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情况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地震,震级为7.8级,震感波及中国很多地方,重庆、山西、陕西、湖北、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10多个省区市都有震感。
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介绍,这次汶川发生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属于浅源地震,其破坏力度较大。
地震可按照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公里深度以上的范围内,占地震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一问:为什么是汶川?
汶川县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蜿蜒的岷江由县北部入境,贯穿东部,境内河道长达88公里。
这里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多分布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而东南部岷江出口处海拔则仅为780米。
相对落差大, 地形坡度陡, 沟谷纵横,切割强烈。
西南部受制于邛崃山系,东北部为龙门山脉所控。
作为青藏高原研究专家,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分析说,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
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
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世纪曾经发生过强震。
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但王二七表示,目前对这一地震发生的机制还不清楚,不知道是由地壳的挤压、伸展还是水平走滑造成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大的方面来说,这次发生地震的四川省,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从地质构造上看,属理论上的地震高发地带。
同时,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
我国中部地区的中轴地震带位于经度100度到105度之间,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我国的地震密集带。
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的松潘、龙门山地震带上。
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据介绍,松潘地震带属于构造地震,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变化,从而内部产生巨大的应力作用在地壳上。
在地应力长期缓慢的作用下,造成地壳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直至断裂错动,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
二问:强震30年后为何再现?
1976年8月16日和23日,在四川省北部松潘、平武之间相继发生了两次7.2级的强烈地震,地震有感范围西至甘肃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东至长沙。
据资料记载,这些地震的震源深度均为10—20公里,极震区规模小,面积约29平方公里。
极震区内破坏严重,砖木结构房屋大都倒塌。
震时出现崩塌、滑坡。
震后降雨,泥石流淹没村庄,堵塞河道成湖泊,道路毁坏,通讯中断。
由于松潘、平武二县人烟稀少,森林覆盖面积大,经济以农业或农牧业为主,因此,地震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
据统计,死亡41人,重伤156人,轻伤600余人。
在时隔30多年后,为什么离松潘不到200公里的汶川会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呢?
据专家介绍,有一种现象叫“地震重复性”,是指历史上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方,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这种条件在一个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不会发生显著改变。
三问:成都为何受影响较小?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已连续组织多次会商,对地震趋势进行探讨。
专家们普遍认为,虽然距离震中仅100多公里,但成都的安全应有保障。
专家表示,从目前余震发生情况来看,是朝向北向西方向移动的,而成都则位于汶川东南方向上。
此外,这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偏西的分支上,而成都并不处在这个地震断裂带上。
这也是为什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成都受到的破坏程度比预想的要小一些。
因此,今后连续发生的余震,也应不会对成都造成太大的破坏。
据四川省地震局相关人士介绍,成都不属于任何地震带和地震区,成都本身基本上不会发生地震。
而大成都地区每年都有地震,主要集中在龙泉、金堂等地方。
因为龙泉山脉是地壳挤压形成的,所以每年有地壳运动时都会有轻微的地震。
但是因为龙泉山脉属于一个小型山脉,地壳运动不大,每年的地震幅度都在3级及其以下,在震中附近会感觉到稍微摇晃了一下,所以一般也不会被人察觉,也不会造成财产的损失。
中国的地震带分布
中国国家地震局1978年对中国地震区、带作了三级划分。
其中一、二级均为地震区,分别命名为“区”和“亚区”,三级称为“带”。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10个地区的30条地震带上。
泉州—汕头地震带。
是东南沿海地震亚区中地震活动水平最高的一条地震带。
1067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8级地震1次,7-7.3级地震2次,6-6.9级地震6次。
邵武—河源地震带。
东起福建崇安以北,经邵武、太宁、宁化、长汀、连城、武平入广东。
152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地震12次。
广州—阳江地震带。
北起佛冈、清远,南至阳江、吴川,由一系列大致平行的北东向断裂组成,本带地震发生在广州、佛山、高鹤、阳江等地,最大为6.4级。
灵山地震带。
北起梧州、藤县,南至北海、东兴。
1558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6.7级,属于地震频度比较低的地震带。
琼雷地震带。
位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的雷琼断陷内。
1605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次破坏性地震,最大震级为7.5级。
扬州—铜陵地震带。
包括江苏东部、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一部分,强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麻城—常州地震带。
包括湖北大部和河南、安徽、湖南等省一部分,公元4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的地震5次,最大震级6.5级。
邢台—河间地震带。
西界为太行山前大断裂,东界为沧东大断裂及聊城—兰考大断裂,北界为涿州—宝坻断裂带,南界为朱仙镇断裂带。
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较大的地震带。
郯城—营口地震带。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
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
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
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许昌—淮南地震带。
北起三门峡,经洛阳、开封、徐州一线向南,南界的西段在周口拗陷南缘,东段以肥中断裂为界。
怀来—西安地震带。
南起渭河、灵保盆地,经运城、临汾、太原、忻定、灵丘、大同、阳原、蔚广等盆地,最北至怀来—延庆盆地。
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就在这个带的附近。
三河—滦县地震带。
西起北京南口,北抵宽城附近,东至秦皇岛一带,南以涿县—宝坻断裂为界。
公元294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4.7级以上的地震29次,最大震级为8级。
五原—呼和浩特地震带。
西起磴口,北抵五原附近,东达呼和浩特以东的河套平原地区,南到默特右旗一带。
炉霍—康定地震带。
西起甘孜经炉霍、道孚至康定。
17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32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15次。
冕宁—西昌地震带。
北起石棉,经冕宁、西昌、会理、米易至元谋,公元前11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16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8次。
东川—嵩明地震带。
北起巧家,南经东川、嵩明、寻甸、宜良、开远至个旧一带。
地震活动强度较大,频率较低。
马边—昭通地震带。
包括四川马边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
1974年的永善7.1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地震活动频度较高,多为震群性地震。
通海—石屏地震带。
包括玉溪、通海、峨山、曲江、石屏、建水等地区,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就发生在此,地震活动强度较大,地震重复性高。
中甸—大理地震带。
包括中甸、丽江、鹤庆、剑川、洱源、大理、弥渡、巍山、南涧等地区,公元88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6级以上地震16次。
西海固地震带。
包括陇中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且具有明显的迁移现象。
天水地震带。
包括临夏、天水、甘南、武都等地,公元前193年到公元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46次,最大震级为7.5级。
松潘地震带。
包括武平、南坪、漳腊、松潘、叠溪及其以东的龙门山地区。
震源深度一般较浅,烈度偏高。
银川地震带。
包括贺兰山、银川盆地和卓子山,以银川盆地为主体,地震活动强度大,但频度较低。
民勤地震带。
东侧为贺兰山,西北侧为巴音乌拉山与雅布赖山,南侧为天景山等,1952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11次,最大震级为7级。
河西走廊地震带。
祁连山地区活动性最强的一条地震带,包括整个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北麓,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
祁连山地震带。
包括祁连山山脉主体部分。
190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25次,最大震级6.5,地震活动水平不高。
柴达木地震带。
以柴达木盆地为主体。
1930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5级以上地震17次,最大震级6.8级。
拜城—和静地震带。
地震主要分布在库车至轮台一带和乌什以北地区,震源深度10—30公里。
喀什—柯坪地震带。
包括阿克苏、巴苏、喀什、鸭子山一线以北至国境线以南的天山及其山前地区。
1896年到1976年共记录到破坏性地震约130次
2024-11-1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