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展开全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鼓励——使学生敢于质疑。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经常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不敢大胆向教师质疑,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挨老师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不成问题而遭同学的取笑,即对质疑有心理负担。怎样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敢于质疑呢?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要改变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唱“独角戏”或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的传统弊端,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当他们和教师感情融洽时,觉得你什么都好,也爱上你的课。相反,你教的再好,他也不愿意听。因此,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分好差,除了更多的言语表扬,甚至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怀的注视、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舞。比如,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旦他们积极争取提问题时,教师则要尽可能优先让他们发言,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也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表扬,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决不讲:“XX同学今天也学会提问题了。”“想不到XX同学今天有进步了”等这类明褒暗贬的话语,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建立教学过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就会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负担,使他们敢于质疑。
3、举行竞赛活动。经常性地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一比,谁的问题好又多”,来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教师再适时给予鼓励,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赛氛围中“忘乎所以",消除各种心理负担,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教学中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大胆质疑”,不怕说错,只怕不说;不怕动,只怕不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使学生乐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问难,教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并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烈的情绪从事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教师不需动手只用“看"的方法就能很快地判别出任意一个数能被2或被3、或被5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好奇,迫切要求知道其中的秘密,我适时让学生质疑:老师“看”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这样学生产生了急需了解的渴求,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又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视觉和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使他们在操作中,获得表象,同时又推动着他们进行质疑。因此,操作活动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质疑的一种主要形式。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分别在桌上摆出三张大小一样的图片,然后让他们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 、 、 。这时启发学生: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了什么?学生看着桌面上自已创设的情境,跃跃欲试,很自然地提出:三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又一样呢?更聪明的学生甚至迫切想知道什么样的分数才会相等?这样,学生在疑问的驱动之下,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从而进一步推进下一轮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学生乐于质疑,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三、引导——使学生学会质疑。
“授之以鱼,只供一食之需”而“教之以渔,则终生受用”。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也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质疑则是发现真理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而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许多疑问,并且刚开始疑问比较模糊,似懂非懂,根本提不出问题来。这时,老师就必须花力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看课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质疑,从而主动质疑。
·教学平台/教学策略·
1、从课题中质疑。从课题中挖掘问题是一种较直接、较常见的方法之一。如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简单吗?简单在这是什么意思?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怎么处理?它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相同吗?
2、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质疑。即让学生熟读概念,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弄清白已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概念”时,有学生提出: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一定要“线段”吗?“围成”应怎样理解?换成“组成”行吗?
3、针对解题过程质疑。即学生在阅读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发现自已不懂的环节进行质疑。如:解题某一步骤为什么是这样的,它的根据是什么等。
4、抓住教材中的某一重要结论质疑。即引导学生精读教材,不放过任何细节,善于发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自已不懂的重要结论生疑、质疑。比如:在“商不变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精读教材中的结论发现疑问并质疑: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必须要“同时扩大(或缩小)?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为什么要相同”?
这样,通过教师对学生看书质疑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今后的自学中,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质疑,从而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
四、延伸——使学生善于质疑。
通过鼓励、引导、激发,学生对质疑有信心、懂方法、受启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存发扬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还要把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延伸,使学生在课外也能积极主动地质疑,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就能发现学习中、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可提,会在无疑处生疑、善于质疑,从而提高质疑能力,变“要我问"为“我要问"、 “我会问”形成一种永恒的追求。
“学贵知疑",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有了疑问才会深入探究,才能形成探究的目标,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敢质疑、乐质疑、会质疑、善质疑,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鼓励——使学生敢于质疑。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经常压抑儿童好问的天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疑”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学生不敢大胆向教师质疑,生怕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合老师的意图而挨老师批评、指责,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不成问题而遭同学的取笑,即对质疑有心理负担。怎样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敢于质疑呢?
1、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要改变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唱“独角戏”或几个“能说”的学生占据“舞台”的传统弊端,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当“演员”,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当他们和教师感情融洽时,觉得你什么都好,也爱上你的课。相反,你教的再好,他也不愿意听。因此,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分好差,除了更多的言语表扬,甚至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怀的注视、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肯定的手势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鼓舞。比如,对于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旦他们积极争取提问题时,教师则要尽可能优先让他们发言,即使提出的问题不够准确或价值不大,也要以真挚的情感予以热情的肯定和表扬,以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决不讲:“XX同学今天也学会提问题了。”“想不到XX同学今天有进步了”等这类明褒暗贬的话语,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建立教学过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就会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心理负担,使他们敢于质疑。
3、举行竞赛活动。经常性地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一比,谁的问题好又多”,来评定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成绩,教师再适时给予鼓励,学生就会在激烈的竞赛氛围中“忘乎所以",消除各种心理负担,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
教学中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大胆质疑”,不怕说错,只怕不说;不怕动,只怕不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质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激发——使学生乐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质疑问难,教师就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发现问题的情境中,进入发现者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并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激烈的情绪从事进一步的学习与思考”。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教师不需动手只用“看"的方法就能很快地判别出任意一个数能被2或被3、或被5整除。这时,学生感到好奇,迫切要求知道其中的秘密,我适时让学生质疑:老师“看”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这样学生产生了急需了解的渴求,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又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在视觉和触觉、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内部语言悄悄地展开了思维,使他们在操作中,获得表象,同时又推动着他们进行质疑。因此,操作活动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质疑的一种主要形式。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分别在桌上摆出三张大小一样的图片,然后让他们用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 、 、 。这时启发学生:你们在表示阴影部分时发现了什么?学生看着桌面上自已创设的情境,跃跃欲试,很自然地提出:三个分数各不相同,但所表示的大小为什么又一样呢?更聪明的学生甚至迫切想知道什么样的分数才会相等?这样,学生在疑问的驱动之下,积极地思考、主动地参与,从而进一步推进下一轮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学生乐于质疑,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三、引导——使学生学会质疑。
“授之以鱼,只供一食之需”而“教之以渔,则终生受用”。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期多惠也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质疑则是发现真理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中经常需要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而学生在阅读中会产生许多疑问,并且刚开始疑问比较模糊,似懂非懂,根本提不出问题来。这时,老师就必须花力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给学生看课本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质疑,从而主动质疑。
·教学平台/教学策略·
1、从课题中质疑。从课题中挖掘问题是一种较直接、较常见的方法之一。如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让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简单吗?简单在这是什么意思?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怎么处理?它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相同吗?
2、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质疑。即让学生熟读概念,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弄清白已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概念”时,有学生提出: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一定要“线段”吗?“围成”应怎样理解?换成“组成”行吗?
3、针对解题过程质疑。即学生在阅读例题的解答过程中,发现自已不懂的环节进行质疑。如:解题某一步骤为什么是这样的,它的根据是什么等。
4、抓住教材中的某一重要结论质疑。即引导学生精读教材,不放过任何细节,善于发现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自已不懂的重要结论生疑、质疑。比如:在“商不变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精读教材中的结论发现疑问并质疑: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必须要“同时扩大(或缩小)?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为什么要相同”?
这样,通过教师对学生看书质疑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今后的自学中,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质疑,从而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
四、延伸——使学生善于质疑。
通过鼓励、引导、激发,学生对质疑有信心、懂方法、受启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保存发扬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同时还要把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进一步延伸,使学生在课外也能积极主动地质疑,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就能发现学习中、生活中处处有问题可提,会在无疑处生疑、善于质疑,从而提高质疑能力,变“要我问"为“我要问"、 “我会问”形成一种永恒的追求。
“学贵知疑",疑是探究知识的起点,有了疑问才会深入探究,才能形成探究的目标,才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积极培养学生敢质疑、乐质疑、会质疑、善质疑,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天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