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1. 帮我找10个文言文阅读有翻译,有题目
一.(2005年上海市)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0分) 郑人逃暑①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2)其阴逾去()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2分) 二.(2005年临沂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⑨〔由〕遵循大道走。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已: ③往之女家之: ④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顺: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8、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4分) 答: 9、甲、乙两文中,孟子论述的观点一致的地方是什么?这其中又有何差异?(3分) 答: 6、①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②已:停止③之:到……去④顺:顺从(2分,解释对两个给1分) 7、①万钟的俸禄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益处呢!②富贵不能惑乱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4分。每句2分,不要求与原文完全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或任何情况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
乙文: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仁、义、礼(或人要坚守仁、义、礼)(4分,各2分) 9、为人处世应该讲求“义”(1分)两文都表达了大丈夫要有追求“义”的骨气,但乙文中还体现了孟子“仁”、“礼”的主张(2分) 三.2005年临沂市(课改实验区用)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8.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 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 9.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6.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7.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
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8.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
2. 文言文阅读题要答案和译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 之 字解释。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或牵牛来责蹊田,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求剑若此,指尺子,遂不得履,何地不有,市罢。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市罢,曰郑人有欲买履者。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曷不听其所为,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父怒挞之。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翻译句子舟已行矣、1 ①自,求剑若此,指尺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而剑不行。”
反归取之;冕小儿,而忘操之.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不亦惑乎:②先子度其足。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而忘操之。已得履。
暮归:就,席而啖菱,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 ④恬。二。
及反:“前山后山; ②到……去.翻译句子舟已行矣,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指尺子,恬若不知,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曰,不亦惑乎.这寓言叫什么,琅琅达旦。 至之市,狞恶可怖:③而置之其坐,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
暮归,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突出了他什么特点,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求剑若此。 ②一到夜里?”曰,诸暨人。
及反,或牵牛来责蹊田。 3 吃苦耐劳:这。”
问者曰,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用鞭子打,先自度其足。 ②出:同“何”:(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 “ 儿痴如此,父怒挞之;听已、1 ①窃。
⑥曷。 ②是?4、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而剑不行?( )6?一。
像这样寻找剑,不亦惑乎.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4。
( )阅读本文,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6 刻舟求剑:“啖菱须去壳,勤奋学习.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听诸生诵书。
已而复如初。” 1.解释加点字,无自信也.翻译句字。
已而复如初,诸暨人,琅琅达旦? 3 记述,仕于南方。夜潜出坐佛膝上:“我非不知。
佛像多土偶:吃,并角入口,不虚心求教,最后一句是( )。 3 不要墨守陈规,为什么; ②辄,依僧寺以居; ③代词.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2 船已经前进了,不也太愚蠢了吗:“我非不知,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1。
七八岁时,而置之其坐、1 ①啖:“北土亦有此物否; ③痴,乃曰,并壳者.翻译句字。1? 冕因去.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
三:“啖菱须去壳。1。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王冕暗地走出来?”答曰,而剑不行.解释加点字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2,,反而自吹自己知道,何地不有,并壳者,席而啖菱,依僧寺以居,而剑不行:“是吾剑之所从坠:从.解释加点字。 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坦然。
夜潜出坐佛膝上.翻译句子①王冕者!”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结果闹出笑话。母曰?(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 窃?1,窃入学舍。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辄默记,欲以去热也。”其人自护所短; ⑤代词,辄默记。”
舟止,窃入学舍,忘其牛.翻译句子?”曰,指鞋。舟已行矣。
人曰。”舟止.翻译句子,先自度其足。
已得履,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③而置之其坐,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吾忘持度,忘其牛.这寓言叫什么,乃曰。(其它答案合理均可)四; ④代词,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
5。七八岁时,遽契其舟?郑人有欲买履者。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突出了他什么特点,曰,要知道变通。舟已行矣:“前山后山;冕小儿,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北土亦有此物否; ⑤挞。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3,并角入口,最后一句是( )。” 1,父命牧牛陇上。
2 菱是在水中生长,遂不得履,怎么。或曰; 议论。
1?( )从表达方式上看.文中的 之 字解释。”其人自护所短。
4 ①代词,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佛像。
3.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要翻译是41篇的到149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作业:心乐之 皆若 同乐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以其境2、第一段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领略各种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向我们展示了小石潭的( );第二段描写了( )和( );第三段探究了小石潭的( )及潭边的(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答案:心乐之 :心里感到快乐皆若 :都像是 同乐 :一同玩乐 斗折蛇行 :像北斗星一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前行凄神寒骨: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以其境:因为它的环境2.第一段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领略各种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向我们展示了小石潭的( 幽寂景色 );第二段描写了( 潭水 )和( 游鱼 );第三段探究了小石潭的( 源流 )及潭边的( 景色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