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的历史
德安县历史悠久。夏禹治水,“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敷浅原即今之德安县。 春秋战国时属楚地,亦曾属吴地,并曾为吴楚分界之地,俗叫楚尾吴头。秦属九江郡。 江州理寻阳,春秋时属楚。吴地,斗牛分野,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大江自西来,流入江南安庆府宿松县界,南岸为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界,楚地止此,从此入吴境。战国时,其地为吴楚分。战国属楚。秦为九江郡。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王翦灭楚、虏王负刍,翌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而今江右皆称九江郡。 按明周振创修周元王三年(前473),越灭吴;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楚灭越,尽取故吴地,以为属楚之证。载在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楚灭越。尽取吴故地,东至浙江。所谓故地者应是姑苏等地至九江等郡,春秋时已半属楚,不自灭越之后始也。 德安在春秋时,属吴属楚的具体时间不甚详细,但战国时属楚是无疑的。
西汉在敷浅原建历陵县,属豫章郡,东汉仍其名。
汉高祖置豫章郡,辖历陵、南昌、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历陵有傅易山,傅易川,古文以为敷浅原。王莽篡汉,改历陵县为蒲亭。莽灭,东汉复历陵县。豫章郡辖历陵、南昌、柴桑、艾等十八县和两个侯国。 三国时历陵县,属鄱阳郡。孙权于建安十五年(210),分豫章郡为鄱阳郡,历陵县属焉。领彭泽太守,以历陵、彭泽、柴桑为奉邑。 晋时历陵县,属鄱阳郡。鄱阳郡辖历陵、鄱阳、余汗等八县。南朝 历陵县改柴桑县,属浔阳路。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郡国有历陵县。南朝·宋元嘉元年(424),有历陵县入柴桑县。浔有历陵县入柴桑县。隋开皇间[581—600]并历陵入柴桑县。此前后矛盾。) 隋朝时柴桑县改浔阳县,再改彭蠡县,再改彭城县,再改湓城县,属九江郡。九江郡辖湓城、彭泽二县。湓城旧曰柴桑县。隋开皇九年(589),废柴桑县立浔阳县。十九年(599),改浔阳县为彭蠡县。大业二年(606),改彭蠡县为彭城县,寻废彭城县为湓城县。
唐代时湓城县改楚城县,再改浔阳县,再改蒲塘驿,蒲塘场,属江州。武德四年(621),置江州郡领湓城、浔阳、彭泽三县。五年,分湓城县置楚城县。八年,又废楚城县入浔阳县。武德八年(625),又以历陵故址立蒲塘场。贞元中(785—805),刺史韦沆,以蒲塘驿去州运,权割三乡为两税场,曰蒲塘场,寻废。咸通五年(864),刺史李章,复置蒲塘场。咸通三年还浔阳,四年复为场。
五代时德安县,属江州路。吴杨溥乾贞元年即顺义七年(927),升蒲塘场为德安县,南唐仍其名。《文献通考》:南唐德安县有石鼓山、敷阳水。宋 德安县,属江州路。 江州,浔阳路,开宝八年(975),降为军事,大观元年(1107),升为望郡。旧隶江南东路。建炎元年(1127),升定江军节度。二年置安抚、制置使,以江、池、饶、信为江州路。绍兴元年(1131),复为二路,本路置安抚大使。嘉熙四年(1240),为制置副使司治所。咸淳四年(1268),移制置司黄州。十年还旧治。县五:德化(唐浔阳县,南唐改)、德安、瑞昌、湖口、彭泽。监一:广宁(铸铜钱)。《元丰九域志》卷六,德安“(江)州西南九十四里,四乡一镇,有傅阳山,敷浅水”。 元时德安县,属江州路。江州辖县:德安、德化、瑞昌、湖口、彭泽。 明时德安县,属九江府。九江府辖县。德安、德化、瑞昌、湖口、彭泽。 清时德安县,属九江府。九江府辖县:德安、德化、瑞昌、湖口、彭泽。 中华民国 德安县,属九江府,浔阳道,第四行政专区,又改第五行政区,又改第九行政专区。 民国元年(1912)冬,全省废旧制,立十三府,德安县属九江府。民国三年(1914),全省划为四道,德安属浔阳道。民国十五年(1926)废四道,各县直属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1932),全省划为十三个行政专区,德安县属第四行政专区,专员公署一度驻德安县城。民国二十四年(1935),全省缩改为八个行政专区,德安县属第五行政专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变”后,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全省增为十一个行政专区,将第五行政专区之九江、星子、德安、瑞昌划为第九行政专区,专员公署抗日时驻德安岷山。抗战胜利后仍为第九行政专区,至解放前夕。 1949年德安县,属九江专区,又改九江市。 1949年解放后,全省分设南昌、九江、乐平、上饶、抚州、袁州、赣州、吉安、瑞金等九个专区,德安属九江专区。1952年,全省撤销三个专区,九江未变动,德安仍属九江地区。1983年,九江地区和九江市机关合作,取消九江地区名称,以市辖县,德安县属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