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七年级上册的教案

 我来答
梦之缘文化
2022-07-1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32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44万
展开全部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案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案1

   《观沧海》教案3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 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 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由写作背景导入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 ,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二、 简介作者,揭示目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三、 新授内容

  1、 师范读,生跟读。

  2、 生自由朗读,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3、 生齐读。

  4、 分析课文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志,理想。

  ⑵内容

  A、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 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 写景

  B、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C、“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

  四、 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五、 作业:

  ⑴完成书后习题;

  ⑵背诵默写课文。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案2

  《古代诗歌四首》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课教学,我在阅读方面按照诗词的特点来进行,首先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从整体上分析描写的内容(景物、事)所表现的情感。再次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神”入其中,进而体会这四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词造句的妙处。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一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在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二是能够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够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问题设计:⑴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

  ⑵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

  ⑶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⑷提问:“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

  启发:作者写观海的内容到这里结束了,我们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回味一下: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者笔下的沧海有怎样的特点?再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诗歌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4、分析韵律。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5、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背景和作者: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了解诗歌,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

  三学生练习背诵(略)

  四整体把握。

  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五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四、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培养点:

  1、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比较阅读,探究诗词中的情趣,体会诗歌的不同风格。

  情感体验点:

  1、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2、欣赏气吞山河的雄壮美、叙事写景的哲理美和侧面点染的烘托美。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怎样鉴赏精彩的诗句。

  教学方法:

  通读每首诗,感知诗句的.节奏、韵味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通全诗,理解诗的意境;鉴赏精彩语句,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课时)

  一、本课目标:

  1、赏析前两首诗,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各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

  二、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今天,我们学习四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观沧海》。

  1.整体感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出征乌桓时所作。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姨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壮美的诗篇。诗人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壮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2、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沧,是暗绿色。“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3.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4.理解内容。

  ①、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②、根据开头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③、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到“洪波涌起”为止。)

  ④、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5.分析韵律: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为“峙”“起”“里”“志”等字,可见押的是“i”韵。

  6.齐读、背诵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1、导入:这首诗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读读讲讲问问。

  (1)、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2)、整体把握。

  (3)、名句分析。“海日”两句

  3、总结。

  我们读古诗,既要认真领会诗人的本意,又要善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某些新的东西。例如“海日”两句就可以使我们产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且相信它会突破一切阻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才能把古诗读“活”。

  4、布置作业

  5、教后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教案5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歌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