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
在北京举办的冬奥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除了奋战冰雪赛场的运动健儿,中国优美的艺术文化也在聚光灯下璀璨夺目:由汉字“冬”幻化出的奥运会徽、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迎客松的写意烟花,以及吉祥物冰墩墩……满屏的中国元素让我们倍感自豪!
而在这些充满创意的设计里,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中国纹样:比如各国代表团的引导牌,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中国结,既契合奥运精神,也代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十分切题;还有运动员入场时地屏上呈现的冰雕中式门窗纹样,寓意敞开大门,广迎四海宾朋;以及谷爱凌的“龙纹战袍”、中国女子冰球队的中国龙图案头盔护具……
千百年来,中国人用形式多样且寓意丰富的纹样装点生活,它凝聚着前人的智慧、艺术审美和工艺精华,更寄托着整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我们每个人或迟或早都会和中国纹样相遇,但在做出足够创新的设计表达之前,最重要的是先积累起对纹样的认知与了解。
今天我推荐的这本书,就收录了整整100幅中国古典纹饰图案。这本书最初在欧洲出版时,曾引起西方艺术界的轰动,成为艺术史研究者案头必备之书。155年过去,这本关于中国纹样的经典著作依旧魅力不减,其中文典藏版在今年年初正式出版。
这本书就是——
《中国纹样》
[英]欧文·琼斯 著
侯晓莉 译
王冠宇 导读
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印制
上海古籍出版社
震撼欧洲的中国纹样
1867年印刷出版的《中国纹样》,作者是现代设计和色彩理论的先驱欧文·琼斯(Owen Jones,1809—1874)。他被誉为“装饰设计界的牛顿”,其提出的“装饰的法则”仍然是全球各地设计师们入门的第一课。他还以建筑师身份设计了被誉为十九世纪建筑奇观之一的“水晶宫”,并作为合伙人之一创立了闻名世界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
左:《中国纹样》原书扉页
右:欧文·琼斯
琼斯出生于英国上流 社会 家庭,十五岁时便师从建筑大师学习设计及建筑学理论。1831—1835 年间,他开始在罗马、西西里、雅典、西班牙等地考察学习,行程一度远及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与埃及开罗,一路上他悉心记录当地的建筑和器皿纹样。
1856 年,他出版了专著《世界装饰经典图鉴》(又译《装饰法则》)。正是在这部影响力巨大的著作中,琼斯表达了他对中国装饰艺术的轻视:“中国人没有能力处理传统纹饰及图样。”
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中国纹样,是因为当时外销欧陆的中国瓷器,为了取悦西方审美而精致有余,刻板乏味。及至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后,中国的一些皇家艺术精品流向了欧洲,它们与琼斯之前见到的迎合西方喜好的“外销瓷”有着天壤之别。琼斯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结论太轻率了。
中国新近的战争以及太平天国运动,使许多公共建筑或夷为废墟,或横遭洗劫;大量富丽精美的装饰艺术品亦因此流入欧洲。这些作品前所未见,其夺人目者,不仅在工艺的精能,亦在色彩的和谐与装饰的通体之完美。
——欧文·琼斯《中国纹样》序
在《中国纹样》一书中,琼斯绘制了100幅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纹样,这些纹样都出自中国皇家明清陶瓷,比如蓝彩浓艳、留白莹润的青花瓷:
左:清康熙蓝地白花缠枝花卉纹盘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
右:《中国纹样》图版 V
又比如绚烂夺目的釉里红瓷器,浮在釉下红彩表面的黑色铁斑,是在烧造过程中,铜红釉所含的微量铁杂质浮聚而成。琼斯细致地将其一一绘出,展示出对器物纹样非凡的洞察力:
左:清乾隆釉里红缠枝花卉纹瓶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
右:《中国纹样》图版 LXXVI
还比如传统五彩瓷器、粉彩瓷器,以及瓷胎画珐琅器等,琼斯用细腻的笔触将器皿图案再现于纸上,让世人一睹气象万千的中国纹样:
左:五彩描金三层葫芦瓶英国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藏
右:《中国纹样》图版 XLIII
左:清乾隆洋彩黄地洋花方瓶台北故宫藏
右:《中国纹样》图版 LIV
缠枝花卉纹、云肩纹、卷草纹……是不是每一种纹样都很惊艳,让人恨不得都存下来当壁纸?
东方美学经典
《中国纹样》典藏版采用瘦长的16开,保留了原图比例,复现经典原作的同时,亦参考了各种版本,力求按照青花瓷、景泰蓝和清粉彩瓷的质感,还原图版本身的色彩。青花的幽幽蓝色,景泰蓝的奢华金边,粉彩的清雅细腻,校正颜色时,都要力求完美还原。
书籍内页使用的纸张是120g大度东方雅韵象牙白,图案的色彩、光泽呈现十分细腻
本书由上海雅昌艺术印刷有限公司印制,体现了现今印刷的高水准。在2016年美国印制大奖(相当于印刷界的“奥斯卡”奖)中,雅昌印制的一版《中国纹样》获得了优异奖。
而此次推出中文典藏版,改为精装,外包纸盒。装帧设计方面力求精美,封面用细格纹纸印刷青花瓷纹样,书名处压凹,贴中式标签纸,硫酸纸腰封下花纹若隐若现。
内容方面,本书新增王冠宇博士撰写的长篇导读,该导读介绍了欧文·琼斯的成长经历、《中国纹样》的成书背景,并详细追溯了书中收录的艺术珍品的来源,通过实物资料与琼斯手绘图稿的对照, 探索 载有此纹样或相类纹样的器物原型,并对其形制、工艺、纹样特征以及流行时代等加以说明,为大家全方位还原《中国纹样》所录器物的“原貌”。
如果你也热爱中国元素,希望从传统纹样中获得创作灵感,相信这本书会为你带来惊喜!
转编自【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