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名称的由来
春节一词最早源于东汉时期的文献,不过这一词语在当时并不是指新年。
在东汉时期,春节一词相当于现在的春季之意,直到清代,一些地方才将夏历的新年称为“春节”。但是在清代,影响最大的还是元旦,春节在当时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春节的普遍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之后。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宣告中华民国使用阳历,以皇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是中华民国元旦,于是乎旧历的元旦被改为“春节”,虽然民国禁止阴历节令的娱乐活动,但是民国社会动荡,人们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元旦,即春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12月23日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规定了新年、春节等法定节日。从此春节才替代了流行了三百多年的元旦,沿用至今,而元旦成了公历新年的节日名。
扩展资料: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春节名称的历代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春节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