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观点有哪些?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孔子在选择教育对象上奉行的是“有教无类”的原则,这就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当时受教育者的范围,在当时让一些有意想学习,但是却支付不起学费的有识之士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可以说孔子为培养人才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2、“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孔子指出来,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要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了品德修养与知识、技能的学习并重的原则。
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仪,就是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3、“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指出,在教学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来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这种教学的方法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孔子的教育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儒家学说,尽管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而《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