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劳动成为必修课?
又到新学年开学季。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劳动课将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算是正式“入编”了。对此,公众给予极大的期待。一个人劳动的观念以及劳动技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后天的引导和培养。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也许大家对“劳育”这个词不熟悉,但事实上,劳动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一部分,且始终贯穿于教育体系之中。
之前的劳动课不是一门课程。教师在落实劳动教育时,只能在口头上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帮父母减轻负担,在劳动中接受教育。如此的劳育,既空洞又无法对劳育进行评价,充其量仅是“课程白条”。
《劳动课》“入编”之后,学校有了教材,有了专任教师,有了评价标准,学生的劳动教育步入正轨。如此安排,既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地位,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又能让学生切实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使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据悉,各年级的劳动教材针对性强,有适合本年级的具体劳动技能,难易程度适中,比如择菜洗菜、清洁卫生,到种植蔬菜、饲养家禽,这些更能让教师对学生劳动评价具体化。
当然,上好《劳动课》不只能靠学校一方努力,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这一点颇为关键。长期以来,一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育,忽略了劳动能力的培养,甚至少数家长用鄙视劳动的观念“浇灌”孩子,这些观念都需要矫正。总之,劳动课需要家校配合,共同努力,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要在学生的心中播下热爱劳动的种子。
只有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才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但劳动教育长期存在不如人意之处,很多孩子缺乏对劳动和劳动者的尊重,自身也丧失劳动的兴趣。再加上长辈的溺爱和一些不良影响,一让劳动,就不想动;一说劳动,甚至觉得低人一等。“四体不勤”不做家务的孩子不在少数,“五谷不分”的孩子就更多了。让劳动课成为必修课,是对应试教育的纠偏,在孩子心中育下爱劳动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