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洋镇的历史变迁
双洋镇原为宁洋县治所在地,明隆庆元年(1567年)建有县城1座,以砖石砌筑城墙,高1.8丈(折合6米),周长480丈(约合1600米)。城内建有县署、学宫、文庙、武庙等一应设施。至清,已形成衙前、南门、青龙、白虎等4条主街和御史巷等十余条巷道。官府居民均为一式土木结构平房,县城一面靠山,三面临水,西南面建4座廊柱式风雨桥通往城外。民国时期只修建一些防匪土楼,官府建筑大都因年久失修而毁坏或在战乱中被焚。新中国建立时,仅剩文庙、武庙及学宫部分建筑。
50年代末,拆除城墙,拓宽街道,新建公路,将南门外沿河街道逐渐处延伸至西门,长约800米,宽约8—12米,均铺混凝土路面。沿街新建供销社百货、食杂、农资、棉布、旅社、饭店等门市部,企联社大楼、农贸市场、工商所、税务所、银行营业所、汽车站、林业采购站等公共设施,多为2—4层砖木或砖混结构建筑。还在南门街、西门直街、城外街等街巷建有部分新店房。各街巷均铺设混凝土路面,至1990年底,街道总长达3.7公里。
镇区设有中学、小学、幼儿园、文化中心、影剧院、中心卫生院、歌舞厅、录相厅等文教卫生设施。1990年,新建中小学校舍3286平方米。民居多系旧式平房。80年代新建部分砖混结构2—4层楼房。总面积达14954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32.3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原有的4座风雨桥屡遭水毁,新中国建立后除多次重修外,新建3座永久性石拱桥。两水如罗带,七桥似彩虹,与城南麟山七层宝塔和烈士纪念碑交相辉映,使古城焕发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