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皇之治(隋文帝)和贞观之治(唐太宗)那一个的政绩较为理想?
展开全部
更新1:
请说明原因
我认为贞观之治较佳。 开皇之治 政绩 杨坚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后的中国,从此中国在大多数的世纪里都保持着他所建立的政治统一。 隋文帝鉴于东汉至隋南北分裂达四百多年之久,民生困苦,国库空虚,故自开皇九年,文帝统一天下后,即以富国为首要目标
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由于南北朝以来,户籍不清,税收不稳,于是文帝开皇五年,即大索貌阅,并接纳尚书左仆射高颎之建议,推行输籍法,作全国性户口调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经济,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瞒户籍之积弊,促成开皇之盛世。 隋初经历南北朝战乱,民生疲弊,故文帝接纳司马苏威建议,罢盐、酒专卖及入市税,其后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隋之富饶既非重歛于民,究其原因,与全国推行均田制有关。此举既可增加赋税,又可稳定经济发展。且南朝士族
亦渐由衰弱至于消灭。均田制能顺利推行,对隋初经济发展收益甚大。 加上隋代以关中作为本位,关中粮食短缺,需依赖关东漕运接济,故文帝于洛州等地设立常平仓等官仓,贮存关东运来粮食,建广通渠,便利关中漕运。又于民间设义仓,人民捐纳粮食以防凶年。 在地方行政方面,文帝鉴于魏晋南北朝政区划分毫无标准,地方行政混乱,支出庞大,故文帝于开皇三年,尽罢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
使国家地方行政渐上轨道。诚如学者钱穆所言: 开皇之治的成功,简化地方行政机构是一个基本因素。据统计隋初中央 *** 开支减省三分之二,地方 *** 之开支减省四分之三,全国于行政之经费,仅及南北朝时代开支三分一而已。故隋国库之丰积,不无原因。 此外,文帝安定政治,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 *** 如郑译、刘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文帝亦因前朝酷刑甚多,影响民生,故命苏威等人编纂《开皇律》,修订刑律,订立国家刑法,使人民有法可守,又减省刑罚,死刑只设绞、斩二等,以示隋朝对民之宽大。 在澄清吏治方面,文帝得国以来,励精图治,兼且天资刻薄,自不容贪污枉法之行为存在。文帝命柳盛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吏治之整肃,不仅上裕国库,下纾民困,隋初之隆盛,此亦为要因。 杨坚开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他在位期间,史称「开皇之治」。 但文帝后期不恤民力,在岐州(今陕西岐山)修建奢华的仁寿宫,耗资巨大,累死民夫上万人。杨坚是个节俭的皇帝,甚至可说是节俭得过份,在大旱时仍不肯开仓,虽然身为皇帝,但衣着十分朴素。文帝还多疑偏信,废太子杨勇,另立心怀不轨的杨广为太子,造成了后来隋的速亡。 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覆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他像荀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建成旧臣,曾谋划过暗害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均虚心接纳,并择善而从。魏徵死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允许四夷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降东突厥、平薛延陀、征高丽、服吐蕃、平回纥,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的国际盟主。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鼎盛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
重用魏徵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
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完善了均田制、科举制度和租庸调制,又能延续国势,为其后的盛世奠基。参考: 隋代的均田制 开皇二年(582年)规定,官人永业田与其品级相适应,自诸王以下至都督,多至百顷,少至四十亩。以此同时,内外官按其品级高低授给职分田(职田),多至五顷,少至一顷。内外官署还授给公廨田,以供公用。隋炀帝杨广即位,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租调,也取消了他们的授田。 唐代的均田制 唐代的均田制在隋代基础上,明确取消了奴婢、妇人及耕牛受田,土地的买卖限制加以放宽,其内容更为详细。均田制中,田地授给丁男,并且分成两种制度:一种为公田,称为口分田;另一种则为私田,谓之永业田。而且均田制是土地公有和私有的折衷制度,其目的在于制止土地兼并及增加税收,并鼓励民众垦荒。 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一种租税制度。唐朝的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田产四十分之一,称租;为国家服力役二十天,称庸;在服徭役的期限内,如果不去服役的也可以交纳绢或者布来代役,称调。租庸调制中以纳绢来代役的方法,在均田制的同步实施下,使农民在有土地耕种的同时保证了农耕的时间,推动了唐朝农业的发展。 科举 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立太子 长子杨勇为人奢侈,受杨坚厌恶;次子杨广(即隋炀帝)在杨坚面前装得很朴素,背后比杨勇更奢侈,但深得杨坚喜爱,后来废杨勇立杨广为太子,是他的一大败笔。 唐太宗晚年,因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承干与魏王泰内斗,结果太宗也废掉他们二人,并立仁孝的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为后盛世奠基 隋文帝后期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拒绝开仓赈灾,民心离失。 唐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对自己的过失抱有悔意。国势延续,后现「开元之治」,唐国势发展至顶峰。 2006-11-13 19:30:52 补充: 贞观之治更详细政策可参看aycm/chihist/ch_12
参考: *** + China10K
隋文帝 因为隋结束了晋覆亡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隋代统一全国
使南北复归统一
消除了因国家分裂而造成的地域隔阂
进一步促进南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为日后唐朝三百年的统一和强盛奠下稳固基础. 长唔一定好架
最重要系睇边个得到人民欢心
才可安享繁荣
参考: F.2中史作业
紧系唐太宗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