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故事有哪些?

 我来答
春风十里不如你耶Ss
高粉答主

2019-02-26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4285
展开全部

1、范进中举

故事讲述古代广东有一贫苦童生范进从20岁开始考秀才,理想是中举人。直到34岁才中了秀才。他的岳父胡屠户是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的人,对女婿感到很不满意,在范进面前趾高气扬,粗野狂暴,范进也只是唯唯连声、低声下气。好不容易在次年范进中了举人,他喜极而疯,后来又被岳父胡屠户一个耳光打醒了。范进身边的人都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因此他因中举而升官发财了。

2、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

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3、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4、周进中举: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醒来以后,他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

扩展资料:

一、作品鉴赏

1、作品主题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阶层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烂的现状。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灵魂的扭曲。

吴敬梓的讽刺显然给了封建社会有力的一击,宣泄了大多数心有同感的读书人对人性卑劣、社会黑暗的控诉。 

2、艺术特色

《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虽然它一般被归类为长篇小说,但它的结构却与人们平常所说长篇小说的结构有着很大的不同。

小说全书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上只是陪村性的了。

但全书也不只是若干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下读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致清楚的时间线整部小说有着统一的情节线索:

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书的主旨;第二至三十二回分写各地和各种类型的儒林人物;第三十三回以后,随着杜少卿从天长迁居南京,全书的中心便转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动,并以祭泰伯祠为主要事件;最后以“市井四大奇人”收结全书,与第一回遥相呼应。

3、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

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南宫南琬SQY
2014-02-16 · TA获得超过15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9万
展开全部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
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
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第十二回
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
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
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
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
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
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
》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名士大宴莺脰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一个无名人
2017-12-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万
展开全部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春帆集》收《怀人诗》十几首,中有一首注:“全椒吴敬梓字敏轩。”全诗最后四句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刊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媲美。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林山人(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赴廷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两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又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但,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该书中《范进中举》一文还被选入九(初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的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又因自故居安徽全椒移居南京,故又自称秦淮寓客。吴敬梓的家庭可说是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父亲吴霖起死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吴敬梓是嗣子,便给了他们以可乘之隙,于是发生了吴敬梓《移家赋》中所说的“兄弟参商,宗族诟谇”的争产纠纷,乃至发生了亲族冲入家中攫夺财产的事件。这件事不仅刺激了吴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会家族伦理道德的丑恶本质,认识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绅人物的虚伪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人物分道扬镳。作为缙绅阶级的叛逆,他首先挥霍遗产。 29岁应试举人落第,从此再也不应乡试。30岁以前,就将田产房产都消耗光了。33岁时移家南京,开始了他的卖文生涯。36岁那年,曾被荐应博学鸿词之试,但只参加了省里的预试,就托病辞去了征辟,甘愿过素约贫困的生活,54岁时死在扬州。 [编辑本段]内容介绍 元末明初,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结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明朝立国,推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不禁感叹:这种以八股文形式取士的制度不仅不会为国家选到真正的人才而且将来的读书人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荣身之路了,他们因此会把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是一条醉心于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他为了能够出人头地,荣耀乡里,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 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他触景生情,悲痛不已,一头撞在了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很是可怜,于是凑了二百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成驴变成马也要报效!” 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 当时,范进因为和周进当初相似的境遇,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然死了。胡屠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各项法令严加执行。朝廷有禁杀耕牛的禁令,汤奉不问因由,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义愤填膺,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没有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之罪。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居然也搜刮了八千两银子。 官吏们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 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是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 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制度不仅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凡此种种从明朝成化年间以来形成的风气,到了万历年间则愈演愈烈。科场得意,被认为才能出众;科场失意的任你有李白、杜甫的文才、颜渊、曾参的品行,都被看成愚笨无能。大户人家讲的是升官发财,贫贱儒生研究的是逢迎拍马。儒林堕落了,社会更加腐败。看来,要寻找不受科举八股影响的“奇人”,只能抛开儒林,放眼于市井小民之中了。 那知市井中间,真的出了几个奇人。 一个是会写字的。这人姓季,名遐年,自小无家无业,总在这些寺院里安身。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了去,他性格乖张,但凡人要请他写字他要斋戒一日,亲自磨一天的墨,要等他情愿,他才高兴。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靶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每日写了字,得了人家的笔资,自家吃了饭,剩下的钱就不要了,随便不相识的穷人,就送了他。一日大雪天,他的烂鞋踩了朋友家一地的泥,朋友让他换鞋,他居然说我这双鞋就不可以坐在你家?我坐在你家,还要算抬举你。一次,他看见和尚房里摆着一匣子上好的香墨,不管人家是否要写字,拿来就写,当一位有权有势的乡绅要他去写字时,他竟破口大骂“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 又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这人姓王,名太,他自小儿最喜下围棋。他无以为生,每日到虎踞夫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那一日,妙意庵做会。王太走将进来,碰到三四个大老官簇拥着两个人在那里下棋。大家开始很是瞧不起他,但是他们同王太刚下了半盘,就不得不投子认负,众人大惊,就要拉着王太吃酒。王太大笑道:“天下那里还有个快活似杀矢棋的事!我杀过矢棋,心里快活极了,那里还吃的下酒!”说毕,哈哈大笑,头也不回就去了。 像他们这样淡泊功名利禄的隐士在市井中还有很多,只不过在那些达官贵人看来,追求功名利禄才是正道。 [编辑本段]章回目录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契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蓬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上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腹溯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吴敬梓一生以移居南京为界可分前后两段。前期,他与小山一样,以声色犬马的生活方式游离于“正常”的生活轨道之外。“少年时,青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朝复夜,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买肢塘》)“王家昙首,伎识歌声春载酒,白板桥西,赢得才名曲部知。”(《减字木兰花》)吴敬梓不像小山一样真正沉醉到情爱之中,而更多地标榜一种不见容于俗世的生活姿态。不是为游冶而游冶,而是在游冶中体验自由。胡适说,吴氏的家产是在秦淮嫖掉的,我倒觉得,“泥沙一掷金一担”是他有意为之。只有丧失了财产,挣脱了宗族的约束后,他才能以纯粹的心境进入到文学创作之中。 “枭鸟东徒,浑未解于更鸣”!(《移家赋》)33岁、不名一文的吴敬梓移家南京时,他在族人眼中已是“传为子弟戒”的“败家子”。到了“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的地步,他仍拒不参加傅学鸿词科考试。当“长老苦口讥喃喃”干涉他的自由时,他“叉手谢长老,两眉如戟声如虎”。[45]他的“痴憨”、“颠憨”、“隐括”终一生而不变,与小晏何其相似! 《儒林外史》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他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能耐,就因为他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一个“有意思”的人。王冕既是葆有童心的放牛娃,又是才华横溢的畸人。他画荷花,“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陔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眼里。”这是何等任情自遂、天真自然!面对“灭门知县”的威逼,王冕宁可风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低头。他处茅屋之远而怀天下苍生,一语道出入股取仕的实质:“这法子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即有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凤四老爹在小说中看似可有可无,实则为一大关键。据考证,凤四老爹的原型为侠客甘凤池。[46]当时浙江总督李卫在奏折中这样描述甘凤池:“查此辈棍徒,造作讹信,往来煽感,着实痛恨,断难容其漏网。臣细思江浙好事悻谬之人,莫过于现在拿获之甘凤池等各犯。”(《雍正朱批谕旨》)对于这样一个叛逆者,吴敬棒却由衷地赞美道:“官府严刑密网,多少士大夫见了就屈膝就范,你一个小百姓,视如上芥,这就可敬了!” 《儒林外史》以四大奇人的故事作结。当“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的时候,奇人却出现在市井中间。会写字的季遇年,“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由着笔性写去”。“他若不情愿时,任你王侯将相大捧的银子送他,他正眼儿也不看”。他这样迎着施御史的脸痛骂:“你是何等之人?敢来叫我写字!我又不贪你的钱,又不慕你的势,又不借你的光,你敢叫我写起字来卜独立人格,意气风发。吴敬梓把“四大奇人”当作“述往思来”的一流人物。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则有闪光的人格,吴敬梓已悄悄换了一套崭新的价值标准。为什么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呢? 做裁缝的荆元,会弹琴、会写字,也喜欢做诗。朋友问他:“你既要做雅人,为甚么还要做你这贵行?何不同些学校里的人相与相与?”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也只为性情相近,故此时常学学。至于我们这个贱行,是祖父遗留下来的。难道读书写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况且那些学校中的朋友,他们另有一番见识,怎肯与我们相与!而今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字,诸事都由我。又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脸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也快活厂这席话真石破天惊。吴敬梓认识到,人格独立的背后是经济独立。被权力网络所覆盖的儒林中,只有爬墙藤一样的附庸,而元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市井人物操持着被士大夫所蔑视的职业,他们却在这职业中获得了真正的经济独立。好一个“诸事都由我”!儒林人士即使爬到宰辅这样的最高位置,怕也不敢说这样的大话。吴敬梓突破传统的道德评判,揭示出产生“奇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此前无人认识到。 开头出现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这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正如胡适在《吴敬梓评传》中所说:“不给你官做,便是专制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的妙法。要想抵制这种恶毒的牢笼,只有一个法子:就是提倡一种新的社会心理,叫人知道举业的丑态,知道官的丑态;叫人觉得‘人’比‘官’格外可贵,人格比富贵格外可贵。社会上养成这种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给你官做’的毒手段了。而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养成这种社会心理罢了。” 然而,这种社会心理终究很难养成。吴敬梓这个嵌崎磊落的败家子是寂寞的,他笔下的奇人们也是寂寞的。荆元为知音于老者弹琴,“弹了一会,忽作变徵之音,凄清宛转,于老者听到深微之处不觉凄然泪下”。读者读到这里,掩卷深思,怕也要“凄然泪下”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彡彡冉冉二任Cm
高粉答主

2020-11-22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8%
帮助的人:2557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义烨熠kq
2020-05-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82
展开全部
fyuuhhggfg Fttggtg The ggh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4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