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的年味儿什么样?
1、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2、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地方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年味也该从传统中寻找,找回浓浓的年味重在传统文化传承
3、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庙会、游锣鼓、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4、小时候过年可能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因为这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有一笔不少的压岁钱可得,以及数不清的民俗过年活动。在一些乡镇,传统上的过年氛围甚至可以从除夕延伸到十五元宵,而过年的筹备从除夕前数十天就开始了。
有人说,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
对于过年,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一家老小齐聚一堂,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听着窗外鞭炮的轰鸣声,一起没头没脑的开心。
有年味的过年就是临近过年了,大家都会喜气洋洋的用一种淡淡的喜气去迎接过年,忙碌萦绕在耳边身畔,人们准备各种各样的物品,有好吃的东西,有传统的春联,有好看的窗花,有喜庆的灯笼,还有各种各样传统而具有意义的习俗。
洗尘、清扫、贴对联、挂灯笼、赶大集、置年货……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忙着特定的事情,累且快乐着。每一件事都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多么小的事情,大家都会认真的去对待。而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父母亲包饺子,虽然老爸总嫌弃我擀的饺子皮太薄,但是吃饺子的时候还是会喜欢吃我包的小肚子饺子。
- 小时候,年味是酸酸甜甜的
我们印象中的春节,常常是:
一家老小杀猪宰羊忙前忙后,收到外婆特意挑的一块大棒骨都能开心很久;年三十强忍着困意不睡,全家守着春晚围炉唠嗑,窗外礼花爆竹声不绝于耳;看花灯、赶庙会,和家里人一起挑福字、春联……
“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在大桌上打麻将,兄弟姐妹们都跑到里屋,缩进被窝,听奶奶讲过去的故事,就这样守到晚上12点,猴孩子们蹿起来吃饺子,争着抢着要先吃到包有红枣的饺子,希望新的一年都会有好福气……”
孩童时代,我们总是心心念念地想着过年;因为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是一段特别开心的日子。
我们盼望着收到大大的红包;我们期待着一套到新年才舍得穿的新衣服;我们对烟花爆竹有着执着的念想;我们对冰糖葫芦和糖果有着深深的迷恋。
其实,这些关于年味的记忆从未改变,只是当年的我们长大了。
曾经过年才吃得上的美食,如今在饭馆、超市随处可见;曾经总要等到初一拜年才会穿戴的新衣新鞋,如今也变得不再稀罕。反而是我们记忆中那魂牵梦萦、触动心弦的年味,正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变淡。
- 长大后,年味是五味杂陈的
还有一些朋友,嘴上说着“年味淡了”,实际上有着非常具体的理由:
父母的催婚已经成了常规操作,不是不想结,是真的没有合适的;每年回家都要接受亲戚的“灵魂拷问”,他们打听工资,打听职位,让人心烦;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的,他们在的时候,每年叔叔伯伯们都赶回家过年,他们去世后,一大家人就再也聚不起来了……
他们的故事,也是无数人生活的缩影。随着慢慢长大,我们中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家乡在外打拼,一年到头在家待的时间屈指可数。每次回到家,往往也有一半时间在和家人拌嘴,仿佛共处多年的家人之间也变得需要磨合了。或许真正让年味变淡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渐渐疏远的关系。
现如今生活条件的确越来越好,但我们与家人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少,我们曾以为一年到头在外好好打拼,就是回报家人的好方式,殊不知,没事和家人多说说话、谈谈心,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而年味,也就藏于其中。
其实,我们心心念念的年味,就是与家人相处的温情时光,是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气。带给我们年味的不是饭菜、不是新衣,而是,曾经每一次满怀期待的参与、每一份热情饱满的期待、每一回与家人的心灵触碰。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2022-12-23
我记忆中的过年是什么样子的?
小时候,每逢过年的时候,一般下午三点左右,母亲已经着手准备年夜饭了。而天色蒙蒙暗的时候,外面就开始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这代表,他们家里的年夜饭,开始了。而我每逢这个时候,就会愈发抓耳挠腮,等着吃年夜饭了。
我家的年夜饭里必然有几道年年不变的菜。
一个是鱼汤豆腐,豆腐煮的酥软香嫩,鲜甜的鱼汤煮的雪白,豆腐在鱼汤里咕噜噜的冒泡,两者水乳交融到了一起,一口下去,豆腐在口腔里绽出滚烫的鱼汁,那股沁香瞬间就能冲入天灵感。
另一个是酸辣牛肉,从自家家里的老坛里捞出之前腌制的酸辣椒和酸豆角,切碎成丁,放油里炒热;然后再赶紧加上早已切好的新鲜黄牛肉,翻滚爆炒,飘香四溢。
菜快炒好时,家长就会吩咐我们几个小孩子去商店买饮品,大人们爱喝的常年不变是劲酒,大人们一买就会买好几箱,除了自己喝外剩下的基本都是用来送礼;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则是自由挑选,有时候拿花生奶,但大部分时候是拿可乐居多,父母平时对于可乐的限制令在年三十这天荡然无存。
待这一切准备完毕,父母会派遣一名小将在家门口放完鞭炮,然后就终于开席了。
一大家子围聚在一起,大人们聊着今年发生的趣事,就着菜喝着劲酒;我们小孩子就会开始筹划过年该怎么玩,然后对着饮料疯狂的咕噜咕噜,唯恐谁喝的少了。
吃完饭后,一大家子围着那个小电视一起看春晚,歌舞时一起聊聊天,可一到小品时,所有人都开始屏息了起来,然后不时的传来哄笑声。
其乐融融。
可是现在的过年是什么样子的呢?
现在,对于年夜饭仿佛没有了期待,吃饭的时候带着手机上饭桌,对于饭桌上有什么菜也漠不关心,匆匆吃上几口饭菜,然后就着急的回房了,仿佛只是为了完成某种仪式一般;春晚也不再和家人一起看了,倒基本是在和沙雕网友们一起吐槽春晚。
小时候那种场景仿佛彻底不见了,到底是为什么?
时代变了。
小时候的生活太贫瘠了,年夜饭的时候,我们才能吃到很多平时饭桌上难见的东西;春节的时候,我们才能和小伙伴们玩到放鞭炮放烟花这种游戏;小时候没零花钱,收到压岁钱,我们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对于过年的渴望来源。
所以,当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上升了之后,平时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电脑有大把的游戏可以随时玩,手里也有足够多的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我们也似乎因此对于过年越来越没有期待了,然后我们说道:真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我总觉得这样不太对,我们似乎遗忘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前段时间爱奇异新出了一款记录片《年味》,讲述不同人群回家过年相聚团圆的暖心故事,有不远万里,赶去上海和子女过年的父母,也有不管春运的车票有多难买,各种交通工具有多拥挤,都难以阻挡他们对于回家的渴望的子女。
这让我想起去年我第一次在外地上班,从杭州回家过年的时候,全程站了六个多小时,从走廊到厕所都挤满了人,可我看他们的脸,脸上大部分都洋溢着期望和幸福的神情。
对于他们来说,回家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
去年回家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回家之后,我尝试让自己改变了一下,年三十的那天晚上,我罕见的把手机收了起来,买上了几瓶劲酒,饭桌上,我尝试让自己的心态彻底的慢下来,和爸妈慢慢吃,慢慢喝,慢慢聊。
我和我爸喝着劲酒,开始畅聊了起来,我给他们说了很多我工作上发生的事情,我爸给了我很多的人生经验,我这才发现,这些经验是比多少微信上的十万加爆款多少私家课都更难能可贵的,我的焦虑也因此减轻了不少。
我爸也开始给我说,家族亲戚的家长里短,附近邻里的奇闻轶事,我因此了解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爸妈的世界。
然后我发现,比起物质上所带来的一些欢愉,这种彼此之间的心灵上的交流反而更让我愉悦,而这才是小时候过年快乐的本质。
时代变了,但是人可以不变,过年最本源的东西可以不变。
于是我明白了,过年从来不应该是看吃到多少好吃的,玩到多少好玩的,拿到多少压岁钱。
过年更重要的是“团圆”。
2022-12-23
我记忆中的过年是什么样子的?
小时候,每逢过年的时候,一般下午三点左右,母亲已经着手准备年夜饭了。而天色蒙蒙暗的时候,外面就开始传来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这代表,他们家里的年夜饭,开始了。而我每逢这个时候,就会愈发抓耳挠腮,等着吃年夜饭了。
我家的年夜饭里必然有几道年年不变的菜。
一个是鱼汤豆腐,豆腐煮的酥软香嫩,鲜甜的鱼汤煮的雪白,豆腐在鱼汤里咕噜噜的冒泡,两者水乳交融到了一起,一口下去,豆腐在口腔里绽出滚烫的鱼汁,那股沁香瞬间就能冲入天灵感。
另一个是酸辣牛肉,从自家家里的老坛里捞出之前腌制的酸辣椒和酸豆角,切碎成丁,放油里炒热;然后再赶紧加上早已切好的新鲜黄牛肉,翻滚爆炒,飘香四溢。
菜快炒好时,家长就会吩咐我们几个小孩子去商店买饮品,大人们爱喝的常年不变是劲酒,大人们一买就会买好几箱,除了自己喝外剩下的基本都是用来送礼;而我们几个小孩子则是自由挑选,有时候拿花生奶,但大部分时候是拿可乐居多,父母平时对于可乐的限制令在年三十这天荡然无存。
待这一切准备完毕,父母会派遣一名小将在家门口放完鞭炮,然后就终于开席了。
一大家子围聚在一起,大人们聊着今年发生的趣事,就着菜喝着劲酒;我们小孩子就会开始筹划过年该怎么玩,然后对着饮料疯狂的咕噜咕噜,唯恐谁喝的少了。
吃完饭后,一大家子围着那个小电视一起看春晚,歌舞时一起聊聊天,可一到小品时,所有人都开始屏息了起来,然后不时的传来哄笑声。
其乐融融。
可是现在的过年是什么样子的呢?
现在,对于年夜饭仿佛没有了期待,吃饭的时候带着手机上饭桌,对于饭桌上有什么菜也漠不关心,匆匆吃上几口饭菜,然后就着急的回房了,仿佛只是为了完成某种仪式一般;春晚也不再和家人一起看了,倒基本是在和沙雕网友们一起吐槽春晚。
小时候那种场景仿佛彻底不见了,到底是为什么?
时代变了。
小时候的生活太贫瘠了,年夜饭的时候,我们才能吃到很多平时饭桌上难见的东西;春节的时候,我们才能和小伙伴们玩到放鞭炮放烟花这种游戏;小时候没零花钱,收到压岁钱,我们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一切构成了我们对于过年的渴望来源。
所以,当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都上升了之后,平时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电脑有大把的游戏可以随时玩,手里也有足够多的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我们也似乎因此对于过年越来越没有期待了,然后我们说道:真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我总觉得这样不太对,我们似乎遗忘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
前段时间爱奇异新出了一款记录片《年味》,讲述不同人群回家过年相聚团圆的暖心故事,有不远万里,赶去上海和子女过年的父母,也有不管春运的车票有多难买,各种交通工具有多拥挤,都难以阻挡他们对于回家的渴望的子女。
这让我想起去年我第一次在外地上班,从杭州回家过年的时候,全程站了六个多小时,从走廊到厕所都挤满了人,可我看他们的脸,脸上大部分都洋溢着期望和幸福的神情。
对于他们来说,回家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
去年回家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回家之后,我尝试让自己改变了一下,年三十的那天晚上,我罕见的把手机收了起来,买上了几瓶劲酒,饭桌上,我尝试让自己的心态彻底的慢下来,和爸妈慢慢吃,慢慢喝,慢慢聊。
我和我爸喝着劲酒,开始畅聊了起来,我给他们说了很多我工作上发生的事情,我爸给了我很多的人生经验,我这才发现,这些经验是比多少微信上的十万加爆款多少私家课都更难能可贵的,我的焦虑也因此减轻了不少。
我爸也开始给我说,家族亲戚的家长里短,附近邻里的奇闻轶事,我因此了解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爸妈的世界。
然后我发现,比起物质上所带来的一些欢愉,这种彼此之间的心灵上的交流反而更让我愉悦,而这才是小时候过年快乐的本质。
时代变了,但是人可以不变,过年最本源的东西可以不变。
于是我明白了,过年从来不应该是看吃到多少好吃的,玩到多少好玩的,拿到多少压岁钱。
过年更重要的是“团圆”。
对年味的回忆印象最深的,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物质最紧缺的那些年里。那些日子里,饭桌上的佳肴往往不是来自于市场,而是要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比如现在常见的汤圆、八宝饭都是自己从糯米、芝麻等的原材料,一点点变戏法似的鼓捣出来的。”
“上海人家的年夜饭,讲究八冷八热四大菜,烤鸭、葱油鸡、鱼、还有整只喷香的大蹄膀,是当仁不让的四位名角儿。讲究的人家甚至会自己灌香肠、腌酱油肉,每到腊月时节,老房子的屋檐下总能看见一串串挂着的香肠和腌肉,叫人看了心里直痒痒。
花生米、香瓜子都是自己炒的,除夕那天,炒货的香味从厨房飘出来,飘荡在弄堂里,在弄堂里野着的孩子这时都归心似箭,一个个小脑袋巴巴地望着厨房,脑子里好似已经浮现出了一桌丰盛的佳肴。因为炒花生米不能过油,用的炒锅须得和炒菜的油锅分开来使用,因此这炒锅往往是几家借着轮换使用的。
”
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不仅是各个小家自己的故事,更是石库门七十二家房客,弄堂里的共同任务。
忘不了的习俗与乐趣
“记忆中最热闹的时候当属年三十的晚上,放完一串鞭炮——俗称叫闭门炮,年夜饭就开始了。孩子这时候是最开心的,不仅能吃上一年里最好的一顿大餐,还能拿到长辈塞进手心的压岁钱。那时拿压岁钱要讲个礼节,光收红包可不行,还得说上两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不然定要遭父母的白眼。可既然都拿到红包了,谁还计较这些繁文缛节呢。拿到红包的孩子随即出门野着去了,买鞭炮、买汽水糖果和新奇的小家什,大年三十的晚上,街角的杂货铺可是异常的热闹。孩子们从头到脚穿着一身新,新衣服、新裤子、新皮鞋,打扮得像个小大人,在街上闹啊、跳啊,就像这寒冷冬夜里的小太阳。
”
美好的寓意与愿景
“除夕夜的灯是不灭的,意寓着长明,长久的幸福与憧憬,也许生活并不富裕,但此时此刻这美好的愿景,就足以抵御冬夜里的一切寒冷与黑暗的侵袭。十二点的钟声响起,放完最后一串新年鞭炮的人们进入梦乡。新年的气氛在此告一段落?不,这才只是刚刚开始,从初一到十五,还有着数不清的欢声和笑语。如果你问我年味是什么,那大概就是紧巴巴过活的一年里,最放松、最享受的那种感觉。”
年轻一代的 年味记忆
对于90后、00后的年味,更添了几分代际之交的变化。
“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会在过年的时候捣浆糊,在门上贴春联和财神爷,父母会张罗一个果盆,里面放满了各式干果、糖和巧克力,其中有种瑞士产的水果软糖,分红绿黄各色的糖衣,一种颜色是一种水果的味道,现在却反而不怎么见得到了。”
“那时最喜欢的是去超市采购年货,顽皮地坐在小推车里张望着四周琳琅满目的货架,哭着闹着在玩具货架旁驻足不前,死缠烂打直到父母妥协为止。
小时候是玩具,大了些便是手机电脑,平板和游戏,只是大了不再哭闹,而是换作了在父母耳根子底下的软磨硬泡。新年里啊,要的不是过节的气氛,而是要多一个向父母讨要礼物的好由头。”
新时代的 年味
古人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一过,出门的时候就好像踩在了鞭炮壳子堆成的红地毯里,自有一种踏入奇妙世界之中的感觉。
到大了些,爆竹和烟花随着市政规划的改变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电子红包和网络春晚,以及千千万万中宅在家中,足不出户享受假期的新方式。生活变得便利,物质生活丰富充盈,若即若离的传统年味淡了,新年好像换了幅面孔,但我们年轻人,也有着我们自己的年味记忆。
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但对于今年,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当疫情来袭,我们中国人真真正正地过了一个“分离”之年。
面对疫情,我们担忧的是自己和亲人的健康,心系的是全国的同胞和奋斗在前线的医疗工作者们。
尽管是形式上的分离,但我们却在心灵上无比团聚!当自我隔离在家时,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对新年的记忆,回想一下自己的家人与亲近的朋友,多交流、常联系,真正值得珍视的是那些宝贵而难以替代的人际关系。
年味,是人情味。
你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又是什么呢?
在时代的变化之中,
你的过年方式又发生了什么改变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