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写景作文:京杭大运河风情1500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游无锡,一定要游古运河。现在正是春日,是游古运河的好季节。
千里京杭大运河,无锡是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站在惠泉山远望,运河像一条白练般自天而降,那般轻柔、那般飘逸,就那样温情的把城市分成了两半。
无锡是一座因水而兴,傍水而建的古城。世人皆知,大运河是隋朝风流*逸的隋炀帝为下江南看琼花的杰作,却不知大运河的始作俑者却是3100年前的吴泰伯。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从陕西千里奔吴,在无锡梅里建立了一个勾吴国。眼见湖水漫漫,沼泽密布,人栖树上,无路可行,就率领了他的族人和当地先民,用简陋的工具开凿了一条运河,后人称为泰伯渎。公元前486年,吴国末代君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与诸侯争霸,疏浚沟通了包括他始祖开凿的泰伯渎在内的、自姑苏平门至广陵的水道,成为今天京杭大运河江南段最早的一段雏形。夫差贯通吴古故水道后,无锡先民为了饮水、用水、交通的便利,就在运河两岸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发展成市镇,建立了县城,成了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先有运河,后有城市,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年轻时,我曾临河而居,夏日在河中洗澡游泳,秋日在柳荫下垂钓,日子过得闲适、惬意。
游无锡古运河,要从河中心的小岛黄埠墩开始,方得游河之妙。头天晚上,夜泊墩上。翌日凌晨,东方的启明星渐渐隐去,晓风残月,杨柳拂面。这时,雇一叶轻舟,迎着旭日起航,两岸的桃花、茶花、迎春花和白雪般的樱花在晨露中,渐次亮起来,她们摇曳枝叶,舒展花瓣,微笑着欢迎你的到来。
离开黄埠墩半里水路,回望墩上翠楼月轩,在旭日照耀下,金碧辉煌。泊在河中的大船小舟开始蠕动,渔船上,不时冒起缕缕炊烟。面积220平方米的黄埠墩,不是一般的河中小岛,传说它“洪水不沉没,水枯不见底”,是神龟化身,深得古运河之灵气。在墩前,你似乎能听到当年吴王夫差伐齐时的咚咚战鼓,在墩后你仿佛听得到春申君率众人疏浚河道时的劳动号子。你看,河中流驶来两艘龙凤楼船,船中,笙歌悠扬,芦笛嘹亮,可以想见当年康熙、乾隆下江南的余韵。元至元十六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羁押北上路过无锡,在黄埠墩上过夜,写下了《过无锡》一诗,诗曰:“金山冉冉波涛雨,锡山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遥望墩上正气楼,让人肃然起敬。清明时节,常有当地居民上墩,在正气楼前烧香祭拜这位不屈的民族英雄。我们无锡人像对待自己家乡人一样,把他载入了《无锡名人录》。
离开黄埠墩向南,水流宽阔,垂柳飘荡处是无锡有名的米码头三里桥。透过晓雾,只见河中粮船云集,岸上米仓棋布。清代中叶,无锡逐渐成为皇家漕粮采办的中心,南来北往的运粮船都汇集无锡的三里桥附近,一时形成米市,现在,三里桥依旧是无锡稻米的集市中心。改革开放初期,我的一位同事下海经商,就在这米市中当了米老板,据说每年进账颇丰。
太阳升起,晓雾消散。河道中金光万道,一片辉煌。随着呜——呜——的船笛声越来越密,河道也渐渐变窄,运河两岸的繁华街市,转换成了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这些前门临街,后窗枕水的或三层或两层的木结构小楼,沐浴在一片金色的霞光里。拉开帘栊,一位红衣少女正临水梳妆,走下层层青石台阶,水码头上,彩裙翠袖的少妇嘴里哼着《茉莉花》开始捶衣汏菜。江南的女子温情婉约、秀丽多情,而无锡姑娘独有一份聪颖的天分。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菩萨蛮》里这样描写江南的人和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无锡姑娘大多不胜酒力,但待客的惠泉香茶,一样会使客人沉醉。
无锡的临水民居,是典型的江南小宅,一般有两进,面宽多在一至三间。其布局、造型、装饰,都是随水而建、随水而行的,表现出一种和水一样的灵动。无论是原木雕门,还是木格花窗,都不施彩绘,而是以褐、黑、墨绿等色与粉墙、黛瓦、绿色的竹、柳、水杉相映成趣。在这些临河的木屋上,你会发现房檐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鸟笼,各样的鸟儿抖动着羽毛,唱着各自的调子。窗台上,摆放着大小不一、或方或圆的花盆,真称得上色彩各异,花枝招展。临河的居民,他们的房子贴近水面,身性也像水一样淡泊洁净,悠然安详。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舍舟上岸,仔细的欣赏一番。临河人家会开门迎客,待之以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顺着河道向东弯转,透过柳荫,一座飞檐凌空的宝塔迎面而来。它玲珑精巧、亭亭玉立,这便是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座寺庙——南禅寺中的妙光塔。妙光塔高43米,八面、七层,绝顶复檐,回廊铺地。塔名为宋徽宗所题。我曾在妙光塔下住家十年。听老辈人说,旧时阴雨天,塔尖会发出五颜六色直冲云霄的妙光,故曰妙光塔。近年有科学家论证,说是雷电作怪,大众方才释疑。妙光塔下的南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初名护国寺,号称“江南最胜丛林”。因修在无锡古城的南门外,老百姓俗称南禅寺。现在江苏省内外许多古寺名刹的方丈,都曾在此受戒。千年古刹传灯相继,现在香火依然旺盛。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南山寺建成文化商城,里面古玩玉器、鸟鱼花虫,应有尽有,犹若无锡的“城隍庙”,成了无锡人游玩、购物的好去处。这几年,我有了养花的嗜好,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携了妻儿到庙会上逛逛,选上盆好花带回家。南禅寺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饮食文化节,届时,南北各地甚至港澳台、东南亚的小吃都在庙会上摆摊设点,香气四溢,引人垂涎。南禅寺的小吃由是名闻江南。
站在船头,耳闻钟鼓齐鸣,遥望车水马龙,鼻嗅阵阵小吃香气,没有十足定力,你一定会跳上码头,冲进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奔向南禅寺,去饱你的眼福、耳福和口福的。我的许多来自北方的朋友,就是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古运河之旅。如果是这样,我就太为你惋惜了。
顶住南禅寺的诱惑,我们继续南行。河道开始渐渐收窄,穿过一户户的河上人家,游船从一个桥洞钻入另一个桥洞。我们进入了桥的世界。彩虹般横卧河面的一座座精巧的石桥,让你进入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境。跨塘桥、耕渎桥、定胜桥…..这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石桥,犹如一张精心织就得情网,让你不得不陶醉其中。
夕阳西下,水手累了。船愈行愈慢,客人越看越仔细。终于游船停在一座造型均称、稳固雄浑的单孔石桥前。这座与水中倒影形成一个“满月”形状的石桥,就是古运河上最的清明桥。清明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五米宽,四十三米长,桥孔跨度12米,全用金山石砌成,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桥面上既有人行的石级,又有古时独轮车车行的石板道。桥的西堍一对望柱石顶上,雕有蹲伏的石狮守护石桥,迎送往来行人。桥的东面建有碑亭,亭中立有石碑,刻有乾隆年间的《重修清宁桥记》。清明桥原名清宁桥,为避道光帝旻宁讳,改为现名,延叫至今。1986年3月日本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来无锡旅游,被清明桥的秀丽所感动,回国后写了《清明桥》和《无锡旅情》两首歌曲。不少日本人听了歌曲后,便提起行囊到神往的无锡古运河来旅游,一时传为美谈。
古运河无锡跨塘桥到清明桥的900米河段,被国内外许多历史文化和古建筑专家称为大运河的“绝版之地”。我常常骄傲的告诉我居住在其他沿河城市的朋友,古运河由北到南,经过许多城市,比如江南的扬州、苏州、杭州,它都是从城市的边缘擦过去,唯有无锡市穿城而过。“绝版之地”的古运河段,它以水弄堂与古塔、古寺、古桥、古窑、古渎、古街、古庙、古宅和谐结合,构成了古朴典雅的水乡风情,彰显了灵动、恬静、清幽的江南风光。
如果有兴致,我们可以把船停在水码头上,沿着青石台阶走上清明桥。上了桥,就是条古色古香的长街,这就是被称为古运河“绝版之地”南长街了。南长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当时在无锡南城门设有驿站,驿道既是南长街。从北宋到明清,自京城来的信史或官员快马经过常州,到这里歇息后,换乘船只后,往南可以直达苏州。因了驿道的便捷,南长街自古繁华,商号林立、酒旗斜矗。现在的南长街,街面由青石铺就,一面临河,一面是明清风格的民居、商铺,间有弄堂、水巷、牌楼、古寺、石桥。居民们依旧保持着旧日的生活习惯,成为稀世古景。在这里,你可以在商铺里淘到别地所没有的古书、古董,领略到醇厚的江南民俗、民情、民风。
晚饭,就在南长街上找家临河轩堂,烫一壶惠泉老酒,点上锡帮菜中的名品太湖白鱼、白虾和银鱼汤羹。这“太湖三白”,鲜美绝伦,让你一日入口,终身不忘江南。特别是太湖银鱼,全身晶莹剔透,可以清晰的看见鱼骨鱼刺,是太湖中的精品。
酒足饭饱之后,月亮升上来了。趁着月色,让我们依旧回到船中。这时节,我们要掉转船头,向西北绕行,向惠泉山前进。我们要到那里去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江南的春夜,多少还有些寒气,要加一件单衣再坐回船头。此时,迎头望一眼夜空吧,天上银河,地上运河。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游船在夜色中徐徐的前行,远处是点点灯火,近处是盏盏渔火。二泉映月的琴声渐渐的从惠泉山麓断续飘来,琴声悠扬,还有些凄婉,这时候,朋友,你在想什么呢?你一定陶醉了吧。
千里京杭大运河,无锡是一座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站在惠泉山远望,运河像一条白练般自天而降,那般轻柔、那般飘逸,就那样温情的把城市分成了两半。
无锡是一座因水而兴,傍水而建的古城。世人皆知,大运河是隋朝风流*逸的隋炀帝为下江南看琼花的杰作,却不知大运河的始作俑者却是3100年前的吴泰伯。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从陕西千里奔吴,在无锡梅里建立了一个勾吴国。眼见湖水漫漫,沼泽密布,人栖树上,无路可行,就率领了他的族人和当地先民,用简陋的工具开凿了一条运河,后人称为泰伯渎。公元前486年,吴国末代君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与诸侯争霸,疏浚沟通了包括他始祖开凿的泰伯渎在内的、自姑苏平门至广陵的水道,成为今天京杭大运河江南段最早的一段雏形。夫差贯通吴古故水道后,无锡先民为了饮水、用水、交通的便利,就在运河两岸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发展成市镇,建立了县城,成了运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先有运河,后有城市,运河是无锡的母亲河。年轻时,我曾临河而居,夏日在河中洗澡游泳,秋日在柳荫下垂钓,日子过得闲适、惬意。
游无锡古运河,要从河中心的小岛黄埠墩开始,方得游河之妙。头天晚上,夜泊墩上。翌日凌晨,东方的启明星渐渐隐去,晓风残月,杨柳拂面。这时,雇一叶轻舟,迎着旭日起航,两岸的桃花、茶花、迎春花和白雪般的樱花在晨露中,渐次亮起来,她们摇曳枝叶,舒展花瓣,微笑着欢迎你的到来。
离开黄埠墩半里水路,回望墩上翠楼月轩,在旭日照耀下,金碧辉煌。泊在河中的大船小舟开始蠕动,渔船上,不时冒起缕缕炊烟。面积220平方米的黄埠墩,不是一般的河中小岛,传说它“洪水不沉没,水枯不见底”,是神龟化身,深得古运河之灵气。在墩前,你似乎能听到当年吴王夫差伐齐时的咚咚战鼓,在墩后你仿佛听得到春申君率众人疏浚河道时的劳动号子。你看,河中流驶来两艘龙凤楼船,船中,笙歌悠扬,芦笛嘹亮,可以想见当年康熙、乾隆下江南的余韵。元至元十六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羁押北上路过无锡,在黄埠墩上过夜,写下了《过无锡》一诗,诗曰:“金山冉冉波涛雨,锡山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遥望墩上正气楼,让人肃然起敬。清明时节,常有当地居民上墩,在正气楼前烧香祭拜这位不屈的民族英雄。我们无锡人像对待自己家乡人一样,把他载入了《无锡名人录》。
离开黄埠墩向南,水流宽阔,垂柳飘荡处是无锡有名的米码头三里桥。透过晓雾,只见河中粮船云集,岸上米仓棋布。清代中叶,无锡逐渐成为皇家漕粮采办的中心,南来北往的运粮船都汇集无锡的三里桥附近,一时形成米市,现在,三里桥依旧是无锡稻米的集市中心。改革开放初期,我的一位同事下海经商,就在这米市中当了米老板,据说每年进账颇丰。
太阳升起,晓雾消散。河道中金光万道,一片辉煌。随着呜——呜——的船笛声越来越密,河道也渐渐变窄,运河两岸的繁华街市,转换成了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这些前门临街,后窗枕水的或三层或两层的木结构小楼,沐浴在一片金色的霞光里。拉开帘栊,一位红衣少女正临水梳妆,走下层层青石台阶,水码头上,彩裙翠袖的少妇嘴里哼着《茉莉花》开始捶衣汏菜。江南的女子温情婉约、秀丽多情,而无锡姑娘独有一份聪颖的天分。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菩萨蛮》里这样描写江南的人和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无锡姑娘大多不胜酒力,但待客的惠泉香茶,一样会使客人沉醉。
无锡的临水民居,是典型的江南小宅,一般有两进,面宽多在一至三间。其布局、造型、装饰,都是随水而建、随水而行的,表现出一种和水一样的灵动。无论是原木雕门,还是木格花窗,都不施彩绘,而是以褐、黑、墨绿等色与粉墙、黛瓦、绿色的竹、柳、水杉相映成趣。在这些临河的木屋上,你会发现房檐上挂着各式各样的鸟笼,各样的鸟儿抖动着羽毛,唱着各自的调子。窗台上,摆放着大小不一、或方或圆的花盆,真称得上色彩各异,花枝招展。临河的居民,他们的房子贴近水面,身性也像水一样淡泊洁净,悠然安详。如果有兴趣,你可以舍舟上岸,仔细的欣赏一番。临河人家会开门迎客,待之以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顺着河道向东弯转,透过柳荫,一座飞檐凌空的宝塔迎面而来。它玲珑精巧、亭亭玉立,这便是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一座寺庙——南禅寺中的妙光塔。妙光塔高43米,八面、七层,绝顶复檐,回廊铺地。塔名为宋徽宗所题。我曾在妙光塔下住家十年。听老辈人说,旧时阴雨天,塔尖会发出五颜六色直冲云霄的妙光,故曰妙光塔。近年有科学家论证,说是雷电作怪,大众方才释疑。妙光塔下的南禅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间,初名护国寺,号称“江南最胜丛林”。因修在无锡古城的南门外,老百姓俗称南禅寺。现在江苏省内外许多古寺名刹的方丈,都曾在此受戒。千年古刹传灯相继,现在香火依然旺盛。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南山寺建成文化商城,里面古玩玉器、鸟鱼花虫,应有尽有,犹若无锡的“城隍庙”,成了无锡人游玩、购物的好去处。这几年,我有了养花的嗜好,每到节假日我都会携了妻儿到庙会上逛逛,选上盆好花带回家。南禅寺每年春秋两季都举办饮食文化节,届时,南北各地甚至港澳台、东南亚的小吃都在庙会上摆摊设点,香气四溢,引人垂涎。南禅寺的小吃由是名闻江南。
站在船头,耳闻钟鼓齐鸣,遥望车水马龙,鼻嗅阵阵小吃香气,没有十足定力,你一定会跳上码头,冲进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奔向南禅寺,去饱你的眼福、耳福和口福的。我的许多来自北方的朋友,就是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古运河之旅。如果是这样,我就太为你惋惜了。
顶住南禅寺的诱惑,我们继续南行。河道开始渐渐收窄,穿过一户户的河上人家,游船从一个桥洞钻入另一个桥洞。我们进入了桥的世界。彩虹般横卧河面的一座座精巧的石桥,让你进入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境。跨塘桥、耕渎桥、定胜桥…..这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石桥,犹如一张精心织就得情网,让你不得不陶醉其中。
夕阳西下,水手累了。船愈行愈慢,客人越看越仔细。终于游船停在一座造型均称、稳固雄浑的单孔石桥前。这座与水中倒影形成一个“满月”形状的石桥,就是古运河上最的清明桥。清明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五米宽,四十三米长,桥孔跨度12米,全用金山石砌成,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桥面上既有人行的石级,又有古时独轮车车行的石板道。桥的西堍一对望柱石顶上,雕有蹲伏的石狮守护石桥,迎送往来行人。桥的东面建有碑亭,亭中立有石碑,刻有乾隆年间的《重修清宁桥记》。清明桥原名清宁桥,为避道光帝旻宁讳,改为现名,延叫至今。1986年3月日本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来无锡旅游,被清明桥的秀丽所感动,回国后写了《清明桥》和《无锡旅情》两首歌曲。不少日本人听了歌曲后,便提起行囊到神往的无锡古运河来旅游,一时传为美谈。
古运河无锡跨塘桥到清明桥的900米河段,被国内外许多历史文化和古建筑专家称为大运河的“绝版之地”。我常常骄傲的告诉我居住在其他沿河城市的朋友,古运河由北到南,经过许多城市,比如江南的扬州、苏州、杭州,它都是从城市的边缘擦过去,唯有无锡市穿城而过。“绝版之地”的古运河段,它以水弄堂与古塔、古寺、古桥、古窑、古渎、古街、古庙、古宅和谐结合,构成了古朴典雅的水乡风情,彰显了灵动、恬静、清幽的江南风光。
如果有兴致,我们可以把船停在水码头上,沿着青石台阶走上清明桥。上了桥,就是条古色古香的长街,这就是被称为古运河“绝版之地”南长街了。南长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当时在无锡南城门设有驿站,驿道既是南长街。从北宋到明清,自京城来的信史或官员快马经过常州,到这里歇息后,换乘船只后,往南可以直达苏州。因了驿道的便捷,南长街自古繁华,商号林立、酒旗斜矗。现在的南长街,街面由青石铺就,一面临河,一面是明清风格的民居、商铺,间有弄堂、水巷、牌楼、古寺、石桥。居民们依旧保持着旧日的生活习惯,成为稀世古景。在这里,你可以在商铺里淘到别地所没有的古书、古董,领略到醇厚的江南民俗、民情、民风。
晚饭,就在南长街上找家临河轩堂,烫一壶惠泉老酒,点上锡帮菜中的名品太湖白鱼、白虾和银鱼汤羹。这“太湖三白”,鲜美绝伦,让你一日入口,终身不忘江南。特别是太湖银鱼,全身晶莹剔透,可以清晰的看见鱼骨鱼刺,是太湖中的精品。
酒足饭饱之后,月亮升上来了。趁着月色,让我们依旧回到船中。这时节,我们要掉转船头,向西北绕行,向惠泉山前进。我们要到那里去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江南的春夜,多少还有些寒气,要加一件单衣再坐回船头。此时,迎头望一眼夜空吧,天上银河,地上运河。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游船在夜色中徐徐的前行,远处是点点灯火,近处是盏盏渔火。二泉映月的琴声渐渐的从惠泉山麓断续飘来,琴声悠扬,还有些凄婉,这时候,朋友,你在想什么呢?你一定陶醉了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