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壶口瀑布》有感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今天上午连续听了两节课。两位老师同题讲《壶口瀑布》一课。
这篇文章是第一次接触。没读之前,一看到这个题目,理所当然地想起了黄河那磅礴的气势。
去年暑假曾到过壶口,虽是激情澎湃,但因为笔拙,终无法描绘。当时只是写出了一点点的感受,所以特别好奇作者是怎样去描绘它的。于是先借了本书拿起来细细地读。
不例外,作者也是从黄河的气势方面入手的。
作者曾两次到壶口。第一次与我一样是夏季,因为当时被震撼到了,所以我一直以为夏日是观瀑布的最佳时期。哪知作者的第一次竟那样短促,反倒是选择第二次观赏枯水季节的瀑布才落笔写下这篇散文。 如果说作者第一次是落荒而逃,那第二次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这让我不由又有了秋天再去一次的冲动。
游记散文,观景悟情,难免落俗。 我对于景物的描写历来笨拙,而对于主观的心情又往往啰哩啰嗦。不知作者会有怎样别致的解读。耳畔似乎又响起当日游壶口时广播里放的《黄河大合唱》一曲,那首歌真是置入人心呢。
只见作者从容地下到沟底,放眼望去:
仅这一句,作者就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示瀑布的威武雄壮。有生动形象的修辞,有精妙传神的动词、叠词,还有长短句参差错落,使人若亲见黄河奔腾而来一般,一泻无阻。
文章先总写黄河的气势,写水流湍急的时候,除了描写,还结合当地人的传闻,恰到好处地插入了人文故事,有趣又形象,让人觉得黄河真是令人畏惧呢。
接下来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细写瀑布。“平坦如席的大水”被兵分三路,一路是大部队经历了重重阻碍,一个“跌”字,反复使用,重复却不单调。虽粉身碎骨,却终汇聚一处,急速消失。第二路部队似如“一卷飞毯”,更像出轧的“钢板”,凝重,猛烈。第三路部队迂回曲折,形态各异……
眼前这盛大的景象,你会产生怎样的情感?我当时看着洪流滚滚,更多是感叹人的渺小,黄河还是那个黄河,千百年来就这样汹涌向前,奔腾不息,而观它的人,却换了一批又一批,来来去去。
前段时间刚给学生讲了《黄河颂》一文。
抗争时期,光未然先生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狂澜万丈, 他把黄河比作民族的摇篮,看作民族的屏障,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号召我们像黄河一样的伟大坚强; 而今,作家梁衡面对着滚滚巨浪,急流狂奔,他的内心当然亦是澎湃不已, 他想到人的喜怒哀乐愁,想到人生的种种磨难,他说:
眼前之景让作者不由发出了深深地感慨:磨难铸成伟大性格。
此时,两位老师的授课已经基本结束了。同样一篇课文,完全不同的讲授方式。 一个注重朗读,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喷薄而出;一个注重概括,引导学生由外而内地层层渗透 。
亲临美景,应当放松去感受它;面对美文,必须用心品味句段。 莫负美景,莫负美文,莫负美好人生!
这篇文章是第一次接触。没读之前,一看到这个题目,理所当然地想起了黄河那磅礴的气势。
去年暑假曾到过壶口,虽是激情澎湃,但因为笔拙,终无法描绘。当时只是写出了一点点的感受,所以特别好奇作者是怎样去描绘它的。于是先借了本书拿起来细细地读。
不例外,作者也是从黄河的气势方面入手的。
作者曾两次到壶口。第一次与我一样是夏季,因为当时被震撼到了,所以我一直以为夏日是观瀑布的最佳时期。哪知作者的第一次竟那样短促,反倒是选择第二次观赏枯水季节的瀑布才落笔写下这篇散文。 如果说作者第一次是落荒而逃,那第二次可以说是胸有成竹,从容不迫。这让我不由又有了秋天再去一次的冲动。
游记散文,观景悟情,难免落俗。 我对于景物的描写历来笨拙,而对于主观的心情又往往啰哩啰嗦。不知作者会有怎样别致的解读。耳畔似乎又响起当日游壶口时广播里放的《黄河大合唱》一曲,那首歌真是置入人心呢。
只见作者从容地下到沟底,放眼望去:
仅这一句,作者就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来展示瀑布的威武雄壮。有生动形象的修辞,有精妙传神的动词、叠词,还有长短句参差错落,使人若亲见黄河奔腾而来一般,一泻无阻。
文章先总写黄河的气势,写水流湍急的时候,除了描写,还结合当地人的传闻,恰到好处地插入了人文故事,有趣又形象,让人觉得黄河真是令人畏惧呢。
接下来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细写瀑布。“平坦如席的大水”被兵分三路,一路是大部队经历了重重阻碍,一个“跌”字,反复使用,重复却不单调。虽粉身碎骨,却终汇聚一处,急速消失。第二路部队似如“一卷飞毯”,更像出轧的“钢板”,凝重,猛烈。第三路部队迂回曲折,形态各异……
眼前这盛大的景象,你会产生怎样的情感?我当时看着洪流滚滚,更多是感叹人的渺小,黄河还是那个黄河,千百年来就这样汹涌向前,奔腾不息,而观它的人,却换了一批又一批,来来去去。
前段时间刚给学生讲了《黄河颂》一文。
抗争时期,光未然先生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狂澜万丈, 他把黄河比作民族的摇篮,看作民族的屏障,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号召我们像黄河一样的伟大坚强; 而今,作家梁衡面对着滚滚巨浪,急流狂奔,他的内心当然亦是澎湃不已, 他想到人的喜怒哀乐愁,想到人生的种种磨难,他说:
眼前之景让作者不由发出了深深地感慨:磨难铸成伟大性格。
此时,两位老师的授课已经基本结束了。同样一篇课文,完全不同的讲授方式。 一个注重朗读,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喷薄而出;一个注重概括,引导学生由外而内地层层渗透 。
亲临美景,应当放松去感受它;面对美文,必须用心品味句段。 莫负美景,莫负美文,莫负美好人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