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三峡
(北魏)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的七百里的区域,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岩石和叠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假如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涨上两岸的丘陵,顺流而下的船只、逆流而上的船只被阻碍而不能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急需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驭长风飞翔。也没有船快。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清冷而寂静,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异。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翻译: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与营溪汇合。溪水到达两岸,全都是怪石,有的倾斜,有的凹陷,极不规则,不能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旋涡和腾空的浪花有的激荡倾注。岸边还有美树奇竹,垂下的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可以作为游览的胜地,爱静者休憩的地方。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治以来,却无人欣赏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而感到怅然若失!于是进行疏通挖掘荒废之地,使它变成亭台、屋宇,;又种植上了松树、桂树,还铺种了岸边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州城之右,便命名它为“右溪”。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明白地告诉后来的游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成林的竹子,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对此感到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看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整个潭底是一整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样子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览的人互相逗乐。
顺着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流的岸势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水面,有的地方被淹没了,或现或隐。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竹子和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得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深寂静 得使人感到忧伤。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的停留,(我)于是记录下这番情景便离开了。
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来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衣想睡觉。(此时)月色透过门窗射进室内。我高兴地起身在散步。想到没有与自己一同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入睡,我们一同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庭中洒满月光,如同积满清水,晶莹而清凉。水中交错着藻和荇菜,这是月光照射竹子和柏树投下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一处没有竹柏?只是缺乏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罢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三天,湖中人鸟声都已断绝。这天更定之后,我划着一条小船,披裹着皮袍,升起了炉火,独自往湖心亭看雪。天地都笼罩在迷迷蒙蒙的大雾和冰雪之中,天空和浮云和山峦和湖水,上下一片白色。湖上的影子只有长长的白堤一道痕迹,湖心亭一个点点,和我的船如一片草叶,船上的人如两三点颗粒,此外再没别的了。
来到湖心亭上,那里有两个人铺上毛毡相对而坐,一个小童点起酒炉,酒正好烧沸。见了我,他们十分高兴地说:“湖上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拉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杯而与他们作别。询问他们的姓名,都是金陵人,客居杭州。及至回到船上,船夫小声嘟哝着说:“不要说先生您是痴迷人,还有比您更痴迷的。”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 (yān) 地寒,花朝(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满井之游
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juān)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而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北魏)郦道元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的七百里的区域,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岩石和叠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假如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季,大水涨上两岸的丘陵,顺流而下的船只、逆流而上的船只被阻碍而不能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急需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驭长风飞翔。也没有船快。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飞流冲荡,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清冷而寂静,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异。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
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翻译:
在道州城西边一百余步的地方,有一条小溪。它向南流几十步远,与营溪汇合。溪水到达两岸,全都是怪石,有的倾斜,有的凹陷,极不规则,不能用语言来形容。清澈的溪流冲击到岩石,便激起旋涡和腾空的浪花有的激荡倾注。岸边还有美树奇竹,垂下的荫影相互遮蔽。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野,那是很适合隐士游览和居住的;如果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就可以作为游览的胜地,爱静者休憩的地方。可是自从道州成为州治以来,却无人欣赏和喜爱它;我在溪水旁徘徊,为此而感到怅然若失!于是进行疏通挖掘荒废之地,使它变成亭台、屋宇,;又种植上了松树、桂树,还铺种了岸边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州城之右,便命名它为“右溪”。现在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以明白地告诉后来的游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成林的竹子,就能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我)心里对此感到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看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整个潭底是一整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了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样子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览的人互相逗乐。
顺着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流的岸势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水面,有的地方被淹没了,或现或隐。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头。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竹子和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得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深寂静 得使人感到忧伤。由于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的停留,(我)于是记录下这番情景便离开了。
同我一起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来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晚上,(我)解衣想睡觉。(此时)月色透过门窗射进室内。我高兴地起身在散步。想到没有与自己一同行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入睡,我们一同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庭中洒满月光,如同积满清水,晶莹而清凉。水中交错着藻和荇菜,这是月光照射竹子和柏树投下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亮,哪一处没有竹柏?只是缺乏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罢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sōng 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三天,湖中人鸟声都已断绝。这天更定之后,我划着一条小船,披裹着皮袍,升起了炉火,独自往湖心亭看雪。天地都笼罩在迷迷蒙蒙的大雾和冰雪之中,天空和浮云和山峦和湖水,上下一片白色。湖上的影子只有长长的白堤一道痕迹,湖心亭一个点点,和我的船如一片草叶,船上的人如两三点颗粒,此外再没别的了。
来到湖心亭上,那里有两个人铺上毛毡相对而坐,一个小童点起酒炉,酒正好烧沸。见了我,他们十分高兴地说:“湖上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拉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杯而与他们作别。询问他们的姓名,都是金陵人,客居杭州。及至回到船上,船夫小声嘟哝着说:“不要说先生您是痴迷人,还有比您更痴迷的。”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 (yān) 地寒,花朝(zhāo) 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jiā)堤(dī),土膏(gāo)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hú)。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lín)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满井之游
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juān)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 (liè) 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jìng),然徒步则汗出浃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liè)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堕 (huī) 事而潇(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hài)之二月也。
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展开全部
狐假虎威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陈太丘与友人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人期
太丘长陈寔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寔不管他,自己走了,走了以后,那位朋友才到。当时陈寔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起气来,说道:“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是跟家父约定中午走的。到了中午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很惭愧,就下车来招呼他。元方掉头回家去,再也不回看一眼。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乎多高,有了神仙,就会远近扬名。水不在乎多深,有了蛟龙就会有灵气。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不过,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能使它名声远扬。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青色。在这里与我谈笑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大儒,跟我往来的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平时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潜心阅读佛经。既没有噪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然有君子住在里面,怎么会觉得有什么简陋呢?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与家人在一起聚会,他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兄弟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上下着大雨,他家的墙被毁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译文;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中心: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物,实际上并不喜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中心: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惫的样子回了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
中心: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原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译文: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陈太丘与友人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人期
太丘长陈寔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寔不管他,自己走了,走了以后,那位朋友才到。当时陈寔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起气来,说道:“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是跟家父约定中午走的。到了中午还不来,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很惭愧,就下车来招呼他。元方掉头回家去,再也不回看一眼。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乎多高,有了神仙,就会远近扬名。水不在乎多深,有了蛟龙就会有灵气。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不过,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能使它名声远扬。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阶也显露出绿意;草色映入了门帘,室内也染成了青色。在这里与我谈笑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大儒,跟我往来的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平时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潜心阅读佛经。既没有噪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当年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既然有君子住在里面,怎么会觉得有什么简陋呢?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与家人在一起聚会,他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兄弟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是大哥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上下着大雨,他家的墙被毁坏了。富人的儿子说:“要是不修筑,一定会有盗贼来偷东西。”邻居家的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果然丢失了很多钱财。结果,那个富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邻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东西。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
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译文;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中心: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物,实际上并不喜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中心: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惫的样子回了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
中心: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陈太丘与友期、咏雪和智子疑邻我们学过了
追答
你还少几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孙叔敖杀两头蛇
『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弃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不会死的。”
王戎识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折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这样。
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
『译文』
齐国有个人想要得到金子。一天清晨,他穿好衣戴好帽,往卖金子地方走去。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那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没有看见人
[原文] 鲁人执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竖着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着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是见到听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译文;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中心: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物,实际上并不喜。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中心: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惫的样子回了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
中心: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原文』
孙叔敖为婴儿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弃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译文』
孙叔敖小的时候,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不会死的。”
王戎识李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折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这样。
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
『译文』
齐国有个人想要得到金子。一天清晨,他穿好衣戴好帽,往卖金子地方走去。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那金子的时候,只看见金子,没有看见人
[原文] 鲁人执竿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竖着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着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是见到听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译文;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中心: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物,实际上并不喜。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为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仓供养的乐手有好几百人。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王继位。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中心: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古宋国有个人,他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很疲惫的样子回了家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苗长高了一大截!”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苗都死了。
中心: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