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的米粉有什么历史
桂林米粉的传说讲了好多年,谁也不请楚,也没得几个人去考证它。
传说讲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
他老哥子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脆啊。
来到漓江一看,哇,漓江里的鲤鱼用手就捧得起,乐得他乱拍 *** ,叫船家赶快弄来,银子多多的给。
一餐不晓得要用好多条鲤鱼才炒得出一海碗,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半把个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去。
急起漓江里的鲤鱼王乱跳,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晓得了警告说,帝王之事乱来不得,你赶紧另想办法吧。
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
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从此桂林米粉就问世啦。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欢他了,干脆把桂林米粉的传说内容改头换面,改成桃花江上摆渡的年轻人,救了漓江的鲤鱼王,鲤鱼王问他要什么报答,年轻人是孝子,说老母亲有病,胃口不开,鲤鱼王听了,就教他学会了制作米粉的工艺,老母亲一吃,又可口又消化,病也好了。
因那年轻人是瑶族人,所以传说讲米粉最早是瑶族同胞做出来的。
从前,米粉作坊压花格窗上.总爱挂一条木制的鲤鱼,就是根据这些传说来的。
传说归传说。
桂林米粉到底是哪个做出来的呢?原来,秦王嬴政为了统一中国,派屠睢率50万大军征战南越,紧接着又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解决运输问题。
南越少数民族勇猛强悍,不服秦王。
秦军三年不解甲,武器不离手,可见战斗之檄烈。
由于南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秦军水土不服,加上粮食供应困难,大量士兵经常挨饿、生病。
这些西北将士,天生就是吃麦面长大的,西北的拉丝面、刀削面、羊肉杂碎汤泡馍馍,都是他们的美味佳肴。
如今他们远离故土,征战南方,山高水深,粮食运不上来,人不可能空着肚子行军打仗,只有就地征粮,以解决食为天之大事。
但南方盛产大米,却不长麦子,这就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如何把大米演变成像麦面一样让秦军将士接受,史禄把任务交给军中伙夫们去完成。
伙夫根据西北饸面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
然后把粉团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阵,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直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食之。
合面团不舂,而米粉团通过舂,使榨出的粉条更有筋力,传说旧时桂林米粉从二楼悬吊一根拖地也不会断,其筋力可想而知。
秦军郎中采用当地中草药,煎制成防疫药汤,让将士服用,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
为了保健,也是由于战争紧张,士兵们经常是米粉、药汤合在一起三口两口就扒完了。
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型。
后经历代卖米粉师傅的改进、加工,而成为风味独具的桂林米粉卤水。
卤水为什么能治疗“水土不服”的疾病呢?原来,桂林米粉卤水用了草果、茴香、花椒、陈皮、槟榔、桂皮、丁香、桂枝、胡椒、香叶、甘草、沙姜、八角等多种草药和香料熬制,这些草药全是专治腕腹疼痛、消化不良、上吐下泻的。
这就难怪桂林老年长寿者,都有爱吃米粉的嗜好了。
秦始皇统一南方后,到汉元鼎六年建始安县(桂林城前身),大量北方移民陡迁到桂林,包括许多像诸葛亮、韩信、陶渊明、周敦颐、李世民、赵匡胤等等历史名人后裔,这些北方移民来到桂林,把米粉叫成“米面”,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抗战桂林大疏散。
因此,桂林米粉,从秦王朝就开始产生和生产了,也就是说,桂林人吃米粉,已经吃了两千三百年啦。
2019-09-23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