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地球的气温一直是变化的,为什么还要恐慌全球变暖?
首先全球平均温度并没有比现在更高,简单说就是这个唐朝变暖和现在的全球变暖 空间尺
度不一样,唐代对应的全球并不是普遍的温暖期,而且公元600-900年左右温度也期间经历了多次
温度波动,只是可能唐朝的某些时间在黄河流域 到长江流域在部分几个时期内出现了增温,一些
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大气波动模式变化增强了夏季季风,而这一时期的全球其他地区例如在欧洲
的公元600-800反而经历了相对凉爽的时期。
公元纪元后至前工业革命时代 最近的公认的一次接
近全球性(实际主要以北半球为主)普遍增温期是公元左右的中世纪暖期,对应了唐末
至南宋的一段时间,欧洲,格陵兰 ,北美的温度比20世纪的平均大致高出摄氏度,亚洲例如
日本东北部的记录也显示出温暖湿润的记录,但是这一时期全球其他地方尤其是南半球气候如何也
没有完全的定论,南极洲 的一些地区和热带太平洋显示出了相反的变冷的现象,一些研究也认为
出了中世纪暖期在全球范围的尺度内并不存在。
一、可能更像是洋流变化和大气波动引起的半球跷跷板
效应。将历史上人口经济高速增长的所出现的‘盛世’所有归因于全变暖所带来的农业丰收是不准确的。
现在流行的汉唐全球变暖,温度比现在高很多的说法,有很强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可以对比一下
网上流行不同版本的地图,同一时间是否冷暖都是不一致的,其主要依据可能来源于一些历史记录
的天气事件和时令序列周期,物候或者物种分布记录。例如河流何时结冰,唐朝长安下了几次雪,
这些结果实际并不能准确解释全球性的变冷或者变暖,只能解释区域性的冷暖,而且很多夹杂了随
机性的天气事件,不能完全反应当时气候冷暖的细节。
另一方面,按照物候学 的记录,以及在物
种分布界限只能在一定层面上推断全球气候冷暖,有很强的局限性,而且这些受到影响的因素繁
多,结果不一定准确,例如早春蔷薇科植物的物候(例如杏花,桃花,樱花)等的开放日期,传统认
为温度越高对应的花开的越早,这些植物本身是有需冷量的,即冬季经过一定的低温才能开花,如
果某年前冬两个月大幅度异常増暖,而冬末到早春比较寒冷,总体温度还是高于平均水平也会导致
开花的异常偏迟。
二、反之如果前两个月异常寒冷而早春温度偏高,低于平均温度的模式也会提前
开花,物候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季节性延迟(seasonal lag)有关,另外关于物种分布,唐朝时梅,柑
橘可以种在长安,所以说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温暖很多,这也是并不准确,这些可能也是种植在特定
微气候环境的,不能完全作为气候响应,而且现在梅的分布北界也并不比那时偏南,北至北京至大
连一带也有梅树种植,西安市区也可以种植一些柑橘,桂花等亚热带常绿树只是土壤和降水限制不
能大规模用于商业生产。
除了温度外实际上降水量,气温的年较差,土壤环境,以及高植被覆盖率
等等间接对气候影响,也可以改变物种分布北界,柑橘,梅,山茶限制其在中国北部分布的局限因
素,例如一个特定阶段内的气候因为季风大气环流模式变化导致了增高高降水和减缓的气温年较差
的时期,甚至全年平均温度有所下降(夏季降温2度,冬季增温1度的模式),其在轻微的降温的趋势
下分布北界依然可以北移。
三、因此网上流传的按照一些历史记录推测的全球相对冷暖的所绘制的气候
冷暖图具有较强主观性,也不能反应出气候变化 的细节,并不真正准确。完全将变暖和盛世联系
在一起并不准确,只是东亚的部分区域而言变暖的模式与季风强度有一定正相关性,但并不完全如
此。所谓的汉唐时期的全球温度水平也并不比现在更暖
而目前后工业革命时代尤其是80年之后的几十年的观察到的全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暖趋势气候变
化在有观测历史上确实是全球尺度的。
且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在几十年到近一百年时间内就增加了
100ppm(279ppm-421ppm)可能超过地质历史上1400万年来的最高值,从北极到南极,海洋到
陆地几乎都出现了变暖,北极和北半球中高纬度变暖幅度最大,目前全球平均温度已经比前工业革
命时代高出1.2-1.3度。而唐朝(600-900)估计全球温度范围在低于0.5-高于0.8左右(0大致为19世
纪平均水平),大概率比现在更低。
四、这些情景是对过去十年来使用的一组情景的更新,其中包括一个备受争议的极端情景:到2100年,
气温将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约5°C。十多年来,这种情景在气候研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批评
者指责其具有误导性,因为它包括的煤炭使用量并不符合实际:到2100年煤炭使用量大约会增加五
倍。不过,很多研究者对批评声不予理会,认为只要人们了解其基本假设和局限性。
这样的高碳排
放情景仍然有其价值。例如,北极多年冻土中大量释放的甲烷可能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具有相似的
效果。
“我们是在试图了解风险,而非预知未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大气科学家Donald
Wuebbles表示。Wuebbles是2017年发布的最新版《美国国家气候评估 》第一卷的主要作
者。这些情景的目的不是去简单地预测排放量 ,而是研究各种不同程度的气候变暖 和不同类型的
经济发展方式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些情景可为各类研究人员所用:经济学家可根据它们研究政策成
本,生态学家则用它们来预测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
“这不是科幻故事,”华盛顿大学 环境健康研究员、这次新气候情景开发的委员会联合主席
Kristie Ebi说,“我们需要这些建模 结果来了解我们所做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现在我们有能
力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