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伏妖篇是烂片吗(西游伏妖篇)影评
展开全部
想要明白周的西游伏妖系列电影来由,先从周如何走上“神坛”说起。
封神分水岭:《大话西游》成网络文化现 象
1992年,《唐伯虎点秋香》在内地公映, 这是第一部正式进入内地市场的周星驰电 影。观众原本准备看巩俐重演经典电影 《三笑》,却意外接触了来自香港的“无厘 头”文化。不适应的人没看完就立刻退场, 也有人很喜欢。《唐伯虎点秋香》票房不 错,进入了1993年上海十大卖座影片的行 列。不过当时内地媒体还不太能欣赏周星 驰,有报章如此评论:“影片严重脱离生活 实际,内容虚假荒诞,演员表演肤浅,人 物形象完全失真,令人恶心的镜头比比皆 是,缺乏应有的美感。”
1994年,《大话西游》打算和西安电影制 片厂合拍。一向出产艺术片的西影厂并不 喜欢这个剧本,但考虑到周星驰的商业号 召力,仍然与其合作。当时的副厂长张子 恩觉得这部电影不能代表西影厂的艺术追 求,只能算“文化垃圾”。
《大话西游》上映后的商业成绩并不算 好。香港观众普遍认为这部电影凌乱难 懂,最后香港票房为2532万港元,在周星 驰作品中属中下成绩。台湾地区片商也大 倒苦水,说“赔得很惨,以后对周星驰都没 有信心”。收入最少的是内地,观众反应冷 淡,不乏中途退场者,有些地方的电影院 干脆没要电影下半部的拷贝。
没有人知道,一场狂欢正在惨淡中酝酿。 据《大话西游宝典》一书考证,最早给 《大话西游》好评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 生。1996年,结束影院萧条放映的《大话 西游》将拷贝传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立刻 博得满堂喝彩,习惯了传统电影表达的学 生初遇无厘头和时空穿梭,惊为天人。他 们开始四处寻找剧本,背诵电影台词,研 究月光宝盒的意义。有人开始通过盗版 VCD反复观看揣摩电影。
真正在传播中发挥作用的是清华大学的理 科男。1996年进校的清华计算机系学生肖 刚回忆,水木清华BBS当时文艺气氛浓 重,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生僻文艺片的影 评。1997年国庆以后,他发现有人在水木 清华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曾经有一份真 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 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月光宝盒是 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直到有人 告诉肖刚那是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的 台词,他才明白过来。肖刚很快到夜市买 了盗版碟,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有光驱的北 京同学家中观看。看完电影后,学生们为 周星驰所折服,他们认为电影中的经典台 词还有很多,于是一到周末大家就集中起 来看盗版碟,一起记下台词。几个人分工 明确,有人负责按播放和暂停键,有人负 责听,有人负责速记,记下来的台词都要 被传到BBS上去。这种贴台词行为甚至是 有江湖竞争的,好几拨人都在做这件事, 一开始学生们比拼的是量,看谁贴得多, 后来则变成听写剧本,还有人把台词以外 的场景、动作都一并记进去。
清华学生对《大话西游》的痴迷令他们“流 窜”到其他高校论坛继续贴台词,普及《大 话西游》。据肖刚回忆:“到1998年底,如 果还有北京的学生说不知道这些台词,很 容易就被当成怪物。”
来自清华疯狂的普及最终让《大话西游》 成为了校园里的仪式和符号。学生们在校 园论坛里都用至尊宝、紫霞、菩提老祖等 网名,导致大家起名必须要加上复杂的前 缀和编号,例如“3号楼拎热水瓶的紫霞”。 大学生最流行的说话方式,是把《大话西 游》台词嵌进生活里的每个场景。教室外 忽然打雷,要喊:“打雷啦!下雨啦!收衣 服啊!”被索取物品时会不厌其烦地背 诵:“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 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
1999年是《大话西游》网上讨论的繁荣 期,鼎盛时网上有四五十个关于《大话西 游》的网站。2000年6月,即将毕业的中 国人民大学学生用集体观看《大话西游》 的方式作为毕业典礼。这是所谓“集体回 忆”和“一代人情意结”,就像罗大佑之于80 年代、金庸之于9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
黄袍加身:“后现代主义解构”
2000年,张立宪(现《读库》主编)等人 编著了一本《大话西游宝典》,这本书里 搜集了网上关于《大话西游》的小说(可 视作“同人文”)、影评、周星驰电影的文 化分析,甚至包括各主演的明星档案。最 让编者们自豪的是他们找到了给周星驰配 音的石班瑜,给他做了一次认真的人物专 访。在今天来看,这更像一本纯真痴狂的 粉丝剪贴本,后来成为著名媒体人的刘 春,和专栏作家连岳,都有文章被收录其 中。该书首印两万册被一抢而空,各地书 店都出现了脱销的情况。
在序言中,张立宪写道:“有人以老一代的 口味说新的一代是受《大话西游》毒害的 一代人,而这些受《大话西游》毒害的新 人则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比前一辈 更智慧,人类在不断地更新自己,我们有 生命力,因为我们是新的。当我们年老的 时候,希望可以看到一个经我们手整理后 的美丽中国……’”
关于《大话西游》的评价能够引出“智 慧”和“美丽中国”这样的词,如何评判周星 驰,在世纪之交是判断两代人不同价值观 的重要指标。
2001年《中华读书报》采访了北大学生 后,这样解释《大话西游》的流行:“学生 们由于在中学受老师的影响,有一定的语 言模式,进入大学后又不可能直接把成年 人的社会语言拿来用,于是就出现了这个 语言缺乏的过程。他们急于找到一种可以 表达自己、表达大学新生活的语言……《大 话西游》戏谑的、荒谬的语言就在此时与 学生们一拍即?合。”
另一种常见的解读是把周星驰的流行和网 络时代连在一起:“周星驰随心所欲的说 话、行为方式,也正好符合网络人群的审 美标准:自由至上。同时电影中宣扬的无 等级社会,比如唐僧为师不尊,正好契合 当今网络的生存状况,没有权力话语,每 个人都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众。”而在更 多的网络影评中,年轻人更看重电影中的 情感元素:小人物的奋斗和对爱情的忠 诚。
这股潮流中,一些学院派知识分子亦大方 表达对周星驰的喜爱,更复杂的解读随之 而来。2000年6月,北大东门的文艺青年 坐标“雕刻时光”咖啡馆举行了一场名 为“《大话西游》为何会受当代年轻人喜 欢”的座谈,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 (时年56岁)和六个30岁不到的年轻人一 起聊周星驰。他提到了解构这个概念:“首 先解构了师徒关系,第二个解构了人神关 系,第三个解构了时空关系,第四个解构 了生死关系。而没有被解构的一个是爱 情,另一个是信仰。”
后来频频被提及的“《大话西游》是后现代 主义解构”的观点在此时已经基本成熟。一 篇名为《从周星驰现象看后现代文化》的 文章中,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写到周 星驰的后现代主义形象,洋洋洒洒俨然学 术论文。不过,后来周星驰接受杨澜访 问,直接表示自己不懂复杂的理论:“很多 事情我都不知道”,“他们看到了我看不到 的东西”。
2001年,周星驰登上北京大学讲堂和学生 交流。媒体也跟进报道了“无厘头文化的流 行”,海量的媒体和网络讨论中,对周星驰 的“过度解读”显而易见。有个笑话这样 说:“周星驰上了一趟网,终于知道《大话 西游》的含义是什么了。”
慢慢跌下“神坛”
细心的星粉会发现,从少林足球开始,那些周的搞笑元素就流于浮夸了,是为搞笑而去搞笑。到了功夫,简直就是
不知所云。这种浮夸一直在,到西游伏魔、美人鱼一直都是。就是看看特技多过搞笑。与1996年之前的周的电影比,为什么为前后差别这么大?正因为一部片子编剧相当重要,周的经典片的编剧都是别人给他写好的,而从少林足球开始他单干之后,他自己参与编剧,风格突变也就在所难免,因为他18岁就出来电视台打拼,文化修养十分有限,能自己做主了自然就加上自己想当然的东西,也许他的能力只合适做演员,不能得干好编剧和导演,所以显得很吃力,平均几年才出一部电影。即使这样,50多岁的他已然满头白发,看西游伏妖做为他西游三部曲第三部,大量粘贴网络句子还拉上徐克执导,可见他越来越力不从心。只是当年他还在演,他的个人魅力撑着,大伙儿出于对他的狂热喜爱,顺势接受了他的电影。等到周自己抽身而出后,不再出演,专做编剧导演,虽然几年才出一个片子,但越来越多的人会慢慢醒悟。等了几年,等来等去只等到一部烂片。这已经不是原来的周星驰,人们认为他老了,其实正当壮年的他其实未老,只是他太自负,不再愿低下头接受别人的剧本,也不愿再做一线演员,而要做高高在上的老板和导演。慢慢的,他开始跌下“神坛”----正如他所说:我只是个演员。当然现在他不是个演员了,只是个导演。
说到周星驰,我想诸位不可避免的就会想到其电影的“无厘头”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贯穿了周星驰早中期的电影的始末,并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说到“无厘头”大家马上就会条件反射般的联想到周星驰。而无厘头电影虽非是周星驰的首创,但却是由周星驰的电影,而被人真正所熟知的一种电影类型。“无厘头”也是周星驰喜剧电影中呈现喜剧效果的一种常用手段。“而无厘头”这个词汇,最早是来自广东佛山等地方的粤语中的俗语,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一事件或行为没有来由,即某一个人说话做事没有目的性、中心性和逻辑性,通俗来讲,就是胡言乱语,疯言疯语。所以在周星驰电影中,周星驰往往扮演的就是看起来有些疯疯癫癫乃至于癫狂的小人物。周星驰的电 影里大量传播一种反英雄情绪,我就是小人物,消解英雄,对庞大数量的普通大众来说,这很容易引起共鸣。本来喜剧演员本身就是个丑角,类似马戏团里的小丑做些翻跟头,摔跤,或是做鬼脸,自己打自己脸诈作疯癫以取悦观众的事,所以周有钱,做老板之后不再愿做喜剧演员就是这原因。
周的“无厘头”的风格喜剧电影本来无可厚非,但他错就错在对西游记的变味的改编上,他的西游三部曲,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不止是对西游记原著的不尊重,特别是对唐僧这个中国历史上作出极大贡献的圣僧(唐僧对中国的佛教乃至世界的佛教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唐僧即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和翻译佛经对全世界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唐朝佛教的兴盛与玄奘法师从印度取来的佛经是分不开的,况且法师把取来的佛经翻译成中文;后来才有了中国大唐时期佛教的大兴。在唐朝时期佛教后来又东传朝鲜、日本,北传蒙古、俄罗斯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玄奘法师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人称三藏圣师 具菩萨果位,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立宗主。据史料记载玄奘法师临终前预知时至,集众徒弟准备后事,作睡佛卧状,第五日中夜,徒弟问“和尚定生弥勒菩萨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迄经两个月身体面色依然如平常深睡一般。皇帝下敕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白塔,后又因白塔太近烛帝城,又令改葬于樊川。一挖出棺,众人咸叹神异。因为经久埋痤,法师竟然色相如初。史上六祖大师是肉身不腐,玄奘法师也是一位肉身菩萨啊。)
周的西游三部曲特别是对唐僧是非常的不尊重的,可以说是在黑暗化,妖魔化的黑这位圣僧的。如果说黑他的三个小说虚构的徒弟,因为是子虚无有的人,没人会觉得难受,但是黑这个现实中真正存在的圣僧,就太过分了。央视版《西游记》不敢黑,因为人家尊重原著,因为原著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不敢黑,因为他知道玄奘法师是真正的圣僧,他只敢虚构出他的三个徒弟出来,作为法师的护法,保唐僧去取经成功。整部西游记以一个修行人,去除贪嗔痴三大心魔,转贪嗔痴为戒定慧,战胜外魔,终成正果取回真经的故事。写的是本心,一心向佛之心(唐僧),克服心猿(孙悟空等徒弟)意马(白龙马),战胜外魔(九九八十一难妖魔鬼怪)终成正果的故事。师徒四人如同一个整体,唐僧身为师傅是正心善念的代表,孙悟空是打杀外魔的利器,但也要止杀(克服心猿),不然与魔何异?所以孙悟空有紧箍咒的圈是无法摘下来的,也说明他与唐僧本是一体两面,唐僧念紧箍咒就是在降服自己的心魔(孙悟空)就好比和尚要把向外跑的心拉回来,就要不停的念咒一样,让心放在咒上,就能得到定就不会被外界所迷惑了。因为历史上唐僧取经只有他自己一人,所谓的孙悟空三徒都是他心魔代表,以小说形式来外显修饰而已。猪八戒好色性贪(贪)孙悟空好杀性顽(嗔)沙和尚好狠性凶(痴)。贪嗔痴三毒,是修行之人要降服的三头恶龙,其实就是他心中的心魔,能降服内心,才能战胜外魔,终成正果。所以吴承恩并没有黑唐僧,也没有黑西游,因为唐僧西游本是个很殊胜的佛事,影响世界千万年的大事,他可不敢黑。所以那些看了周的西游三部曲说是最能体现出原著的暗黑本质的人,都是自以为是,都是被周影响曲解西游,因为西游原著根本没有黑暗性质,如果你能看出黑暗来,说明你的内心是暗黑的,才会如此曲解西游。
正因为当年周的大话西游影响力太大,所以他黑唐僧的罪过也就越大,所以他一样得到了现世报,他的现世报就是也一样被人黑,他被向华强动员整个和他相关的娱乐圈子里的明星黑他,搞得众叛亲离,以前的合作伙伴,明星们都与他反目为仇,就连跟了他十几年的女朋友离开他后都成为仇敌,50出头就白发苍苍形同老者,孑然一身,个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可不止止是人品差,太看重钱就造成的,更多的原因是因为黑了圣僧得了现世报。现在西游三部曲黑得更变本加厉,这种果报最终地点是地狱了。所以做明星,有的时候是不可不注意,有的事可为,有些事不可为,特别是香港这么信神佛的社会,他竟然如此放肆,难道他不懂得尊重圣人吗?或者他没有看过西游原著?难道圣人是可以用来开玩笑的吗?下面贴下六小龄童的:反对观音和唐僧接吻拥抱
文学是平面的,成为影视剧作品后便是立体的了。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也不是胡说,名著的改编是有一个底线的,主要情节和这些角色的人物基本性格不能变。我参加的央视版《西游记》也有改编,唐僧师徒路经女儿国,女儿国国王爱上了唐僧,亲临禅房深表爱慕之心,唐僧一看愣了神:啊,太美了!随后他额头上直冒冷汗,但马上眼睛一闭,“阿弥陀佛”,理智战胜了情感。这些小说里没有的情节就叫改编,但是我们有一个原则: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最后结尾时,唐僧头也不回的上路了,女儿国国王眼泪汪汪的相送。如果你设想唐僧和女儿国国王有一夜情呢?那别说孙悟空、猪八戒了,恐怕连沙和尚也不干了。所以我觉得这都不是可以探讨的问题了,不在百花齐放之列。我们是研究和沟通如何来改编世界名著,而不是商讨孙悟空能否结婚生子,唐僧有否有浪漫爱情,猪八戒究竟是否大色鬼,沙和尚可能会有一妻多妾之无聊事,如果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对爱情的忠贞超过了对取经的坚定,这根本违反了这部文学名著的本意了。唐僧原型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玄奘精神一直被尊敬和推崇,所以我希望改编者一定笔下留情,千万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开涮或戏说,甚至恶搞,要防止一些影视剧作品为了商业利益或一时的所谓收视率,满足少数人的乐趣而丧失艺德和人格。
记得有一次我去小学做讲座,一位小同学问我:“孙悟空一共有多少个女朋友?”我无言以对。《西游记》这部举世闻名的神话小说,成书四百多年来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世界各国不同文字的《西游记》大约有一百多种版本。2004年农历猴年,也是小说作者、文学大师吴承恩先生诞辰五百周年,江苏淮安楚州政府,为了表彰我们家族四代人为中国西游文化的发展和猴王精神的弘扬,出巨资在“吴承恩故居”旁建造了一座2700多平方米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启功先生题字)。馆内展出的三百五十多件文物都是我们捐赠的。我认为,孙悟空是中华民族偶像型的神话人物,不要认为神话就可以说胡话,改编也并非乱编。一部好作品不是迎合一时的所谓潮流,而是跨越时空,由时间来证明的。
中国独一无二的猴戏表演艺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我们欢迎众多国家来关注我们的文学作品,但反对类似唐僧与悟空谈情说爱,或者观音和唐僧接吻拥抱。
九月底,38集电视连续剧《吴承恩与<西游记>》就要开拍,我主演吴承恩和孙悟空二个人物,告诉世人:吴承恩是如何写?为什么写?为什么只有他能写成《西游记》?同时,电影《西游记》也会在明年开拍,可谓中国“西游记年”。
谢谢大家的支持!
昨天的《北京晨报》刊登了对我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的采访,他表示“拍摄名著需要注意,一是门槛要高,不能谁想拍都能拍,必须有实力,万一把《水浒》拍成黑社会就没法看了,建议国家应该成立一个四大名著审查小组,就像现在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审查小组一样。二是不能过于市场化,当年央视拍四大名著不是为了赚钱,教育性艺术性是排在第一位,公司行为肯定是要利润,但是也要考虑名著的影响力大,为了钱失去其艺术魅力就错了。三是不能戏说,适当艺术加工很必要,但是孙悟空变得贫嘴滑舌、完全无厘头,那就不是孙悟空了。”对李主任的观点我很赞同,早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就说过中国的世界名著不多,国家要立法保护,现在广电部的领导也开始重视这件事,陆续枪毙了一些戏说名著题材的电视剧,我认为今后还是要更加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百花齐放不是对原著精髓变味的改编,希望网民朋友都来关注探讨这个现象。
近期,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吴承恩与<西游记>》上,在此对所有给我写信的观众表示感谢,我会在完成这部戏后再给大家回复。
封神分水岭:《大话西游》成网络文化现 象
1992年,《唐伯虎点秋香》在内地公映, 这是第一部正式进入内地市场的周星驰电 影。观众原本准备看巩俐重演经典电影 《三笑》,却意外接触了来自香港的“无厘 头”文化。不适应的人没看完就立刻退场, 也有人很喜欢。《唐伯虎点秋香》票房不 错,进入了1993年上海十大卖座影片的行 列。不过当时内地媒体还不太能欣赏周星 驰,有报章如此评论:“影片严重脱离生活 实际,内容虚假荒诞,演员表演肤浅,人 物形象完全失真,令人恶心的镜头比比皆 是,缺乏应有的美感。”
1994年,《大话西游》打算和西安电影制 片厂合拍。一向出产艺术片的西影厂并不 喜欢这个剧本,但考虑到周星驰的商业号 召力,仍然与其合作。当时的副厂长张子 恩觉得这部电影不能代表西影厂的艺术追 求,只能算“文化垃圾”。
《大话西游》上映后的商业成绩并不算 好。香港观众普遍认为这部电影凌乱难 懂,最后香港票房为2532万港元,在周星 驰作品中属中下成绩。台湾地区片商也大 倒苦水,说“赔得很惨,以后对周星驰都没 有信心”。收入最少的是内地,观众反应冷 淡,不乏中途退场者,有些地方的电影院 干脆没要电影下半部的拷贝。
没有人知道,一场狂欢正在惨淡中酝酿。 据《大话西游宝典》一书考证,最早给 《大话西游》好评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 生。1996年,结束影院萧条放映的《大话 西游》将拷贝传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立刻 博得满堂喝彩,习惯了传统电影表达的学 生初遇无厘头和时空穿梭,惊为天人。他 们开始四处寻找剧本,背诵电影台词,研 究月光宝盒的意义。有人开始通过盗版 VCD反复观看揣摩电影。
真正在传播中发挥作用的是清华大学的理 科男。1996年进校的清华计算机系学生肖 刚回忆,水木清华BBS当时文艺气氛浓 重,经常会出现一些关于生僻文艺片的影 评。1997年国庆以后,他发现有人在水木 清华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曾经有一份真 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 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月光宝盒是 宝物,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直到有人 告诉肖刚那是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的 台词,他才明白过来。肖刚很快到夜市买 了盗版碟,和几个同学一起到有光驱的北 京同学家中观看。看完电影后,学生们为 周星驰所折服,他们认为电影中的经典台 词还有很多,于是一到周末大家就集中起 来看盗版碟,一起记下台词。几个人分工 明确,有人负责按播放和暂停键,有人负 责听,有人负责速记,记下来的台词都要 被传到BBS上去。这种贴台词行为甚至是 有江湖竞争的,好几拨人都在做这件事, 一开始学生们比拼的是量,看谁贴得多, 后来则变成听写剧本,还有人把台词以外 的场景、动作都一并记进去。
清华学生对《大话西游》的痴迷令他们“流 窜”到其他高校论坛继续贴台词,普及《大 话西游》。据肖刚回忆:“到1998年底,如 果还有北京的学生说不知道这些台词,很 容易就被当成怪物。”
来自清华疯狂的普及最终让《大话西游》 成为了校园里的仪式和符号。学生们在校 园论坛里都用至尊宝、紫霞、菩提老祖等 网名,导致大家起名必须要加上复杂的前 缀和编号,例如“3号楼拎热水瓶的紫霞”。 大学生最流行的说话方式,是把《大话西 游》台词嵌进生活里的每个场景。教室外 忽然打雷,要喊:“打雷啦!下雨啦!收衣 服啊!”被索取物品时会不厌其烦地背 诵:“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 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
1999年是《大话西游》网上讨论的繁荣 期,鼎盛时网上有四五十个关于《大话西 游》的网站。2000年6月,即将毕业的中 国人民大学学生用集体观看《大话西游》 的方式作为毕业典礼。这是所谓“集体回 忆”和“一代人情意结”,就像罗大佑之于80 年代、金庸之于90年代初期的大学校园。
黄袍加身:“后现代主义解构”
2000年,张立宪(现《读库》主编)等人 编著了一本《大话西游宝典》,这本书里 搜集了网上关于《大话西游》的小说(可 视作“同人文”)、影评、周星驰电影的文 化分析,甚至包括各主演的明星档案。最 让编者们自豪的是他们找到了给周星驰配 音的石班瑜,给他做了一次认真的人物专 访。在今天来看,这更像一本纯真痴狂的 粉丝剪贴本,后来成为著名媒体人的刘 春,和专栏作家连岳,都有文章被收录其 中。该书首印两万册被一抢而空,各地书 店都出现了脱销的情况。
在序言中,张立宪写道:“有人以老一代的 口味说新的一代是受《大话西游》毒害的 一代人,而这些受《大话西游》毒害的新 人则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比前一辈 更智慧,人类在不断地更新自己,我们有 生命力,因为我们是新的。当我们年老的 时候,希望可以看到一个经我们手整理后 的美丽中国……’”
关于《大话西游》的评价能够引出“智 慧”和“美丽中国”这样的词,如何评判周星 驰,在世纪之交是判断两代人不同价值观 的重要指标。
2001年《中华读书报》采访了北大学生 后,这样解释《大话西游》的流行:“学生 们由于在中学受老师的影响,有一定的语 言模式,进入大学后又不可能直接把成年 人的社会语言拿来用,于是就出现了这个 语言缺乏的过程。他们急于找到一种可以 表达自己、表达大学新生活的语言……《大 话西游》戏谑的、荒谬的语言就在此时与 学生们一拍即?合。”
另一种常见的解读是把周星驰的流行和网 络时代连在一起:“周星驰随心所欲的说 话、行为方式,也正好符合网络人群的审 美标准:自由至上。同时电影中宣扬的无 等级社会,比如唐僧为师不尊,正好契合 当今网络的生存状况,没有权力话语,每 个人都是传播者,同时又是受众。”而在更 多的网络影评中,年轻人更看重电影中的 情感元素:小人物的奋斗和对爱情的忠 诚。
这股潮流中,一些学院派知识分子亦大方 表达对周星驰的喜爱,更复杂的解读随之 而来。2000年6月,北大东门的文艺青年 坐标“雕刻时光”咖啡馆举行了一场名 为“《大话西游》为何会受当代年轻人喜 欢”的座谈,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 (时年56岁)和六个30岁不到的年轻人一 起聊周星驰。他提到了解构这个概念:“首 先解构了师徒关系,第二个解构了人神关 系,第三个解构了时空关系,第四个解构 了生死关系。而没有被解构的一个是爱 情,另一个是信仰。”
后来频频被提及的“《大话西游》是后现代 主义解构”的观点在此时已经基本成熟。一 篇名为《从周星驰现象看后现代文化》的 文章中,从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写到周 星驰的后现代主义形象,洋洋洒洒俨然学 术论文。不过,后来周星驰接受杨澜访 问,直接表示自己不懂复杂的理论:“很多 事情我都不知道”,“他们看到了我看不到 的东西”。
2001年,周星驰登上北京大学讲堂和学生 交流。媒体也跟进报道了“无厘头文化的流 行”,海量的媒体和网络讨论中,对周星驰 的“过度解读”显而易见。有个笑话这样 说:“周星驰上了一趟网,终于知道《大话 西游》的含义是什么了。”
慢慢跌下“神坛”
细心的星粉会发现,从少林足球开始,那些周的搞笑元素就流于浮夸了,是为搞笑而去搞笑。到了功夫,简直就是
不知所云。这种浮夸一直在,到西游伏魔、美人鱼一直都是。就是看看特技多过搞笑。与1996年之前的周的电影比,为什么为前后差别这么大?正因为一部片子编剧相当重要,周的经典片的编剧都是别人给他写好的,而从少林足球开始他单干之后,他自己参与编剧,风格突变也就在所难免,因为他18岁就出来电视台打拼,文化修养十分有限,能自己做主了自然就加上自己想当然的东西,也许他的能力只合适做演员,不能得干好编剧和导演,所以显得很吃力,平均几年才出一部电影。即使这样,50多岁的他已然满头白发,看西游伏妖做为他西游三部曲第三部,大量粘贴网络句子还拉上徐克执导,可见他越来越力不从心。只是当年他还在演,他的个人魅力撑着,大伙儿出于对他的狂热喜爱,顺势接受了他的电影。等到周自己抽身而出后,不再出演,专做编剧导演,虽然几年才出一个片子,但越来越多的人会慢慢醒悟。等了几年,等来等去只等到一部烂片。这已经不是原来的周星驰,人们认为他老了,其实正当壮年的他其实未老,只是他太自负,不再愿低下头接受别人的剧本,也不愿再做一线演员,而要做高高在上的老板和导演。慢慢的,他开始跌下“神坛”----正如他所说:我只是个演员。当然现在他不是个演员了,只是个导演。
说到周星驰,我想诸位不可避免的就会想到其电影的“无厘头”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贯穿了周星驰早中期的电影的始末,并在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说到“无厘头”大家马上就会条件反射般的联想到周星驰。而无厘头电影虽非是周星驰的首创,但却是由周星驰的电影,而被人真正所熟知的一种电影类型。“无厘头”也是周星驰喜剧电影中呈现喜剧效果的一种常用手段。“而无厘头”这个词汇,最早是来自广东佛山等地方的粤语中的俗语,其基本含义是指某一事件或行为没有来由,即某一个人说话做事没有目的性、中心性和逻辑性,通俗来讲,就是胡言乱语,疯言疯语。所以在周星驰电影中,周星驰往往扮演的就是看起来有些疯疯癫癫乃至于癫狂的小人物。周星驰的电 影里大量传播一种反英雄情绪,我就是小人物,消解英雄,对庞大数量的普通大众来说,这很容易引起共鸣。本来喜剧演员本身就是个丑角,类似马戏团里的小丑做些翻跟头,摔跤,或是做鬼脸,自己打自己脸诈作疯癫以取悦观众的事,所以周有钱,做老板之后不再愿做喜剧演员就是这原因。
周的“无厘头”的风格喜剧电影本来无可厚非,但他错就错在对西游记的变味的改编上,他的西游三部曲,大话西游、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不止是对西游记原著的不尊重,特别是对唐僧这个中国历史上作出极大贡献的圣僧(唐僧对中国的佛教乃至世界的佛教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唐僧即玄奘法师从天竺取经和翻译佛经对全世界佛教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要知道唐朝佛教的兴盛与玄奘法师从印度取来的佛经是分不开的,况且法师把取来的佛经翻译成中文;后来才有了中国大唐时期佛教的大兴。在唐朝时期佛教后来又东传朝鲜、日本,北传蒙古、俄罗斯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玄奘法师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人称三藏圣师 具菩萨果位,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立宗主。据史料记载玄奘法师临终前预知时至,集众徒弟准备后事,作睡佛卧状,第五日中夜,徒弟问“和尚定生弥勒菩萨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迄经两个月身体面色依然如平常深睡一般。皇帝下敕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白塔,后又因白塔太近烛帝城,又令改葬于樊川。一挖出棺,众人咸叹神异。因为经久埋痤,法师竟然色相如初。史上六祖大师是肉身不腐,玄奘法师也是一位肉身菩萨啊。)
周的西游三部曲特别是对唐僧是非常的不尊重的,可以说是在黑暗化,妖魔化的黑这位圣僧的。如果说黑他的三个小说虚构的徒弟,因为是子虚无有的人,没人会觉得难受,但是黑这个现实中真正存在的圣僧,就太过分了。央视版《西游记》不敢黑,因为人家尊重原著,因为原著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不敢黑,因为他知道玄奘法师是真正的圣僧,他只敢虚构出他的三个徒弟出来,作为法师的护法,保唐僧去取经成功。整部西游记以一个修行人,去除贪嗔痴三大心魔,转贪嗔痴为戒定慧,战胜外魔,终成正果取回真经的故事。写的是本心,一心向佛之心(唐僧),克服心猿(孙悟空等徒弟)意马(白龙马),战胜外魔(九九八十一难妖魔鬼怪)终成正果的故事。师徒四人如同一个整体,唐僧身为师傅是正心善念的代表,孙悟空是打杀外魔的利器,但也要止杀(克服心猿),不然与魔何异?所以孙悟空有紧箍咒的圈是无法摘下来的,也说明他与唐僧本是一体两面,唐僧念紧箍咒就是在降服自己的心魔(孙悟空)就好比和尚要把向外跑的心拉回来,就要不停的念咒一样,让心放在咒上,就能得到定就不会被外界所迷惑了。因为历史上唐僧取经只有他自己一人,所谓的孙悟空三徒都是他心魔代表,以小说形式来外显修饰而已。猪八戒好色性贪(贪)孙悟空好杀性顽(嗔)沙和尚好狠性凶(痴)。贪嗔痴三毒,是修行之人要降服的三头恶龙,其实就是他心中的心魔,能降服内心,才能战胜外魔,终成正果。所以吴承恩并没有黑唐僧,也没有黑西游,因为唐僧西游本是个很殊胜的佛事,影响世界千万年的大事,他可不敢黑。所以那些看了周的西游三部曲说是最能体现出原著的暗黑本质的人,都是自以为是,都是被周影响曲解西游,因为西游原著根本没有黑暗性质,如果你能看出黑暗来,说明你的内心是暗黑的,才会如此曲解西游。
正因为当年周的大话西游影响力太大,所以他黑唐僧的罪过也就越大,所以他一样得到了现世报,他的现世报就是也一样被人黑,他被向华强动员整个和他相关的娱乐圈子里的明星黑他,搞得众叛亲离,以前的合作伙伴,明星们都与他反目为仇,就连跟了他十几年的女朋友离开他后都成为仇敌,50出头就白发苍苍形同老者,孑然一身,个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可不止止是人品差,太看重钱就造成的,更多的原因是因为黑了圣僧得了现世报。现在西游三部曲黑得更变本加厉,这种果报最终地点是地狱了。所以做明星,有的时候是不可不注意,有的事可为,有些事不可为,特别是香港这么信神佛的社会,他竟然如此放肆,难道他不懂得尊重圣人吗?或者他没有看过西游原著?难道圣人是可以用来开玩笑的吗?下面贴下六小龄童的:反对观音和唐僧接吻拥抱
文学是平面的,成为影视剧作品后便是立体的了。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也不是胡说,名著的改编是有一个底线的,主要情节和这些角色的人物基本性格不能变。我参加的央视版《西游记》也有改编,唐僧师徒路经女儿国,女儿国国王爱上了唐僧,亲临禅房深表爱慕之心,唐僧一看愣了神:啊,太美了!随后他额头上直冒冷汗,但马上眼睛一闭,“阿弥陀佛”,理智战胜了情感。这些小说里没有的情节就叫改编,但是我们有一个原则:忠于原著,慎于翻新。最后结尾时,唐僧头也不回的上路了,女儿国国王眼泪汪汪的相送。如果你设想唐僧和女儿国国王有一夜情呢?那别说孙悟空、猪八戒了,恐怕连沙和尚也不干了。所以我觉得这都不是可以探讨的问题了,不在百花齐放之列。我们是研究和沟通如何来改编世界名著,而不是商讨孙悟空能否结婚生子,唐僧有否有浪漫爱情,猪八戒究竟是否大色鬼,沙和尚可能会有一妻多妾之无聊事,如果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对爱情的忠贞超过了对取经的坚定,这根本违反了这部文学名著的本意了。唐僧原型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玄奘精神一直被尊敬和推崇,所以我希望改编者一定笔下留情,千万不要拿先祖的名著去开涮或戏说,甚至恶搞,要防止一些影视剧作品为了商业利益或一时的所谓收视率,满足少数人的乐趣而丧失艺德和人格。
记得有一次我去小学做讲座,一位小同学问我:“孙悟空一共有多少个女朋友?”我无言以对。《西游记》这部举世闻名的神话小说,成书四百多年来深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世界各国不同文字的《西游记》大约有一百多种版本。2004年农历猴年,也是小说作者、文学大师吴承恩先生诞辰五百周年,江苏淮安楚州政府,为了表彰我们家族四代人为中国西游文化的发展和猴王精神的弘扬,出巨资在“吴承恩故居”旁建造了一座2700多平方米的“美猴王世家艺术馆”(启功先生题字)。馆内展出的三百五十多件文物都是我们捐赠的。我认为,孙悟空是中华民族偶像型的神话人物,不要认为神话就可以说胡话,改编也并非乱编。一部好作品不是迎合一时的所谓潮流,而是跨越时空,由时间来证明的。
中国独一无二的猴戏表演艺术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我们欢迎众多国家来关注我们的文学作品,但反对类似唐僧与悟空谈情说爱,或者观音和唐僧接吻拥抱。
九月底,38集电视连续剧《吴承恩与<西游记>》就要开拍,我主演吴承恩和孙悟空二个人物,告诉世人:吴承恩是如何写?为什么写?为什么只有他能写成《西游记》?同时,电影《西游记》也会在明年开拍,可谓中国“西游记年”。
谢谢大家的支持!
昨天的《北京晨报》刊登了对我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李培森的采访,他表示“拍摄名著需要注意,一是门槛要高,不能谁想拍都能拍,必须有实力,万一把《水浒》拍成黑社会就没法看了,建议国家应该成立一个四大名著审查小组,就像现在的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审查小组一样。二是不能过于市场化,当年央视拍四大名著不是为了赚钱,教育性艺术性是排在第一位,公司行为肯定是要利润,但是也要考虑名著的影响力大,为了钱失去其艺术魅力就错了。三是不能戏说,适当艺术加工很必要,但是孙悟空变得贫嘴滑舌、完全无厘头,那就不是孙悟空了。”对李主任的观点我很赞同,早在九十年代中期我就说过中国的世界名著不多,国家要立法保护,现在广电部的领导也开始重视这件事,陆续枪毙了一些戏说名著题材的电视剧,我认为今后还是要更加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百花齐放不是对原著精髓变味的改编,希望网民朋友都来关注探讨这个现象。
近期,我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吴承恩与<西游记>》上,在此对所有给我写信的观众表示感谢,我会在完成这部戏后再给大家回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