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有关尊重的小故事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故事一》. 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刘氏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
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
《故事二》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
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道:“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孔子还有个弟子叫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却一心向道,始终以此为乐,孔子对他称赞道:“贤哉!回也。”
《故事三》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有一次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这个人,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辆车。”卫国国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才用人,就好象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杞梓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数尺腐朽的地方,好的木匠是不会弃用的。现在国君处在战乱之世,选将才却因为二枚鸡蛋而弃用一守城大将,这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卫国国君向子思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 故事四》卫国国君有一次提出了一个不合适的计划,而群臣却如出一口般的附和,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
公丘懿子问:“为什么会这样?”
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那么众人就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做对了而没有听取众人的意见,这也是在排斥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自己,这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这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子思又对卫国国君说:“你的国家将一天不如一天了。”国君问:“为什么?”子思说:“事出有因。国君如果说话自以为是,那么卿大夫中就没人敢改正你的错误;卿大夫们说话也会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都不敢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君臣都自以为贤能,而下属们都同声称贤,称贤就是顺从就会有好事,如果指出错误就是忤逆就是有罪,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诗经》中说:‘都说自己圣贤,谁能分辨乌鸦的雌雄呢?’这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 故事五 》郑濂,字仲德,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二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
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
后来有人诬告郑家结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郑家兄弟六人争相要跟随官吏前去,最后由郑濂的弟弟郑湜前往,当时郑濂正在京城,他赶去拦住弟弟说:“我是兄长,应该由我去。”弟弟说:“哥哥你已经老了,应当由我前往。”就这样,兄弟两人争相入狱。
明太祖知道后说:“像这样孝义的人,怎么会去追随他人叛逆呢?”随即将诬陷之人治罪,并重用郑家子弟为官。
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找机会慢慢的向婆婆解释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
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
《故事二》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
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道:“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孔子还有个弟子叫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却一心向道,始终以此为乐,孔子对他称赞道:“贤哉!回也。”
《故事三》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有一次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这个人,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辆车。”卫国国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才用人,就好象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杞梓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数尺腐朽的地方,好的木匠是不会弃用的。现在国君处在战乱之世,选将才却因为二枚鸡蛋而弃用一守城大将,这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卫国国君向子思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 故事四》卫国国君有一次提出了一个不合适的计划,而群臣却如出一口般的附和,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
公丘懿子问:“为什么会这样?”
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那么众人就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做对了而没有听取众人的意见,这也是在排斥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自己,这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这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子思又对卫国国君说:“你的国家将一天不如一天了。”国君问:“为什么?”子思说:“事出有因。国君如果说话自以为是,那么卿大夫中就没人敢改正你的错误;卿大夫们说话也会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都不敢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君臣都自以为贤能,而下属们都同声称贤,称贤就是顺从就会有好事,如果指出错误就是忤逆就是有罪,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诗经》中说:‘都说自己圣贤,谁能分辨乌鸦的雌雄呢?’这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 故事五 》郑濂,字仲德,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二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
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
后来有人诬告郑家结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郑家兄弟六人争相要跟随官吏前去,最后由郑濂的弟弟郑湜前往,当时郑濂正在京城,他赶去拦住弟弟说:“我是兄长,应该由我去。”弟弟说:“哥哥你已经老了,应当由我前往。”就这样,兄弟两人争相入狱。
明太祖知道后说:“像这样孝义的人,怎么会去追随他人叛逆呢?”随即将诬陷之人治罪,并重用郑家子弟为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