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以

 我来答
学海语言教育
2022-10-13 · TA获得超过554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0万
展开全部

1. 初一13个文言文虚词

1.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 驱之别院:它(虾蟆)

下车引之:他(元方)

②这,此 项为之强:此(昂首观之)

2.的 仲永之通悟

3.这样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助词不译 马之千里者 当余之从师也

5.出生,滋长

6.去,往 辍耕之陇上

2.其 1.那 神游其中 (那些)以激怒其众 欲穷其林

2.代词 ①它的 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自己的 蹲其身

③他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亲旧知其如此

④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这 父利其然也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难道 其真无马邪

6.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

7.加强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以 1.凭借 可以为师矣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用 徐喷以烟 以此自终 以衾拥覆

3.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

5.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千里称也

6.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7.以是: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相当于“而” 卷石底以出

9.通“已” 故以怪之矣

4.于 1.在 于舅家见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向 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与藏书之家

3.对 不戚戚于贫贱

4.从 受地于先王

5.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6.给 请广于君

5.者 1.……的人

2.……的原因

6.或 1.或许 或千或百

2.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

3.有时 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它好象不是虚词吧!!!???)

7.为 1.因为 项为之强

2.当作 凹者为丘

3.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4.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5.当 可以为师矣

6.是 知之为知之 若为佣耕

7.写 自为其名

8.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全石以为底

9.刻 为宫室,器皿,人物

10.成为 为嵁为岩

11.建造,筑(台)

8.而 1.承接 结友而别

2.并列 泉香而酒洌

3.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递进 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

5.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

6.因而 而乐亦无穷也

7.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8.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却 足肤皲裂而不知

9.焉 1.代词 此

2.兼词 于此

3.助词 了

10.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 次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则有心旷神怡

11.乃 1.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乃记之而去

2.才 乃悟前狼假寐 久而乃和

3.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

12.因 1.因此 因以为号焉 余因得遍观群书

13.然 1.……的样子 为之怡然称快 豁然开朗 环堵萧然

2.这样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后有千里马

3.但是『连』 然数年恒不一见

4.正确 吴广以为然

我去年初二时整理的,你把初一的挑出来吧!

给我加分啊!!!!!!!

2.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