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物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个人创新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 要]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经验的基础上,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了尝试性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 生物课程 创新能力
(一)激发兴趣阶段
刚接触高中生物的学生对奥妙无穷的微观世界、千变万化的生物现象以及生物高科技等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能转化成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进行求知欲的转化。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笔者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 树叶照片的制作。学生立刻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像片的底片,固定在花盆内植物的幼嫩叶子(如天竺葵)上,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经过两三天,摘下有底片的叶子,去掉底片,放入隔水煮沸的酒精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会看到绿色色素从叶内溶解出来,教师问“这说明什么?”大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色素溶于酒精。然后把褪色的叶子取出,去掉浮色,放入培养器,滴入碘液,不久就会看到照片出现在叶面上。这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生迅速翻书阅读,寻求答案。通过学生们的纷纷议论,积极发言,答案找到了。原来,底片上各部分的黑白浓淡不同,所接受的光线有多寡之分,因而产生淀粉有多有少,碘染色也有浓有淡,于是便出现了人像。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光合作用的知识,求知的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二)感知阶段
教材是一种系统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的感性知识才能理解书本知识。也就是在建构新知识时,应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旧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有效迁移。在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讲述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笔者设计了问题串: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移栽树木时为什么要去掉部分枝叶? 利用渗透作用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很快地使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发散思维。
(三)理解阶段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如果总是自己讲、以自己的理解体会统一学生、影响学生,不仅会使课堂枯燥乏味,而且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从学生身上学到闪光的东西,不利于教学相长。相反,倘能听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会为学生的创新所折服,也会在学生启发下,对教学产生新的体会,激发自己的教学热情。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笔者提出: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姿多彩的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类生物,同时还有众多的非生物,但大家知道他们的本质区别吗?能很好的辨别它们吗?向日葵为什么总是跟着太阳转?含羞草为什么一碰就羞涩的合上了呢?一颗种子下去会长成参天大树,竹节虫生长得像竹节,毛毛虫身上有毒毛,变色龙又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换外衣,这些又都是为什么呢?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不仅激发了师生共同的热情,实现了教学相长,学生更是在在饱满的热情中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巩固阶段
有的老师认为巩固知识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只有督促检查的责任,其实不然。教师对知识认真概括梳理,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活动,会帮助学生把知识理得清,记得牢。
在生物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用概括记忆法巩固知识,效果非常好。概括记忆法是根据意义识记的原理,对教材内容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识记内容进行概括,把较多的识记内容概括成几个字或几个词(简称为重点字词),并熟记重点字词,在再认或再现时,通过重点字词来联想回忆识记内容。概括记忆最好把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总结,同时也能增强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记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时,一个学生用“你有我有”概括统一性、“你多我少”概括差异性。再如,在巩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时,编了一首诗(膜仁渐消现两体,形定数清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出新壁)来记忆和理解。
(五)运用阶段
运用知识在生物教学中主要体现是训练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习题,在解题中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达到培养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学完“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后,笔者出了一道题:一个人两天没喝水,全吃干饭,还尿尿,这是为什么?这道题虽然不太文雅,但因为结合生活实际,贴切而真实,同时巩固了该部分知识。
(六)掌握阶段
教师对学生的考查、测验,如果总是一味追求记忆,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只会看透考试、厌烦考试、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让学生思索,教学生发现,学生自然就会乐于考试、渴望考试。如今的高考试题,也在逐渐体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卢崇梅.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7,(8).
[2]黄裕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7,(2).
[3]代晓婷.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2).
(一)激发兴趣阶段
刚接触高中生物的学生对奥妙无穷的微观世界、千变万化的生物现象以及生物高科技等均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若能转化成求知欲,则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进行求知欲的转化。
例如,在讲光合作用时笔者让学生做这样一个实验: 树叶照片的制作。学生立刻有了兴趣,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像片的底片,固定在花盆内植物的幼嫩叶子(如天竺葵)上,让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经过两三天,摘下有底片的叶子,去掉底片,放入隔水煮沸的酒精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会看到绿色色素从叶内溶解出来,教师问“这说明什么?”大家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色素溶于酒精。然后把褪色的叶子取出,去掉浮色,放入培养器,滴入碘液,不久就会看到照片出现在叶面上。这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学生迅速翻书阅读,寻求答案。通过学生们的纷纷议论,积极发言,答案找到了。原来,底片上各部分的黑白浓淡不同,所接受的光线有多寡之分,因而产生淀粉有多有少,碘染色也有浓有淡,于是便出现了人像。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光合作用的知识,求知的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二)感知阶段
教材是一种系统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的感性知识才能理解书本知识。也就是在建构新知识时,应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旧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有效迁移。在引导学生感知教材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在讲述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笔者设计了问题串:植物是怎么喝水的?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移栽树木时为什么要去掉部分枝叶? 利用渗透作用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很快地使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发散思维。
(三)理解阶段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如果总是自己讲、以自己的理解体会统一学生、影响学生,不仅会使课堂枯燥乏味,而且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从学生身上学到闪光的东西,不利于教学相长。相反,倘能听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会为学生的创新所折服,也会在学生启发下,对教学产生新的体会,激发自己的教学热情。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笔者提出:我们生活的这个多姿多彩的自然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类生物,同时还有众多的非生物,但大家知道他们的本质区别吗?能很好的辨别它们吗?向日葵为什么总是跟着太阳转?含羞草为什么一碰就羞涩的合上了呢?一颗种子下去会长成参天大树,竹节虫生长得像竹节,毛毛虫身上有毒毛,变色龙又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换外衣,这些又都是为什么呢?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不仅激发了师生共同的热情,实现了教学相长,学生更是在在饱满的热情中理解,掌握了所学知识。
(四)巩固阶段
有的老师认为巩固知识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只有督促检查的责任,其实不然。教师对知识认真概括梳理,通过学生的思维加工活动,会帮助学生把知识理得清,记得牢。
在生物教学中,笔者尝试指导学生用概括记忆法巩固知识,效果非常好。概括记忆法是根据意义识记的原理,对教材内容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识记内容进行概括,把较多的识记内容概括成几个字或几个词(简称为重点字词),并熟记重点字词,在再认或再现时,通过重点字词来联想回忆识记内容。概括记忆最好把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总结,同时也能增强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记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时,一个学生用“你有我有”概括统一性、“你多我少”概括差异性。再如,在巩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时,编了一首诗(膜仁渐消现两体,形定数清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出新壁)来记忆和理解。
(五)运用阶段
运用知识在生物教学中主要体现是训练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习题,在解题中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达到培养发散思维、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在学完“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后,笔者出了一道题:一个人两天没喝水,全吃干饭,还尿尿,这是为什么?这道题虽然不太文雅,但因为结合生活实际,贴切而真实,同时巩固了该部分知识。
(六)掌握阶段
教师对学生的考查、测验,如果总是一味追求记忆,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只会看透考试、厌烦考试、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让学生思索,教学生发现,学生自然就会乐于考试、渴望考试。如今的高考试题,也在逐渐体现这一点。
参考文献:
[1]卢崇梅.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7,(8).
[2]黄裕兰.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7,(2).
[3]代晓婷.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2).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