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贴的年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年画是从北宋时期开始有的。年画这类绘画源自于门神画,而门神画自汉朝开始便已有之。古人因对自然心存敬畏而开始信仰神灵,然后他们又在信仰的影响下开始祭祀、祈福……门神画的出现便就是因为人们希望能够借神灵之力庇佑家宅,所以才会将神灵画(或贴)在门上。门神画诞生早期,其主题大多是桃符、神虎等祥瑞之物。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主题日趋多样化。与此同时,它的作用也不再只限于镇宅消灾,另外又增加了迎福纳祥。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年画于北宋时期正式出现。众所周知,北宋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繁荣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百姓因安居乐业而有闲情筹办各种各样的新年活动。与此同时,印刷术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趋向成熟。此外,繁荣的手工业、商业也给年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在这些影响的共同影响下,画着各式民间风俗、娃娃等题材的木刻年画开始出现在北宋的岁末市场上。
经过北宋这一时期的发展之后,南宋时期的年画变得越发丰富多彩。与此同时,过年贴年画这一风俗也变得十分普遍。不过在进入元朝之后,年画的发展便几乎陷入停滞状态,这一时期的年画大都直接采用两宋时期的题材类型。而待元朝被明朝取代之后,因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状态,所以连带着年画也开始重获新生。在明朝时期,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等地也因盛产年画而变得著名。
进入清朝之后,年画的发展达到一个顶峰。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年画还成为“西风东渐”的一个载体。不过等到了清朝末年,年画便开始呈现式微之势,毕竟这时的中国一直处于动荡状态。而后在民国时期,依旧动荡的时局催生了提倡爱国,反对列强等内容的年画。在经历漫长的发展之后,年画始终没有被淘汰,现如今人们在过春节时依旧还是会张贴年画。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年画是民间在春节期间用来驱凶避邪、祈福迎祥的一种画作,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年画最早是以桃符、苇索、金鸡、神虎等元素为主要表现主题,之后又慢慢发展成了以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作为表现主题。
年画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
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岁末市场上开始印卖木刻年画,题材上也大为扩展,如风俗、戏曲、美女、娃娃等年画题材开始出现。南宋时期的木版年画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