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革命故事两则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2.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3.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
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美丽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4.杨成武将军立马斩日“名将之花”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击毙的日本军官中军阶最高的当是阿部规秀中将。这件事一直为中国军人所乐道。当年的八路军自不必说,就是蒋介石也多次提到此事。
1939年10月下旬,太行山区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正赶往阜平县青山村去参加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组织工作会议,同时还要参加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的纪念大会。应该说这样的会开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10月31日晚上,杨成武接到了分区司令部送来的敌情报告: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命令:村大佐率一个大队的日军和伪军一千多人进驻了涞源县城,他们打算在11月3日分三路对一分区腹地进行“扫荡”。
接到这份情报,杨成武一惊一喜。惊的是敌人的“扫荡”来得太突然;喜的是可有了打仗的机会了。这位年轻的、一向被人称为“好战分子”的八路军指挥员,自从参加完平型关大战后,到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来就一直想打仗,可总是没机会打一场像样的大战,好杀一杀敌人的威风。眼下机会来了。他立刻跑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那里。“聂司令员,有情况……”
一向很谨慎的聂荣臻一面听,一面看地图,听他讲完,问:“情报准确吗?”
“没有问题!我们的情报一般都是经过多方面证实的。那个叫‘催命鬼’的崔明贵送出来的情报。”
聂荣臻知道这个情报人员。他问:“你的意思是想打一仗?”
杨成武点点头,说:“我看是个好机会。”
“有多大的把握?”
“应该比较有把握。”
“要是打,你准备打哪一路?”
杨成武一边说,一边在桌子上摆开了阵势,“我看打东路?从涞源县城到银坊一路全是深山大谷。出涞源城过白石口,再往南到雁宿崖、银坊,中间只有一条山路可走,两面都是大山,不难找到伏击地域。”
“那可能是敌人的主力呀!”
“我们的主力也在这里。他虽然是主力,可也是孤军一支,另外两路也没有办法支援他们。”
聂荣臻点点头,说:“那好,你去把贺龙、关向应、彭真等同志请来,也听听他们的意见。”
杨成武一阵小跑到了彭真的住处。正巧贺龙、关向应也在。他们很快被请到了聂荣臻的住地。杨成武把自己的想法又讲述了一遍。
彭真说:“既然有把握,就可以打。”贺龙风趣地说:“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关向应也同意打他一仗。
聂荣臻说:“大家都认为应该打这一仗,杨成武你就不要参加会了,马上回去部署这次战斗。”
第二天一大早,杨成武骑上战马,带着警卫员就往回赶。他们没有直接返回一分区司令部,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特意走银坊、雁宿崖、三口、白石口、插箭岭、黄土岭一线,他对这里的地形本来就比较熟悉,但要在这一带打仗,还必须仔细察看地形。走着看着,杨成武不禁兴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哪样都不少。人和自不必说,部队上上下下一条心地想打一仗解解恨;讲天时,这季节秋高气爽,地里的庄稼刚刚收下,还有“黄纱帐”;地利,眼前不是最有利的地形环境吗?
从白石口至雁宿崖这一条路,要通过一段两侧由陡峭山崖夹着的、宽约四十来米的干河滩。如果将部队埋伏在两侧山崖上,并以一部兵力诱敌至此,再用火力封锁住白石口,断敌退路,敌人就插翅难逃,只能葬身于卵石遍地的乱河滩之中。地形太适合打伏击战了。
在银坊三团的驻地,团长纪亭榭、政委袁升平、副团长邱尉已在磨刀霍霍了。杨成武对他们说:“你们准备打硬仗吧!”
纪团长说:“我们就等着你这句话呢!”
吃饭时,碗筷都成了地形地物,饭桌摆成了他们的研究作战方案的沙盘,指挥员们边吃边比划着。刚扔下饭碗,咽下最后一口饭,胸有成竹的杨成武就命令电话兵接通了其他各团电话,下达了向战斗地域运动的命令。
回到管头一分区司令部,杨成武又召集作战会议,对作战方案再次进行了研究。“首先是要把敌人引到我们的伏击地点,还不能让他们三路敌人合在一起。你们说说怎么打?”团长、政委们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杨成武宣布:以一部分兵力和地方游击队去牵制、截击由插箭岭、灰堡方向前进之敌,不使这两路敌人接近伏击战场;曾雍雅的第三支队和梁正中的县支队由白石口向雁宿崖佯动,充当“狼诱子”把敌人引入雁宿崖伏击区;唐子安、黄文明率第二团,纪亭榭、袁升平率第三团,分别埋伏于雁宿崖东西两侧山崖上,消灭敌军主力;陈正湘、王道邦率第一团插至白石口南,随时准备堵击敌人的退路。一切布置停当,杨成武要通了聂荣臻的电话:
“聂司令,我们都安排好了。三个主力团对付他的一路,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指示吗?”
“你们一定要抓住战机,争取把这一路敌人都消灭!我不离开电话,你随时向我报告。”
2日夜,所有部队悄悄进入预定的位置。杨成武知道指战员们要受苦了……深秋的太行山区是非常寒冷的,部队要潜伏在冰冷的岩石上过夜。
3日天不亮,杨成武就上了山。透过淡淡的薄雾,他对身边的人说:“今天是个好天气!”7点多钟,“狼诱子”先同敌军接上了火。东路的六百余敌人进至白石口后,第三支队一部节节抗击,边退边打诱敌深入。敌人以为他们零星小股部队可以一口吃掉,紧追不舍,很快就到了雁宿崖。不久,我阻击部队也与另外两路敌军先后接上了火。
被引至雁宿崖的敌军为相互策应,保障其侧翼安全,兵分两股,一股二百余人,想取道辛庄、北道神往前进,企图进入我军设伏地域西侧后。第三团一部当即进行猛袭,击退了敌军5次进攻,毙伤其大部。接着第二团亦投入战斗,将余部压迫至雁宿崖西北边的高地。与此同时,另一股三百余人被引入雁宿崖狭谷,当其前卫到达张家坟时,第一团一部迅速迂回至狭谷北边三岔口断其退路,第三团一部封锁了狭谷南出口。第一团、第三团主力从狭谷东侧,第二团及第三团一部从狭谷西侧勇猛夹击。经过数小时激战,敌军被歼过半。
此时,被包围在雁宿崖西北高地上的敌军残部也被压缩进了狭谷,一并被围在雁宿崖村内及附近一个马蹄形小高地上,这里只有从开口的一面缓坡能上去。小高地成了这次战斗的惨烈之处。各团的部队都运动到了小高地的周围,但敌军凭着占据的有利地形和依仗着火力的优势,拼命地负隅顽抗。三团在电话里向杨成武报告,担任主攻的一营冲上高地后,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又被日军压了下来。“司令员,天快黑了……”
如果让日军坚持到天黑,他们的援兵很可能会赶到。杨成武皱了皱眉,命令说:“不行,天黑前必须解决战斗!”太阳还有一杆子高时,杨成武向部队发出命令——“总攻开始!”
5.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水缸的秘密
瑞金沙洲坝的杨大娘是红军家属。大儿子参加红军以后,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里里外外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心。
1933年7月的一个傍晚,杨大娘浇完菜园,回家准备挑水做饭。她刚拿起扁担,却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大娘奇怪了:前天水缸满,昨天水缸满,今天水缸又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她问小儿子:“小发仔,下午你挑水了吗?”
11岁的小发仔把头摇得拨浪鼓似的,说:“我没挑。”
杨大娘越想越觉得奇怪,就跑到田头问代耕队长:“我屋里那口水缸,天天都满满的。是你派人给我家挑水了吧?”
“没有啊,”代耕队长也感到奇怪,将信将疑地问,“真有这样的事?”
正说着,上屋的二婶也提着菜蓝子走过来搭话:“是啊,我屋里的水缸也是干了又会满,满得都快要溢出来 了,不知道是谁在做好事。”
代耕队长把斗笠往头上一扣,笑笑说:“毛主席主张调查研究,你们该去调查调查呀!”
杨大娘和二婶觉得这话有理,俩人商量了一阵,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杨大娘擦桌子、洗衣服,不到下午,满满一缸水就用完了。她故意不去挑,也不下地干活,早早拿起一双鞋底,坐在门口,和二婶你一针我一线地纳起鞋底来。她俩鞋线扯得嗦嗦响,纳好鞋底又上鞋帮,四只耳朵听动静,两双眼睛观八方,边做针线活,边搞起“调查”来。但是等了半天,也没有半点儿动静,她俩心里纳闷极了。
太阳离西山只有两竿高的时候,杨大娘忽然听见屋里的后门响了,接着又听到水桶铁钩碰撞的声音。她俩惊喜地互相丢了个眼色,不约而同地喊了出来:“这回捉到了!”说着站起身就往屋里跑。
杨大娘刚进门,差点跟一个挑着水桶的人撞个满怀。她抬头一看,见这人身材高大魁梧,穿一身红军制服,正冲着她和二婶笑。望着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她觉得很面熟,但是又记不起在什么地方见过。二婶一下就认出来了:“呀,这不是毛主席吗!”
二婶拉着毛主席坐下,杨大娘赶忙端上一碗茶,说:“毛主席,你来沙洲坝不久,可处处爱护体贴老百姓,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呀!”
毛主席喝着茶,和两位红军家属聊起家常来,问她们:生活有没有困难?代耕队耕的田满意不满意?房子漏雨不漏雨?小孩子在列宁小学的功课好不好?一直谈到天擦黑,毛主席又要去挑水,非要把水缸挑满不可。杨大娘拗不过,只好答应了。
毛主席为杨大娘和二婶家挑水的事,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2.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3.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
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美丽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
4.杨成武将军立马斩日“名将之花”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人击毙的日本军官中军阶最高的当是阿部规秀中将。这件事一直为中国军人所乐道。当年的八路军自不必说,就是蒋介石也多次提到此事。
1939年10月下旬,太行山区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时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的杨成武,正赶往阜平县青山村去参加中共中央北方局的组织工作会议,同时还要参加晋察冀军区成立两周年的纪念大会。应该说这样的会开起来还是比较轻松的。
10月31日晚上,杨成武接到了分区司令部送来的敌情报告: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命令:村大佐率一个大队的日军和伪军一千多人进驻了涞源县城,他们打算在11月3日分三路对一分区腹地进行“扫荡”。
接到这份情报,杨成武一惊一喜。惊的是敌人的“扫荡”来得太突然;喜的是可有了打仗的机会了。这位年轻的、一向被人称为“好战分子”的八路军指挥员,自从参加完平型关大战后,到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以来就一直想打仗,可总是没机会打一场像样的大战,好杀一杀敌人的威风。眼下机会来了。他立刻跑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那里。“聂司令员,有情况……”
一向很谨慎的聂荣臻一面听,一面看地图,听他讲完,问:“情报准确吗?”
“没有问题!我们的情报一般都是经过多方面证实的。那个叫‘催命鬼’的崔明贵送出来的情报。”
聂荣臻知道这个情报人员。他问:“你的意思是想打一仗?”
杨成武点点头,说:“我看是个好机会。”
“有多大的把握?”
“应该比较有把握。”
“要是打,你准备打哪一路?”
杨成武一边说,一边在桌子上摆开了阵势,“我看打东路?从涞源县城到银坊一路全是深山大谷。出涞源城过白石口,再往南到雁宿崖、银坊,中间只有一条山路可走,两面都是大山,不难找到伏击地域。”
“那可能是敌人的主力呀!”
“我们的主力也在这里。他虽然是主力,可也是孤军一支,另外两路也没有办法支援他们。”
聂荣臻点点头,说:“那好,你去把贺龙、关向应、彭真等同志请来,也听听他们的意见。”
杨成武一阵小跑到了彭真的住处。正巧贺龙、关向应也在。他们很快被请到了聂荣臻的住地。杨成武把自己的想法又讲述了一遍。
彭真说:“既然有把握,就可以打。”贺龙风趣地说:“送到嘴边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关向应也同意打他一仗。
聂荣臻说:“大家都认为应该打这一仗,杨成武你就不要参加会了,马上回去部署这次战斗。”
第二天一大早,杨成武骑上战马,带着警卫员就往回赶。他们没有直接返回一分区司令部,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子,特意走银坊、雁宿崖、三口、白石口、插箭岭、黄土岭一线,他对这里的地形本来就比较熟悉,但要在这一带打仗,还必须仔细察看地形。走着看着,杨成武不禁兴奋起来——“天时”、“地利”、“人和”,哪样都不少。人和自不必说,部队上上下下一条心地想打一仗解解恨;讲天时,这季节秋高气爽,地里的庄稼刚刚收下,还有“黄纱帐”;地利,眼前不是最有利的地形环境吗?
从白石口至雁宿崖这一条路,要通过一段两侧由陡峭山崖夹着的、宽约四十来米的干河滩。如果将部队埋伏在两侧山崖上,并以一部兵力诱敌至此,再用火力封锁住白石口,断敌退路,敌人就插翅难逃,只能葬身于卵石遍地的乱河滩之中。地形太适合打伏击战了。
在银坊三团的驻地,团长纪亭榭、政委袁升平、副团长邱尉已在磨刀霍霍了。杨成武对他们说:“你们准备打硬仗吧!”
纪团长说:“我们就等着你这句话呢!”
吃饭时,碗筷都成了地形地物,饭桌摆成了他们的研究作战方案的沙盘,指挥员们边吃边比划着。刚扔下饭碗,咽下最后一口饭,胸有成竹的杨成武就命令电话兵接通了其他各团电话,下达了向战斗地域运动的命令。
回到管头一分区司令部,杨成武又召集作战会议,对作战方案再次进行了研究。“首先是要把敌人引到我们的伏击地点,还不能让他们三路敌人合在一起。你们说说怎么打?”团长、政委们纷纷各抒己见……最后,杨成武宣布:以一部分兵力和地方游击队去牵制、截击由插箭岭、灰堡方向前进之敌,不使这两路敌人接近伏击战场;曾雍雅的第三支队和梁正中的县支队由白石口向雁宿崖佯动,充当“狼诱子”把敌人引入雁宿崖伏击区;唐子安、黄文明率第二团,纪亭榭、袁升平率第三团,分别埋伏于雁宿崖东西两侧山崖上,消灭敌军主力;陈正湘、王道邦率第一团插至白石口南,随时准备堵击敌人的退路。一切布置停当,杨成武要通了聂荣臻的电话:
“聂司令,我们都安排好了。三个主力团对付他的一路,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指示吗?”
“你们一定要抓住战机,争取把这一路敌人都消灭!我不离开电话,你随时向我报告。”
2日夜,所有部队悄悄进入预定的位置。杨成武知道指战员们要受苦了……深秋的太行山区是非常寒冷的,部队要潜伏在冰冷的岩石上过夜。
3日天不亮,杨成武就上了山。透过淡淡的薄雾,他对身边的人说:“今天是个好天气!”7点多钟,“狼诱子”先同敌军接上了火。东路的六百余敌人进至白石口后,第三支队一部节节抗击,边退边打诱敌深入。敌人以为他们零星小股部队可以一口吃掉,紧追不舍,很快就到了雁宿崖。不久,我阻击部队也与另外两路敌军先后接上了火。
被引至雁宿崖的敌军为相互策应,保障其侧翼安全,兵分两股,一股二百余人,想取道辛庄、北道神往前进,企图进入我军设伏地域西侧后。第三团一部当即进行猛袭,击退了敌军5次进攻,毙伤其大部。接着第二团亦投入战斗,将余部压迫至雁宿崖西北边的高地。与此同时,另一股三百余人被引入雁宿崖狭谷,当其前卫到达张家坟时,第一团一部迅速迂回至狭谷北边三岔口断其退路,第三团一部封锁了狭谷南出口。第一团、第三团主力从狭谷东侧,第二团及第三团一部从狭谷西侧勇猛夹击。经过数小时激战,敌军被歼过半。
此时,被包围在雁宿崖西北高地上的敌军残部也被压缩进了狭谷,一并被围在雁宿崖村内及附近一个马蹄形小高地上,这里只有从开口的一面缓坡能上去。小高地成了这次战斗的惨烈之处。各团的部队都运动到了小高地的周围,但敌军凭着占据的有利地形和依仗着火力的优势,拼命地负隅顽抗。三团在电话里向杨成武报告,担任主攻的一营冲上高地后,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又被日军压了下来。“司令员,天快黑了……”
如果让日军坚持到天黑,他们的援兵很可能会赶到。杨成武皱了皱眉,命令说:“不行,天黑前必须解决战斗!”太阳还有一杆子高时,杨成武向部队发出命令——“总攻开始!”
5.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