上贪便宜心理等各种原因,导致闸门常开。
而负责排泄的出口闸门,却因为“可惜”“垃圾分类太麻烦”这样的观念关闭着。长期生活在这样“只进不出的水池”里,会让我们觉得莫名的疲惫,因为过多的物品把本来悠闲的空间全都堵死了,我们因此不能自在活动。
2、“扔不掉”后所隐藏的真相
明明是已经不需要的东西,可是却怎么样也扔不掉,比如过时的衣服、空的玻璃瓶等等。你有没有想过,所谓的扔不掉其实是不想扔,因为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身上。
山下英子认为,我们扔不掉的破烂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不用的东西。一般是我们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 甚至已经忘了它的存在。但是想着总有一天要物尽其用,所以一直拖着没扔掉。
第二种是还在用但不适合的东西。这种东西我们并不喜欢,只是随便用用,所以会乱七八糟地放着。
第三种是充满回忆的东西。这一类最难割舍,而且拥有强大正能量或是负能量。一般携带大量负能量的物品可能代表了背后的人际关系,似乎丢掉物品就丢掉了朋友、家人或是童年的自己等等。只有抛弃对物品的拟人化,才能在面对物品时比较从容。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如果房间里总是堆满了无用的物品,时间长了不仅会积攒很多灰尘、霉菌、螨虫,还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而且杂物还会堵塞运势。所以,越早扔掉这些积聚负能量的东西,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越有帮助。
3、扔不掉东西的三类人
为什么断舍离很难?因为这种行为是在跟人的本能做斗争。
山下英子认为,扔不掉东西的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的某一类,有些人也可能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
逃避现实型的人,通常比较忙碌,没时间收拾屋子,家里越来越来乱,就更不想待在家里,形成恶性循环。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对家庭有所不满,又不想正视某些问题,所以才常常找一些让自己必须外出的理由。譬如那些忙于各种活动、社交丰富的主妇,以及工作结束之后还去喝酒、深更半夜才回家的男性等。
执着过去型的人,留有过去回忆的物品数量异常庞大,相册、奖杯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旧物拥有量。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东西,这类人也非得收着不可。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
担忧未来型的人,总在为了某个“没有这些东西就过不下去了”的未来担心不已,尽管这一天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不安,他们会过分地囤积纸巾、牙膏、沐浴露、保鲜膜等日用品,试图通过确保物资充足的方式保证自己在未来不陷入困境。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只有认真勇敢地直面自己,正视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对自己、对物品都有一个正确的审视,然后做出一定的取舍。
4、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比如说小时候家人买给自己的不倒翁,现在根本没人玩了,可它们依然还是好好地待在家里的某个角落,哪怕实际上已经变成垃圾。
作者认为,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都是过去或未来的。剩下的两成,就算放得很乱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些东西与现在的自己切实相关的。
我们可以把现在的物品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要注意使用频率低的物品,需要仔细看明白之后再收起来。一般而言,根据频率可以将物品分为几类:天天用的、每个月用一次的、每个季度用的、每一年用一次的,还有那些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用到的,比如婚丧嫁娶等典礼。
虽然有时候,我们会把购买欲望放在非日常的东西上,比如说,有人会特意准备新的茶具和被褥给一年到头也没来几次的亲戚或朋友。但是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因为平时在用的东西, 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好东西, 所以不用为了虚荣而大费周章, 用这些平常用的物品招待客人就好了。
5、筛选出必需的物品
很多人会把整理和收拾混为一谈,而在断舍离里,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下面的行为中,你能分辨出哪些属于整理,哪些属于收拾吗 ?
1.把晒好的毛毯叠起来。
2.把散乱的围棋收进旗盒。
3.把拿出来的书放回书架。
4.把用完的化妆品放回化妆盒。
5.把茶几上的杯子放到橱柜里。
我们只要明确断舍离里的收拾是指“筛选出必需的物品”,就能得出,以上的五种行为全都属于整理,而不是收拾。因为它们不过是把东西放回原处,或者是移动一下而已。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才算是断舍离提倡的收拾。
在这本书里,扫除是收拾、整理、打扫三个动作的总称,与一般的扫除定义不同。扫除是需要顺序的,无论是整理还是打扫,都只有在彻底收拾好之后才能进行。
譬如整理衣柜,比起整理到处乱堆着的一百件衣服,先筛选出真正需要的十件以后再去整理、分类要容易得多。而且,堆着十件衣服也比堆着一百件衣服的衣柜更容易打理。这就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的好处。
通常我们会以为,能想出断舍离的山下英子一定是个扫除达人。但有趣的是,她并不擅长收纳,所以才尽量削减物品;也因为讨厌打扫,所以才不在看得见的地方乱放东西,好让自己轻松一点。所以她认为,对打算开始收抬、整理、收纳,但又觉得扫除很麻烦的人,断舍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她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6、断舍离的“住育”目标
见过太多没有收拾的住所之后,山下英子认为,人们所居住的地方会投射出自身的状况,但很少有人会彻底直面它带来的影响。
我们可以先来反思一下,住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住所存在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和安全,它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提供一个供我们休憩的地方,也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场所。
如果衣柜上的东西快要堆到天花板上了,那么在这种卧室里睡觉肯定会有压迫感,甚至造成失眠,因为身心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放松。而地板上散乱扔着各种东西,也会让人觉得不安。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因为即使再杂乱,住在房子里的人已经看不清家里的真实状况了,所以生活在里面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因此,需要我们自觉地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然后就要努力把家里打造成能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间。
另外,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比如“果然还是回到家最放松啊”这类积极的话,以及我们无意识的举止、表情、行为,其实对我们就能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就像越是高级客房里的客人,退房时越是会把房间收拾整齐,他们并不是要做给谁看,而是形成了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好好善后的习惯。
7、知识要点
社会因素使物质不断涌进我们的个人空间,再加上贪便宜心理和商家布下的折扣陷阱等个人、社会因素,让我们积累了太多无用的物品,占用了生活空间。学会保持物品的流动性,学会扔东西,“断”的闸门开启时,“舍”的闸门也不能堵住。
人之所以“扔不掉”其实是“不想扔”,因为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作者认为扔不掉东西的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的某一类,有些人也可能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
而住所是凭借自己就可以改变的环境,而好的环境能带来身心变化,尽量地减少物品,同时还要经常能进行简单的打扫,防止霉菌和螨虫的滋生,才能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关键词:断与舍的闸门 扔不掉东西的真相 逃避现实型 执着过去型 担忧未来型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消费社会的影响,尤其是过度泛滥的物质涌入我们的生活。
比如,网购产生的大量包装纸箱、他人赠送的好看却无用的礼物等等。还有精明的商家也会利用人们捡便宜的心理,布下折扣陷阱来引导消费。而我们又偏偏无法抵抗打折的诱惑,经常看不清这样东西“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冲动之下买回家去,然后束之高阁。
无论是社会因素还是个人原因,物质涌入挤占我们的个人空间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涌进来的东西出不去,永远会就堆在自己的这个空间里。我们必须得意识到这一点。
作者引用了“闸门”的概念来解释“断”和“舍”这两个观念,即假设大家都是在河水中游靠近岸边的水池里生活的小鱼,生产出来的物品从上游流下来,需要的物品可以从池子入口进来,不需要的就直接流走了。
在这种情况下,水池的入口就是“断”的闸门,出口则是“舍”的闸门。水池的入口闸门本来是打算关死的,可来自外部的物质的压力过大,再加上贪便宜心理等各种原因,导致闸门常开。
而负责排泄的出口闸门,却因为“可惜”“垃圾分类太麻烦”这样的观念关闭着。长期生活在这样“只进不出的水池”里,会让我们觉得莫名的疲惫,因为过多的物品把本来悠闲的空间全都堵死了,我们因此不能自在活动。
2、“扔不掉”后所隐藏的真相
明明是已经不需要的东西,可是却怎么样也扔不掉,比如过时的衣服、空的玻璃瓶等等。你有没有想过,所谓的扔不掉其实是不想扔,因为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身上。
山下英子认为,我们扔不掉的破烂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不用的东西。一般是我们漫不经心地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 甚至已经忘了它的存在。但是想着总有一天要物尽其用,所以一直拖着没扔掉。
第二种是还在用但不适合的东西。这种东西我们并不喜欢,只是随便用用,所以会乱七八糟地放着。
第三种是充满回忆的东西。这一类最难割舍,而且拥有强大正能量或是负能量。一般携带大量负能量的物品可能代表了背后的人际关系,似乎丢掉物品就丢掉了朋友、家人或是童年的自己等等。只有抛弃对物品的拟人化,才能在面对物品时比较从容。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如果房间里总是堆满了无用的物品,时间长了不仅会积攒很多灰尘、霉菌、螨虫,还会释放出影响心情的废气,让你不知不觉间陷入慢性中毒的状态,而且杂物还会堵塞运势。所以,越早扔掉这些积聚负能量的东西,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越有帮助。
3、扔不掉东西的三类人
为什么断舍离很难?因为这种行为是在跟人的本能做斗争。
山下英子认为,扔不掉东西的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的某一类,有些人也可能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
逃避现实型的人,通常比较忙碌,没时间收拾屋子,家里越来越来乱,就更不想待在家里,形成恶性循环。多数情况下,这种人都对家庭有所不满,又不想正视某些问题,所以才常常找一些让自己必须外出的理由。譬如那些忙于各种活动、社交丰富的主妇,以及工作结束之后还去喝酒、深更半夜才回家的男性等。
执着过去型的人,留有过去回忆的物品数量异常庞大,相册、奖杯等统统当作命根子似的保管起来,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旧物拥有量。即便是现在已经不会再用的东西,这类人也非得收着不可。他们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
担忧未来型的人,总在为了某个“没有这些东西就过不下去了”的未来担心不已,尽管这一天从来没有真正出现过。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不安,他们会过分地囤积纸巾、牙膏、沐浴露、保鲜膜等日用品,试图通过确保物资充足的方式保证自己在未来不陷入困境。在三种类型当中,这一类的人最多。
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人,只有认真勇敢地直面自己,正视自己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对自己、对物品都有一个正确的审视,然后做出一定的取舍。
4、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
在断舍离当中,比起凌乱,堆积了聚焦于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比如说小时候家人买给自己的不倒翁,现在根本没人玩了,可它们依然还是好好地待在家里的某个角落,哪怕实际上已经变成垃圾。
作者认为,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都是过去或未来的。剩下的两成,就算放得很乱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些东西与现在的自己切实相关的。
我们可以把现在的物品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要注意使用频率低的物品,需要仔细看明白之后再收起来。一般而言,根据频率可以将物品分为几类:天天用的、每个月用一次的、每个季度用的、每一年用一次的,还有那些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用到的,比如婚丧嫁娶等典礼。
虽然有时候,我们会把购买欲望放在非日常的东西上,比如说,有人会特意准备新的茶具和被褥给一年到头也没来几次的亲戚或朋友。但是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因为平时在用的东西, 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好东西, 所以不用为了虚荣而大费周章, 用这些平常用的物品招待客人就好了。
5、筛选出必需的物品
很多人会把整理和收拾混为一谈,而在断舍离里,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下面的行为中,你能分辨出哪些属于整理,哪些属于收拾吗 ?
1.把晒好的毛毯叠起来。
2.把散乱的围棋收进旗盒。
3.把拿出来的书放回书架。
4.把用完的化妆品放回化妆盒。
5.把茶几上的杯子放到橱柜里。
我们只要明确断舍离里的收拾是指“筛选出必需的物品”,就能得出,以上的五种行为全都属于整理,而不是收拾。因为它们不过是把东西放回原处,或者是移动一下而已。只有把不需要的东西丢出家门,才算是断舍离提倡的收拾。
在这本书里,扫除是收拾、整理、打扫三个动作的总称,与一般的扫除定义不同。扫除是需要顺序的,无论是整理还是打扫,都只有在彻底收拾好之后才能进行。
譬如整理衣柜,比起整理到处乱堆着的一百件衣服,先筛选出真正需要的十件以后再去整理、分类要容易得多。而且,堆着十件衣服也比堆着一百件衣服的衣柜更容易打理。这就是“筛选出必需的物品”的好处。
通常我们会以为,能想出断舍离的山下英子一定是个扫除达人。但有趣的是,她并不擅长收纳,所以才尽量削减物品;也因为讨厌打扫,所以才不在看得见的地方乱放东西,好让自己轻松一点。所以她认为,对打算开始收抬、整理、收纳,但又觉得扫除很麻烦的人,断舍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她自己就是那样的人。
6、断舍离的“住育”目标
见过太多没有收拾的住所之后,山下英子认为,人们所居住的地方会投射出自身的状况,但很少有人会彻底直面它带来的影响。
我们可以先来反思一下,住所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住所存在的大前提是确保健康和安全,它可以为我们遮风挡雨,提供一个供我们休憩的地方,也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场所。
如果衣柜上的东西快要堆到天花板上了,那么在这种卧室里睡觉肯定会有压迫感,甚至造成失眠,因为身心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放松。而地板上散乱扔着各种东西,也会让人觉得不安。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要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因为即使再杂乱,住在房子里的人已经看不清家里的真实状况了,所以生活在里面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因此,需要我们自觉地提升对居住环境的意识,然后就要努力把家里打造成能好好招待自己的空间。
另外,语言与动作也属于自己能改变的环境之一。比如“果然还是回到家最放松啊”这类积极的话,以及我们无意识的举止、表情、行为,其实对我们就能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就像越是高级客房里的客人,退房时越是会把房间收拾整齐,他们并不是要做给谁看,而是形成了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好好善后的习惯。
7、知识要点
社会因素使物质不断涌进我们的个人空间,再加上贪便宜心理和商家布下的折扣陷阱等个人、社会因素,让我们积累了太多无用的物品,占用了生活空间。学会保持物品的流动性,学会扔东西,“断”的闸门开启时,“舍”的闸门也不能堵住。
人之所以“扔不掉”其实是“不想扔”,因为自己把感情转移到了物品上面。作者认为扔不掉东西的人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逃避现实型、执着过去型、担忧未来型。并不是所有人都完全符合其中的某一类,有些人也可能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
而住所是凭借自己就可以改变的环境,而好的环境能带来身心变化,尽量地减少物品,同时还要经常能进行简单的打扫,防止霉菌和螨虫的滋生,才能打造出能够款待自己的空间。
关键词:断与舍的闸门 扔不掉东西的真相 逃避现实型 执着过去型 担忧未来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