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古人对幼童年龄的称呼?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那些古人对幼童年龄的称呼:
那些古人对幼童年龄的不同称呼
古人的年纪一般不用数字表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称谓。
赤子
指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
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
指二三岁的幼儿。
亦作“孩抱”。
tiáo chèn
龆 龀
儿童换齿。
指七八岁的儿童。
《韩诗外传》:
“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
垂髫
古代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
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
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
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总角
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
《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豆蔻
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杜牧《赠别》诗: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